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1)
《科技传播》2013•5(下)129基础科学BasicScience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桑凯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200092摘要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从1949年到2011年近60多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滑坡灾害记录,建立了滑坡灾害统计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的原理研究我国滑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在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按照地质特点分划为六个区域,比较各区域滑坡灾害情况,分析滑坡产生原因,最终得出我国滑坡的整体分布规律,为今后滑坡研究及防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关键词 滑坡;数据库;滑坡区划;滑坡分析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29-020引言滑坡是指岩石、碎石或者土体沿坡面的运动。在美国,每年滑坡带来约10~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25~50人死亡。意大利在1279~1999年期间840次滑坡中的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1]。在中国,1949~2011年期间,由滑坡引起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超过25000人,平均每年超过400人,而且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00万美元。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中国近60年滑坡灾害数据库,利用统计学原理,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原理,分析滑坡灾害在全中国空间尺度上的分布规律,同时评估全国不同区域滑坡灾害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滑坡灾害变化的趋势,引入滑坡区划理论,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滑坡报道次数与死亡人数的关系,对我国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预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滑坡区划滑坡是危害程度仅次于地震的较大地质灾害,与地震相似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主要发育在山区[2]。我国地域辽阔,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以上,因此滑坡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据我国滑坡灾害统计年鉴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东起浙江、福建、辽宁、西至新疆、西藏,北起内蒙古,南到海南、广东,至少有2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侵扰和危害。其中,以云贵高原的秦岭-大巴山区域滑坡灾害最为突出。为了在空间尺度上分析中国滑坡灾害分布情况,参照《中国环境地质分区图》,将我国国土按照地理位置和土质结构划分为六大区域,分别为黄土高原、东北、华南、西北、西南和西藏。2滑坡灾害数据分析2.1数据来源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解放之前对滑坡灾害缺乏历史记录,从1949年起,我国开始对滑坡灾害做统计,但早期由于科技不发达,对滑坡的上报不及时,数据记录依然很少。随着科技的进步,滑坡的记录越来越多,包含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数据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所以本文统计了从1949年到2011年近60多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滑坡灾害历史记录,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我国滑坡分布规律,对今后滑坡灾害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国内的一些大型的数据库网站,如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中国风险网()、中国及邻区地应力和地质灾害数据库查询系统(),还有相关书籍中对中国各年份统计年鉴和中国重大山体滑坡事件表的记录等。另外,国外大型网站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型滑坡也有记录,如TheEM-DATInternationalDisasterDatabase()等,从中查找出发生在国内的滑坡灾害信息,可以对数据进行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检验,80%以上的滑坡灾害可以再统计数据中找到,并且相关数据描述准确,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数据格式如下表1所示:编号名称时间地点经度纬度滑坡等级成因受灾人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灾害情况表1滑坡灾害数据统计表2.2数据分析根据6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滑坡灾害历史数据资料,结合我国县级区划图,分析滑坡灾害发生的区域特点,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以及江浙一带的南方地区,其中位于秦巴山一带的点数最为密集,而黑龙江、内蒙古、西藏等北方地区发生滑坡的次数非常少。统计我国滑坡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等,还有就是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其中研究的重点区域是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的秦巴山地区。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滑坡灾害次数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可能由于早期我国在滑坡灾害数据的整理方面不够系统化,导致滑坡灾害记录不完整;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发生的众多地质灾害有关,如洪水、地震等都易导致滑坡的发生。从阶段上来看,滑坡灾害发生最多的是1998年,当时我国南方地区降雨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与事实相符合,证明数据库具有可靠性。我国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2万余起、伤亡1千余人、受灾人口9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20-60亿元。对比1995-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对每年因滑坡死亡人数的记录,和国际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中对1982-2011年中国滑坡死亡人数的统计,可以看出,从整体走势上来看大体相同,在2010年有一个最高点,在1996-1998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波动变化,这与在发生在当时的洪水和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由于国外对我国滑坡灾害的报道不全,从数据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上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分析滑坡灾害月份统计图,滑坡灾害基本是按正态分布规律,6月~9月这4个月滑坡灾害发生的次数比较高,形成一个波峰,而其中7月发生滑坡的次数远超于其他3个月,表明(下转第124页)5月下v_3最终.indd1292013/5/2317:18:062013•5(下)《科技传播》124基础科学BasicScience是加深了与社会学的联系。