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文化的三种意义(南帆)
文化的意义及其三种关系南帆一、何谓文化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之中,“文化”是一个常用词。这不是一个高深的概念,即使那些貌似“没有文化”的人也会使用这个词。但是,严格地界定“文化”一词的内涵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学术工作。据说“文化”曾经有一百多个定义,这么多的定义几乎也就是没有定义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时常会遇到某些“大词”。这些词似乎不难理解,然而详细地追究起来歧义极多,例如思想,革命,历史,自由,如此等等。“文化”一词亦是如此。我们现在稍许花一些功夫追溯一下“文化”一词的来龙去脉。中国古代汉语之中,“文”的本义大致上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继而又逐渐引申为各种符号、文物典籍和礼乐制度。在《易经》、《礼记》、《尚书》、《论语》这些典籍里,“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化”也就是改造、生成、造化的意思,后来又引申出教育人们向善之义。据专家的考证,战国末期“文”与“化”已经开始合用,西汉之后“文化”成为一个完整的词,大致也就是“以化成天下”的“教化”之义。这里,相对于“文化”的另一面也就是天造地设、自然而然或者质朴而未经修饰的意思。西方的英语世界之中,文化一词(culture)也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史和变化不定的意义区域。前面所说的那么多定义多半出自西方学者之手。西方的文化一词起初与庄稼种植、动物饲养等农业活动有关(agriculture),后来引申为心智和个体能力的培养,再后又延伸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培育。这里也包含了改造自然、教化天下的意义。有必要提到西方思想家对于文化的某种分歧。一些思想家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阿诺德认为文化是杰出的伟大人物说出的最好的观点;利维斯认为文化是少数精英制造的,文明是大众的;文化是精神的,文明更多的是物质的。另一些思想家——例如雷蒙•威廉斯——则强调,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应将文化仅仅等同于所谓的高雅文化。文化并未和普通人的生活实践截然分开。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观点。那些高雅的或者深奥的经典著作是文化的一些类型,并非文化的全部。事实上,迄今为止,文化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暗中支配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不仅存在于四书五经之中,人们还常常提到茶文化、酒文化、咖啡馆文化甚至厕所文化——我的确读到多篇研究厕所文化的论文。总之,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穿衣,怎么消费,住在哪一种房子里,喜欢哪一种车子,如何对待家人,如何与朋友相处,这些日常生活时刻遭遇的事情无一不和文化密切相关。也正是因此,文化建设才值得如此重视——文化不仅是一些文化艺术家或者一些学者谈论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社会。如前所言,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之中,文化这个词的内涵无不具有漫长的历史演变。这同时表明,人们可能在多个角度、多种视野或者多种立场之中理解、使用这个概念。由于不同的侧重点,于是就出现了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之分,分得更细致一些就有了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之说。广义的文化通常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是相对于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而言,这种文化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标志;狭义的文化通常将物质创造以及各种经济活动排除在外,更多地指精神活动,诸如科学、艺术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习惯等。这大约相当于我们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划分。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是一种更加细致的区分。大文化相对于自然;中文化相对于经济,小文化是某些十分具体的文化门类,例如戏曲、文学、体育、甚至服装款式或者女性的化妆等等。当然,我还听到过一种区分,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底层文化之说。表层文化指的是物质文化,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层文化是制度文化,虽然未必可触可感,但我们每日都生活在特定的制度之中;底层文化乃是哲学文化,这是一些涉及世界观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深刻地指导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看待历史以及看待我们自己。这里所说的底层,即是基础之义。在我看来,这些划分都有相当的道理,它们并不矛盾,仅仅是视角的差异,以及划分的细致程度。