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江苏职业中学高二试卷
第1页共10页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试卷测试科目:语文适用班级:11单招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伏海燕审核:满分:15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第Ⅰ卷1页至8页,第Ⅱ卷8页至10页。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64分)得分一、基础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各项词语中,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憔悴./璀.璨供.养/供.词辟.邪/唯辟.作福B.枕藉./狼藉.蜾蠃./羸.弱螟.蛉/山居秋暝.C.龟.裂/龟.兹笨坯./胚.胎苍颉./佶.屈聱牙D.追溯./中枢.浸渍./幼稚.传.记/圣经贤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林阴戏虐嘉猷别开生面B.冒味震撼宛转漫然四顾C.狭隘安祥萌蘖茂盛葱郁D.幅员娇憨扉页鬼鬼祟祟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A.爱.不释手(喜欢)别开.生面(开辟)依依..不舍(依恋的样子)B.因地制宜.(适当)理.所当然(道理)返璞归真.(天然、自然)C.消耗殆尽.(用完)天真无邪.(不正当)不了.了之(了结、结束)密封线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班级:姓名:学号:一、(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第2页共10页D.感.同身受(感受)赏心悦.目(舒服)孜孜..不倦(努力不懈的样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赛场上果然深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B.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C.薛宝钗巧妙而自然地利用了她豁达的行为、端方的品格,与林黛玉虚与委蛇....,从而赢得了她的尊敬。D.在国际会议上,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________红色映入眼帘,_________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_______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_________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A.可是如果因为所以B.只要就至于那C.只有因而至于那D.因为所以然而那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__________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②老前辈们_________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③这细腰蜂_________是普通的凶手,_________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A.密集教导不光/而且是B.密集开导不但/还是C.聚集教导不但/还是D.聚集开导不光/而且是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第3页共10页B.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C.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D.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观点——即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观点,是错误的。9.下列各句没有运用反语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B.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C.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思想。D.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的好国民又不同。10.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记叙)B.我要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议论)C.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描写)D.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说明)11.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②明林叔学《荔枝花》诗说“包蕊还分雄与雌”,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③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④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⑤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⑥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⑦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⑧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A.②⑥⑤④①③⑧⑦B.④①③⑧⑦②⑥⑤C.⑧⑦⑥②①③④⑤D.⑦②⑥⑤⑧④①③12.下列文句的出处、时代、作者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战国左丘明B.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东晋陶渊明C.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图序》北宋王安石D.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荔枝》明代陈辉13.下列有关口语交际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第4页共10页A.辩论都应该讲究一定的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的原则,平等原则,同一原则。B.朗读和朗诵表现形式相同,目的都在于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C.讲解比介绍更深一步,重在说明事物的成因,解释事物的原理。D.讲解的对象可能知识水平、年龄状况和理解能力差异很大,要求、兴趣与愿望也各不相同。因此,讲解要因人而异。14.下列作家、作品、出处、文体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一生》——散文B.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生物学碎锦》——科学小品文C.王小波——《文学是灯》——《自由在高处》——议论散文D.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物种起源》——议论文15.下列各项对有关课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流畅,描写细腻。B.《文学是灯》中,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叙述开始,都是从叙述中来的,文章显得形象、具体,生动。C.《物种起源》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目的、写作经过及写作体例,充分显示达尔文不迷信、不盲从的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D.《南州六月荔枝丹》准确、详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知识,提出了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得分(一)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⒁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⒂。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⒃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16.鲁迅的《春末闲谈》收入下列哪一杂文集()A.《三闲集》B.《坟》C.《热风》D.《华盖集》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夷人”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对外国人的通称,含有“夜郎自大”之心理。本文二、(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第5页共10页中多次出现“夷人”这一称呼,表达作者对统治者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心理的讽刺。B.作者列举猛兽、牛羊御敌方式与猴界无风潮等例子来类比说理,生动幽默的阐明禁止人民集会、说话的所谓“夷人之法”是没有什么实效的道理。C.本段列举夷人的做法,尼古拉二世的“龙御上宾”、罗马诺夫氏“覆宗绝祀”—外国统治者也用精神麻痹术,但跟中国没有两样,所以也不能奏效。D.“二大良法”指的是上文所述的“不许开口”、“不许写文章”之类,作者认为这些也是无实效的,其根源是人们的思想是无法禁止的。18.关于选文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外国的圣君贤臣的黄金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麻痹术”不奏效。B.指出外国的统治者“治人之道”失败的原因在于“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C.指出外国的统治者的梦想终究只能以失败告终。D.揭露外国的统治者的理想与他们的统治方法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揭示了其方法必然失败。19.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鲁迅在这里深刻地剖析、揭示了古今中外的统治者的本质——愚弄人民,表现鲁迅先生罕见的敏锐和清醒。B.鲁迅对古今中外统治者奴役人们,想尽一切方法禁锢和麻痹人民的卑劣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但可悲的发现人民只能成为统治者作威作福的对象。C.鲁迅的杂文总是在议论中包含激情,语言高度浓缩,体现了鲁迅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D.本文语言体现了鲁迅特有的风格:讽刺、嘲弄、讥诮,正话反说,……显示了强烈的批判锋芒。20.关于对《春末闲谈》一文理解和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题小旨大,名曰“闲谈”,故能将小虫搏斗、神话传说、文史典籍、古今中外信手拈来,集于一文;又别具匠心,严密为文,读后令人叫绝不止。B.文章看似随意为文,实则结构严谨,由细腰蜂麻醉青虫为幼蜂储存写起,然后由古到今。C.本文多用反语,语言幽默,娓娓而谈,表现了作者“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境来”的笔墨趣味,显出一种洒脱、闲适、从容的风姿。D.郁达夫评价鲁迅,“次要之点,或者也一样的重要,但不能使敌人致命之点,他是一概轻轻放过,由它去而不问的”。本文中的夷人别有给人分类的方法、猴界没有官等均属此类,均是一带而过。(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第6页共10页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发,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不易。21.本段内容主要说明的是()A.荔枝的生长B.荔枝的贮藏C.荔枝的外形和大小D.荔枝的种植22.文中所列东汉和唐代两个事例说明的是()A.说明荔枝不耐贮藏。B.说明荔枝在古代是帝王家才能享用的。C.说明从东汉时人们就很喜欢吃荔
本文标题:江苏职业中学高二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5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