4在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到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国土资源的规划、灾害的治理与预防、环境的保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点:1)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要避免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为工程建筑选址提供了科学指导,提供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依据;2)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之后,对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采取适宜的措施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治理;3)监测、预报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期望损失分析的结果是地质灾害监测站的建立的依据。对重点地区实时监测,并分析所采集到的各类地质灾害信息,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价、易损性评价的成果,使得相关部门制定出有效的、符合实情的应急方案,提供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5)有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都会造成地质灾害。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减少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或是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内。5结论风险和减灾的有效性管理必须要以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前提,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程度的差异,才能决策出有效的减灾措施,因此而部署和实施减灾工程,才能达到管理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是研究理论和方法得到完善的过程。参考文献[1]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2]张业成,张春山,张梁,等.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3(27,28) :139-154.[3]陈毓川,赵逊,张之一,等.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重大地学领域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4]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1):38-41.[5]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等.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J].第四纪研究,2000,20 (6):559-566.7月是滑坡灾害研究的重点月份。同时分析死亡人数,滑坡灾害发生次数较多的几个月,即6月~9月,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较多,但最多的月份却是5月,死亡人数达到10882人,通过数据分析原因,由于2003年5月11日,在汶川地区发生地震,造成多处滑坡,死亡人数严重,虽然滑坡发生次数不多,但规模较大。由此可见,滑坡分析造成的影响,除了要关注发生的次数,还要重视滑坡发生的规模等级。在1981~2011年这30年来,华南地区的滑坡灾害报道次数要远多于其他五个地区,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该地区的降雨频繁,而且土质比较松软,易由于降雨或地震而引发滑坡灾害。而另一方面,西南地区的死亡人数要远多于其他区域,可能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于滑坡灾害的预警等方面严重不足有关,导致死亡人数相对来说比较高。由此可见,做好滑坡灾害的预警,不仅要考虑降雨、土质等自然因素对其影响,人文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如何综合这些因素,对我国滑坡灾害的发生做预测,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所在。3结论通过对近6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滑坡灾害历史记录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特别是秦巴山一带是滑坡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而通过统计这些滑坡灾害中90%以上是由降雨导致的,所以如何防止降雨型滑坡的发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构建滑坡灾害数据库,目的是通过滑坡历史来反应滑坡的总体分布规律,对今后的滑坡防治研究以及风险评估,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参考文献[1]解传银.基于权重模型的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2011,6:1772-1779.[2]殷坤龙,柳源.滑坡灾害区划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28-32.(上接第129页)全国各地水文机构和部门应努力完善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交流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勘测站点能力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水文勘测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在现有水情和已有设施的基础上,实施站队结合、巡测代替驻测“变哨兵为侦察兵”,实现各级水文信息采集点、不同年际时段信息源的信息共享和实时可视,扩大资料收集范围,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的水文测验仪器,冲破传统思维与陋习积极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水文测验补充技术标准和法规。加强声学、光学、电磁原理等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水文监测长期自动记录、存储、传输和处理并对蒸发及其观测辅助项目(气象要素)自动监测,在重要水源地、防洪点、调水区应优先配置流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对雨量、流量、水质、泥沙等要素进行自动检测和记录;在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进行比测联系,建成水情检测、水质管理、洪汛旱情预报、环境分析评价网络信息系统并不断充实、调整和优化。4结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水文勘测方式正从单一的驻站固守断面逐步向站队结合与仪器自动测报、水文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发展,水文勘测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既能有效提高水文测验效率和技术含量,转变水文测验管理方式和技术创新,拓展水文服务水平和领域延伸,是人们饮用生活、农业粮食、洪旱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沈新平.湖南水文现代化与四大体系建设--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湖南水利水电,2011.[2]宋松柏,徐良芳,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水科学进展,2003.[3]白莉东,罗国政.浅谈陕西省水文勘测技术发展.陕西水利,2011.(上接第135页)5月下v_3最终.indd1242013/5/2317:18:05
本文标题: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5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