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一、指导思想与目标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信息、交流信息、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二、新课程实施步骤(一)课程培训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1.培训内容(1)通识培训《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与资源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教学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改革等。(2)学科培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专题报告;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说课和评析等。2.培训的方式和方法(1)省级培训由省师资部门组织,教研部门协助。各市、县(市、区)选派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选派人员应能承担市、县(市、区)级培训任务。(2)市、县(市、区)级培训。由各市县(区)教研人员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对所在市县(区)教师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层、分期对全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3)校本培训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分析新教材的教学案例,开展新教材备课、说课、试教等研讨活动。各级学校应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担任新学期的高一年级任课教师。(二)新课程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1.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全面试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2.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采用集体备课、研究课、观摩课、参与式评点、教学反思、教研沙龙、校际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保证新课程的高起点、高水平地实施。3.省、市教研部门重点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探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问题。4.启动选修课程的研究,为开设选修课程做好相应的准备。(三)新课程实施总结调整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1.总结前期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新课程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通过研讨,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提出修改建议,对新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部署下阶段的工作。2.加强教学研究在研究必修课程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着力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专业研修。3.开设选修课程学校要努力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三星级以上学校应具有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模块的能力。学校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选学选修模块,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学习氛围。(四)新课程实施的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1.总结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2.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省级优秀教科研、教学论文评选活动。3.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三、新课程实施建议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必修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模块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选修模块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5个课程模块,选修模块每个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建议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必修模块。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教学计划参见下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年级教学内容学时/模块高一第一学期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36第二学期高二第一学期选修模块(选修Ⅰ、Ⅱ)第二学期高三第一学期(选修Ⅰ、Ⅱ)36第二学期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1)按信息技术课程的主线组织教学“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等都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要线索,按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将由实践获得的技能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以基本算法、程序设计、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最终解决问题。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得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常用算法,探究待解决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尝试归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般规律。“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以多媒体作品制作和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规划设计、选择媒体、采集素材、作品集成与调试、产品评价等过程,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以网络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围绕任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任务的逐步完成来达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数据库管理技术”模块按照分析问题、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的线索组织教学。“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以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普通高中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关内容入手,通过学生观摩或实际操作,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魅力,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各学校可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学。(2)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①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②小组探究。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④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⑤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3)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课、记笔记、阅读、做练习,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把学习建构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视了高中学生作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直接参与制定并确定对自己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该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利于学生、教师、课程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发展情况和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技术素养,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评价原则(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养成。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信息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评价促进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要关注学生
本文标题: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3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