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浅说老子与《老子》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1009班10292014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干文化一儒一道,一显一隐,一表一里;儒为显,道为隐;儒为表,道为里。道是中华文化的内核,隐藏在文化的深处,隐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儒家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道家是中国人的内心信念和精神归宿。老师在课堂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阐述,在此,学生浅浅说明《老子》一二。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一、老子其人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二、《老子》一书《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三、淡然人生其实很多人开始进一步关注老子,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养生。老子长寿,关于养生的学问提出了很多。老子有很多主张,简单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四点。无为好静。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也延伸到养生方面,他提“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点,认为事物如果强大,自然就会衰老,最终引起死亡,因而倡导静谧自然,以便使个人心灵虚寂悠闲,清静寥廓。存老子的心中,无为是最大的有为,只有静默旁观地看待自然、看待人生,才能达到个人心灵的静谧,实现个人生活的价值。按照老子的养生观念,人们只要做到淡泊名利、心态平衡,没有过多的欲望奢求,自然就不会感到烦恼和疲劳,也就才能更好地避免疾病的发生。福祸相互转化。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具有一些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内涵,比如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针对福和祸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矛盾法则,揭永了客观世界的相互对立面,特别是正反两面相互转化的法则。对此,韩非子在《解老篇》中为其做了高度评价,认为老子的养生观念内涵丰富,催人遐思,并阐述了个人对老子养生学说的深刻理解:人如果作出了一些祸害之事,必然会心里万分恐惧,心里一旦恐惧,在后期的行为《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举止便会端正起来,行为端正之后,自然对各方面的事情考虑得就比较周到细致,进而会明白事物的基本道理,人们行为端正,自然就不会对他人造成祸害,没有祸害,就会颐养天年,明白了事理则做事时便会取得成功。这便是“尽天年而长寿,必成功则富贵”,因而“祸兮,福之所倚”。老子主张如此的养生之道,在于提醒人们生活要顺其自然,松弛有度。提倡去甚寡欲。在哲学思想上,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舍弃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处事方式,追求少私寡欲、无忧无虑的养生观念。“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便是老子的观点之一,离开生存必然走向死亡,而过分追求生存也可能导致死亡,告诫人们不要刻意追求,清心寡欲,淡然处世。我认为,老子的思想中很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淡然,对名利对生活的不刻意追求,只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知难而退。老子主张贵柔守雌,强调因势利导、知难而退。对于善于养生之人,应当时刻保持一份神气内敛、意志安宁的精神状态,要惯于设法避开危险,善于保全自己,实现安享富足的极乐人生。四、老子的“道”总结起来,老子的“道”可以分为“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和“生活准则的道”。由此看来,先秦思想家们都言“道”,但在老子那里,“道”最具有哲学色彩。在这三类意义的“道”中,作为“生活准则的道”,“脱离了形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也就是说,“浑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老子的“道”、“德”,与儒家孔子的“道”、“德”从开始就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孔子更多的是直接阐说人伦性的道德,而老子则是由形上性的“道”再推衍至万物(包括人)的属性——“德”。质言之老子多言“天道”,而儒家先师孔子却罕言“天道”。孔门弟子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重视“人道”,即人伦之道。《论语》中载孔子语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他希望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称赞子产“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养民也惠”、“使民也义”,有“君子之道”,并阐释“君子之道”有三,即“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孔子对人伦道德的重视。可以说,如果从文化大视野看,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正是以伦理道德哲学为核心,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老子》又名《道德经》,但老子的“道”、“德”与孔子旨趣大异。冯友兰先生认为:“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韦政通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史》中也指出:“代表他(老子)思想的几个基本概念,如道、自然、有、无、虚、静、朴、真等是由于老子的使用才在思想史上取得不朽的意义。”在老子那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万物的根源,它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既无状无象,也无目的意志,但又“常无为《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而无不为”,“莫之命而常自然”。通观《老子》一书,实际上主要是从论述具有本体意义和宇宙生成意义的“道”出发,推衍至人伦层面。显然,与孔子侧重于“人之道”相比,老子之“道”首先是一种“天之道”,落实于人伦、社会之后,才派生出治国理民之道等内容。而其“德”,既然由自然之道所派生,必然亦以保持自然淳朴状态为旨归。所以,陈鼓应先生分析老子的“道”、“德”后认为:“‘道’是指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所说的‘道德’是着重于顺任自然的一面,而全然不同于儒家所强调的伦理性的一面)。”蔡元培先生在其《中国伦理学史》中也说:“老子所谓道,既非儒者之所道,因而其所谓德,亦非儒者之所德。”“道”之在万物,自然而然;“道”所生成的万物,也是自然而然。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之道”。自然无为,乃是老子最为核心的思想,也是老子之道最为突出的特征。究其实,老子所说的道德,其最大特点就在于自然无为。那么,何谓“自然”?胡适先生认为:“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叫而“无为”,陈鼓应先生认为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由于“‘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因此,老子的道德,侧重于强调按其本性“自己如此”。也就是说,无论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应“自己如此”,不违背本性而有为(妄为),这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其判断道德问题的基本依据。对于道德的自然性的强调,决定了老子所说的“道德”与孔子所说的“道德”从源头上就差异很大,因而,老子的义利观与孔子的义利观也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五、道法自然有人说,“老子所谓‘无欲’,并非要彻底灭除人欲。他所谓‘无欲’,是要人们安于自然赐予的生活,在道家所追求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里,‘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80章),而不能在意念上去追求物欲的满足,当然也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道究竟是什么呢?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要遵守自然至上的法则。《道德经》开章明义:“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便是说:“道”是不可以用语言传达的,可以用语言传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老子所说的道,具有自然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谈文化、论思潮、说宗教,不能不说儒家、佛家和道家。二千年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儒、佛、道三教鼎立、互为辅佐的历史。道教源于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学说。道教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愿以道德经的一句话总结我对老子思想的理解,那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参考文献】《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1.闵国梁.永恒的《老子》永恒的“道”[J].中国内部审计,2012(10):96-96.2.张玉清.老子的自组织性与阴阳自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37-139.3.郑伟李朋.论《老子》的本体之道[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26(7):21-24,41.4.艾素平.论老子对道德形式主义的批判及其道德真精神[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18-19.5.陈晨.简论老子思想的生态伦理学意义[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7):89-89,88.6.高冲.老子思想中折射出的后现代主义[J].长治学院学报,2012,29(3):33-35.7.包宏艳.论传统思想的历史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72-72.8.刘占祥.老子的“自然性”道德与义利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77-80.
本文标题:国学概论结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