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江苏省高三历史调研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2届苏州调研·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C.注重研究社会现实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C。《春秋》是儒家经典,“不知《春秋》,不能涉世”说明了儒家思想关注社会现实,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看不出,B项是道家研究的范畴,D项属佛家思想。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2年苏北四市摸底·2)“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贾谊、汉景帝B.晁错、汉文帝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解析:C。从材料中的“太学”即可判断选择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创办太学。2.(2012年泰兴期中调研·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解析:C。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①中人文主义精神强调的是重注人,在汉代儒学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民本”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有体现,“君本”思想在汉代儒学的体现是“君权神授”思想;汉代儒学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而进行的发展;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都是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汉代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汉代儒学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3.(2012年宝应第二学期期初·1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发展”是主张A.人定胜天B.贵贱有序C.君权神授D.君主专制解析: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新”要求是以前没有出现的新主张,故选C。A是荀子B是老子C是韩非子提出,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第3课宋明理学1.(2012届阜宁大丰栟茶中学联考·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解析:D。考查宋明理学。解题关键是掌握理学思想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所以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2.(2012年无锡第一学期期末·3)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对程朱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客观唯心主义主要指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A项和D项指心学;B项是朱熹的方法论;C项强调理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理是世界的本源应该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2012届南京二模·5)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A.程颢B.朱熹C.王阳明D.李贽解析:C。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故选C。4.(2012届苏锡常镇一调·2)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该材料揭示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D.该材料显示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解析:B。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释之徒”)的盛行感到不满。故作者的立场应为站在改造儒学,重振儒学的立场上。故选B。5.(2012年扬州期中调研·21)(14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1分)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分)(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3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3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第一问从商周时期宗法等级秩序来判断。第(2)小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第(3)小问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第二问主张从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获得认识,目的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第三问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出。参考答案:(14分)(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1分)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1分)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分)(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2分)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2分)(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3分)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3分)6.(2012年南通第一学期期末·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18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3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一问是简单识记题,从材料主旨也可得出结论。第二问从材料的“五常”、天人感应思想以及“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即可判断其出发点,根本目的则从其阶级立场出发。第三问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从正反两面解答即可。第四问考查王阳明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结合儒家修身、齐家等理想解答。第五问的认识是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方面解答即可。答案:(1)仁;克己复礼。(2分)(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1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分)(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2分)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2分)(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2分)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2分)(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2分)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2012届阜宁大丰栟茶中学联考·5)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解析:C。考查明清思想活跃的局面。从材料的时间信息明清之际可排除AD两项,此时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虽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评,但他们并未脱离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故选择C项。2.(2012年南京盐城一模·5)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盂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解析:D。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这种“离经叛道”是对正统儒学权威的挑战。故选D。A不正确,李贽并非彻底否定孔盂之道;李贽并没有倡导君民共主,可排除B;李贽批判道学家而不是批判道家学说,排除C。3.(2012年南京学情调研·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
本文标题:江苏省高三历史调研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第一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5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