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选修)试题(无答案)人民版说明:1、本试卷分I、II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选择题、判断题答案请填涂在答题卡上,综合题答案直接填入Ⅱ卷相应位置。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选项的字母涂黑。(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3.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D.墨子的“尚同”思想5.《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2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A.程颢和程颐B.朱熹和陆九渊C.王守仁和李贽D.黄宗羲和王夫之7.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天下为主,君为客”C.以“众治”取代“独治”D.“存天理,灭人欲8.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9.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10.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11.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A.礼B.仁C.中庸D.德治1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3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13.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D.说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逻辑14.“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是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话,一代思想家为真理和自由而殉道。与此相对应,中国思想界当时的状况是()A.孔子为宣传“仁”和“礼”带着弟子周游列国B.儒道法等各流派正为自已的主张而争鸣C.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大一统”思想得到尊崇D.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专制1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16.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17.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4B.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C.“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18.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下列关于苏轼在“词”领域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以切身感受和市井风光入词,其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B.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C.其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19.竺可桢说:“自来我国学子之能谈科学者,稀如凤毛麟角,而在当时(11世纪)能以近世之科学精神治科学者则更少”。11世纪“潜心研究科学,为中国学术增光”,在其著作中记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的科学家是A.葛洪B.沈括C.宋应星D.徐光启20.代杂剧兴盛,作家众多,名剧迭出。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描述,错误的是()A.杂剧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故又被称为北曲B.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杂剧的代表作品C.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被称为“勾栏”D.杂剧的发展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礼》5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5)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第二段: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材料二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材料三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钱学森请回答:(1)李约瑟难题第一段提到,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请为此提供史实依据(不得少于5条)。(5分)(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4分)(3)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9分)2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3分)材料二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2分)李贽的思想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试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说明。(6分)材料三“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3)依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史实加以支持。(4分)7宁海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选修)第Ⅱ卷(综合题共60分)21.(20分)22(20分)23、(20分)班级姓名考号
本文标题: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选修)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2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