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教学重点: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宛若一颗璀璨的巨星,光耀千古,是几百年甚至一千年来才出的文学奇才。你无法想象这悠悠两千多年里,如果没有苏轼该是多么的暗淡失色。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滋养我们的心灵。听“壬戌之初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清新优美、意味隽永的诗篇带我们走近了苏轼,那就让我们来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千古魅力吧!二、揭示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诵读课文,划出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变化的词语?明确: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四.品味语言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赤壁夜晚的静谧、辽阔、迷蒙。运用对偶、拟人手法。(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诵读,发挥想象体味这良辰美景。皓月当空,纤尘不染,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露氤氲,朦胧空灵,扁舟漫游,如临仙境,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兴尽乐甚。(3)学生再自由诵读2.学生配乐诵读第二段并思考:(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明确: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描写这一曲奏完以后,余音悠扬。“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3.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1)“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明确: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理想与“知不可乎骤得”现实的矛盾。对比手法。(2)我们读这篇文章琅琅上口,非常具有韵律感,请以本段为例,你能找出原因吗?明确:长短句相间,整齐中有参差,自由不拘泥,修辞手法多样,句子押韵又韵脚多变。押韵: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五、景情理的统一(一)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思考。(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用什么景发表看法)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以江水消失和绵延不绝,月亮圆满和缺损,来说明短暂和永恒的关系(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表达苏轼什么态度?(提示: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不必哀吾生之须臾,表达苏轼的乐观豁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3)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提示:取与不取间取什么)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尽情享受自然美景。(二)分析第五段。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展现了苏子什么心态?明确:展现其怡然自足、放松自由的情怀。六、拓展巩固:《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请找出词中哪几句是景、情、理的有机融合?七、拓展提升:帮助学生更深的理解苏轼的积极乐观旷达。苏轼一生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乌台诗案和黄州在他生命中的影响。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有以前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生活,一下子跌入了万丈深渊。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对时政噤若寒蝉,与朋友交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生活的苦果。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但黄州的山水风月改变了苏轼,也成就了苏轼。从这个角度说,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黄州生活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在黄州走向了平生的巅峰。他,真正地成熟了,正如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轼获得了精神上的涅槃。他在黄州的青山、绿水、清风、明月中怡然自得,真正的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小结:我们在诵读中体味了精美的语言,绝妙的意境;感悟了在他仕途失意,却仍能在山水风月中自得其乐;一生坎坷,却能旷达洒脱逆流而上的品格。我们生活中也会有磨难和不平,愿大家能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能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八、布置作业学生读印发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下节课我们比较阅读,具体了解儒、道、释三种思想是如何在苏轼身上交杂碰撞的。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教案赤壁赋汤阴县第一中学石玉兰
本文标题: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0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