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1-附件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第一章总纲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第二节实施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标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与实施策略第二章教学内容的选编与要求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分类第二节必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第三节限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第四节自选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第三章课程学习、教学与建设评价第一节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评价第二节教师评价第三节课程建设评价第四章实施措施与保障第一节学校制度保障第二节体育教研组工作保障第三节体育教学硬件保障第一章总纲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通过运动学习与实践,提高体能、增强体质是课程的首要目标;发展运动认知,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是课程有效性的学科体现;传承体育文化,提高体育素养,提高育人效果是课程的终极追求。依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定位是:一、以多样性身体练习为手段,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增强体质的锻炼课程。二、以多样性体育项目与活动为载体,激发运动学习兴趣,培养锻炼习惯,发展运动技能的学习课程。三、传承体育文化,学习科学健身与保健知识的养护课程。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性(合作与竞争,角色与责任,抗挫折能力等)的教育课程。正确的课程定位有助于准确把握课程性质,避免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价值的认识泛化,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节实施方案的背景与目标一、基础与条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以及省教育厅等部门颁发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奠定了实施方案的政策法规基础。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是继续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基本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我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指标下滑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效果初显;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已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些为我省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设了良好的条件。-3-二、问题与差距由于我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的差异,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一)对课程标准中目标理解的偏差引起的实践偏误,导致增强体质目标的弱化,技能学习目标的淡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二)不同地区与学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规范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三)各学段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上存在断裂、重复、混乱、无序等现象,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存在经验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三、依据与目标《课程标准》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本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在课程编制与实施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地、各校应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制定本地和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提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规范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体与育人效果。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与实施策略一、规范性与灵活性在贯彻“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时,要防止出现弱化体育的基础性和规定性的倾向,为此,《实施方案》强调在完成《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课程的规定性和基础性,守住体育教学质量底线。为了有效调动各地和各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省联动,扎实推进课程实施,《实施方案》在基础要求上强调规定性,在提高要求上体现较大的灵活性。第一,《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水平段的内容范围与教学要求;各市、县(市、区)和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到“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之中。第二,《实施方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必学、限学、自选三类。其中必学内容在本《实施方案》中规定;限学内容由市、县(市、区)从本《实施方案》规定的类别教材中,选择具体项目教材,以符合各地的实际和形成地方特色;自选内容由学校根据办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实-4-际情况自主选择。二、分层递进的连续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和体育运动学习规律,克服学段分割、缺乏联系的弊端,以不同学龄呈现出的体育学习特点选编教材,努力体现体育教材学科特点的连续性。小学阶段加强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运动认知,奠定体能素质的发展基础。初中阶段继续加强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初步掌握并运用多样性运动技能,发展体能素质。三、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的适应性各地区应优先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师资队伍强、已有良好前期成果的学校,率先进行《实施方案》的试点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根据我省各地、各校客观存在的差距和差异,从《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入手,分步实施,逐渐完善,最终全面达到《实施方案》的要求。四、探索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教学实践的成果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活跃的学术思维和大胆的创新意识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广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利用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培训与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及个人自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研究,以教科研为引领,带动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第二章教学内容的选编与要求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建构的核心之一。《课程标准》制定了各水平段选编内容与学习评价的标准,具体采用什么教学内容,由各地区、各校自行选择。《实施方案》属于省级地方性中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在确保课程基础性、规定性的同时,给各市、县(市、区)和学校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保证一定的灵活性。第一节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与实施要求《实施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分为三类:(一)必学内容:基本活动技能(田径类、体操类);武术;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施方案》中作出具体的规定性要求,全省所有学校必须-5-教学。(二)限学内容: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韵律活动与舞蹈;民间传统体育。《实施方案》做指导性要求,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特色、条件与传统,提出地域性统一要求。(三)自选内容:游泳、三门球、中置足球、花样跳绳、国标舞(体育舞蹈)、定向运动、新兴运动项目等。由各校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传统自行选择与安排。二、各类内容的课时比重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必学内容50%40%40%30%限学内容30%40%40%40%自选内容20%20%20%30%注:各校制定计划时可在各类内容的规定比例上下浮动5%。第二节必学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一、选编原则(一)基础性。首先,将传统的“田径”、“体操”教材重新建构为“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滚翻、攀爬”等基本运动技能。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类教材对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具有独特作用。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考虑,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为后续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劳动等奠定运动与体能基础。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正处在体能素质与动作技能发展的敏感期,强调“田径”、“体操”类教材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独特作用,打好体能素质的基础,奠定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第三、将基本运动技能列为“必学内容”,是实施《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等要求的重要举措。游戏在小学阶段是既可以作为教学手段,又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喜爱的运动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方案》虽然没有单独将游戏作为必学内容,但各校在具体教学时要重视游戏的教学。(二)针对性。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外延的课程目标和价值均无法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田径类、体操类教材列为必学内容,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6-发展的针对性。将传统的田径、体操教材归类为基本运动技能,突出了这类教材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针对性。(三)文化性。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粹,学习武术,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体能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学习武术,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有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对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四)规范性。针对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操作层面教学内容差异较大、教学要求参差不齐、教学质量缺乏标准的现状,将基本运动能力与武术列为必学教材,规定必学内容和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有利于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功能,强化体育学习与锻炼对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干预,统一全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有序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逐渐形成我省的地域特色,有效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二、实施要求(一)保证必学内容学时。参照本《实施方案》对必学内容学时比例的规定,各校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保证必学内容的学时,落实必学内容的教学。(二)科学编制与实施必学内容的教学。合理安排练习负荷,要切实保障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30%,提高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干预效果。针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要规范技术教学的程序与要求,明确“教”与“练”的区别,科学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三)激发学生学习必学内容的兴趣。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目标内涵,在进行以“基本活动技能”为必学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多样性的内容创编、教学组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倡选用游戏和竞赛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逐渐养成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四)强化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要结合体育运动实践进行精选,可以(因天气等原因)在教室上理论课,也可以结合运动教学实践传授相关知识与理论。如果体育教师承担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则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到卫生保健类教材。(五)加强培训与研修。开展各层次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实施方案》,-7-为提高基础运动能力,对武术教材,要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第三节限学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一、选编原则(一)继承与发展。球类、韵律活动与舞蹈、民间传统体育等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行之有效。学校体育设施与器材的配置、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基本上胜任这些教材的教学。因此,将这些教材列为限学教材。本《实施方案》精选了限学内容的教材,并按各项目难度梯度,提出了基本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二)兴趣与文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学内容应逐渐增加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和理解体育运动文化。体育运动项目,既有竞技性,又有健身性。学会一些运动项目,从中体验到乐趣,是养成健身锻炼习惯的前提,也是逐渐形成运动与健康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体育运动项目是人类运动文化的结晶,体育课程的文化性需要以学习运动项目来体现。在学生参与练习过程中去
本文标题: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0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