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江苏省丹阳市八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测试题 苏教版
用心爱心专心1江苏省丹阳市八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测试题苏教版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5.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那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3分)6.陶渊明在现实社会黑暗的现实情况下,他个人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他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因此,有人把他的笔下桃花源称之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一则材料,说出“乌托邦”的意思。(4分)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的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的民风纯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由于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的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里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称之为“乌托邦”。用心爱心专心2桃花源记(二)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桃花源记(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闻之,欣然规.往()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用心爱心专心3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黠鼠赋》,完成文后问题。(4分)苏子①夜坐,有鼠方啮。拊②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③中空,嘐嘐聱聱④,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⑤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⑥死耶?向⑦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注释:①苏子:即苏轼。②拊:拍击。③橐(tuó):盛物的袋子。④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老鼠咬物声。⑤见闭:被封闭。⑥遽(jù):急速,立刻。⑦向:刚才,先前。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译文:6.请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2分)答:7.读了上文,再看下面的四幅图片,写一两句话,说说你思考的结果。(2分)答:桃花源记(四)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为.具言所闻便扶.向路用心爱心专心4渔人甚异.之无问津.者2.用现代汉语写出的意思。(2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根据文中内容,回答下面问题:用一句话简要概括②③两段文字的内容。(2分)4.“世外桃源”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解释,试解释它的意思。(2分)【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世外桃源】(提示:答题不超过100字,故事情节须根据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但不能翻译。)陶侃⑴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⑵?”人云⑶:“行道所见,聊⑷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⑸,而戏贼⑹人稻。执⑺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⑻,家给⑼人足。侃性聪敏恭⑽勤,终日敛膝危坐⑾,军府⑿众事,检摄无遗⒀,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⒁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⒂,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⒃,生无益于时,死无闻⒄于后,是自弃⒅也!”[注释]:⑴陶侃:东晋人,官至大将军。⑵何为:即“为何”,做什么。⑶云:说。⑷聊:随便。⑸不田:不种田。⑹戏贼:损害、糟蹋。⑺执:抓起来。⑻勤于农植:勤劳耕种。⑼给:富裕。⑽恭:谨慎。⑾敛膝危坐:端端正正地坐着。⑿军府:将军府。⒀检摄无遗:检查管理,没有遗漏。⒁大禹:古代治水英雄,圣明君主。⒂众人:普通人。⒃逸游荒醉:吃喝玩乐。⒄闻:留名。⒅自弃:自己糟蹋自己。——(选自《晋书》和《资智通鉴》)5.用简要的话概括故事内容。(2分)6.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陶侃是怎样一个人?(2分)(答案: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4.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用心爱心专心5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5.不设统一答案,只要是发生在秦末至西晋的战争都可以。如: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眉起义;绿林起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等。(答对1个得1分,共3分)6.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或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空想社会。(意对即可共4分,凡作答不判0分))(答案: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答案:11.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12.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巧妙逃脱。13.只要言之成理即。示例:①老鼠也有可爱的一面。②人们对老鼠的感情并不全是厌恶。)16.略17.(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分。意对即可。)18.渔人发现并拜访桃花源(或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19.不设标准答案,参考要点:晋朝有个渔人,有一次捕鱼迷了路,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此中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美满幸福。渔人在此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告辞后再寻找桃花源,就再也找到不到这个地方(见于《桃花源记》)。后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四)20.不设标准答案,参考要点:陶侃鞭打随意糟蹋稻谷之人;陶侃珍惜时间。(2分,各1分,意对即可)21.不设标准答案,参考要点:爱惜别人劳动成果;珍惜时间。(2分,各1分,意对即可)
本文标题:江苏省丹阳市八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测试题 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0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