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至少可以确认文化的几个特征:首先,文化常常表现为特定的符号体系——符号的使用是人类脱离自然、不同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其次,文化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同时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第三,这些意义和判断如果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就会形成社会规范;第四,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这些意义和判断是会改变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区的人无不根据自己的环境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文化体现了人们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方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个问题:许多学术研究特别重视文化与自然的区分,特别是近数十年来出现了一个称之为“文化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研究运动。这种重视包含了一个前提,即自然是不可追问的,文化是人为的,可以而且必须追问。自然真正叫做天经地义,或者天造地设,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无话可说。我们不会因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气得吐血,也没有理由因为刮风下雨而批判谁、质问谁、抗议谁。洪涝灾害或者干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抗灾,我们不能到联合国要求自然停止对于人类的迫害。某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例如石油,煤矿,天然气,有些国家气候地理条件非常之好,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往地上插一根扁担也会发芽,另一些自然条件差的国家可能会叹叹气说上帝不够公平,仅此而已。天生如此,无可改变,这就是自然。然而文化就不同了。文化是人的设计。谁设计的,为什么如此设计,谁在这种设计中得利或者谁在这种设计中受损,这些都变成了必须追问、揭示、反思的问题。对于文化之中的不公平,人们会提出质疑、批判,继而要求改变现状。十分有趣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经常使用一个策略:将某种文化现象伪装成自然现象。这是避免人们质疑的重要手段。譬如,古代的皇帝时常自称“天子”,或者干脆叫做“真命天子”。这表明他的皇位是老天爷赐予的,君权神授,因而无可置疑。有时他们还附加一些真伪莫辨的花边消息,例如某个龙种出生时天地之间出现的种种瑞徵,某个皇帝的母亲梦日入怀,出生时紫气充屋,如此等等;另一方面,许多起义军或者叛逆者也常常装神弄鬼地搞出一些把戏,天象如何,某地掘出一块石碑上书什么,五百年前的一句什么籖言,到庙里抽到一枝什么签,总之,利用各种非人工所为的征兆说明天意。既然天意如此,人世间的努力挽救是没有用的。达到这种效果的一个诀窍,就是将文化叙述成没什么好追究的自然。二、文化的功能谈过了何谓文化,文化的功能基本上已经清楚了。教化天下,可以简单地说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教育人,培养人,把一个出生的自然人改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说开卷有益。读一些书,不仅是单纯地增添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会改变人的气质。我们如果认真统计一下,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研究的人比例并不是太高,许多人改行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大学白读了。相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常常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气质,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理解与读书之前有了不少区别。通常不会那么粗野,无理,不会那么自以为是,更多地懂得一些天地之间的道理,简单地说,懂得了怎么做人。这种气质与他在课堂上读的那几本教科书不一定有直接关系。这就是文化之功。文化的功能就是“化人”,首先是改造人类身上来自动物的本性。例如吃饭。我们现在通常是一日三餐,家庭成员聚在一起进食。吃饭包含了种种仪式。饿了不能直接伸手到碗里捞取饭菜,而是必须使用餐具。通常,家长没有动筷子之前,晚辈不可以擅自动手。这就是礼仪。同时,家庭成员聚在一起进食还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形式。许多大型的社会仪式就是由“吃”孵化出来的。相聚而食抑制了动物性的自私。家里养过猫或者狗这些宠物的人都知道,这些动物进食的时候不要随便去招惹它们,否则这些猫和狗就会很不高兴,要发出示威的吼声。动物很少愿意相聚而食,而是喜欢独自占住饭碗狼吞虎咽。食色性也,吃是动物首要的本能。但是,人类已经把这种本能改造为形式丰富的文化。想一想饮食美学,餐具工艺学和形形色色的餐馆建筑,还可以回忆某些著名的历史故事――例如“最后的晚餐”或者“鸿门宴”,这种我们就会意识到,由于文化训练,吃这个主题上,人类已经与动物距离很远了。色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动物仅仅在一定的季节交配,繁殖;人类从漫长的恋爱到极其复杂的婚礼,以至于生理性的交配和繁殖仅仅成为其中的一个小节目。人与动物的距离,就是文化制造出来的距离。毫无疑问,文化对于人类的训练全面覆盖了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是衣食住行。许多人做过一种梦,没有穿衣服走到了街上,这是一种极为难堪的感觉。不能裸体示众,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规范,而且这种规范已经深入骨髓,以至于我们已经意识不到这是外在附加的规范——我们甚至觉得这就是本能。一个作家曾经说过,爱是一种能力,并非所有的人天生就懂得爱。所以,爱也是一种后天训练出来的文化。当然,这里可以稍做区分。我觉得,母爱带有很大的本能成分。如果某种动物不爱自己的后代,不愿意照顾后代,那么,这种动物很容易濒临灭绝。现今依然存在的动物,多半都愿意照顾自己的后代。所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后代照顾自己的父母,即所谓的孝顺,恐怕天生的成分就很少了。这就需要文化训练。养老、尊老,这在动物界比较少见到,恐怕是人类仅有的现象。许多时候,我们觉得理应如此的现象,其实是文化训练的结果。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性别意识。我们通常觉得,男人就该像男人样,娘娘腔真是叫人恶心;另一方面,女人也得温柔贤惠,相夫教子,这是本分,没什么可讨论的。一个女孩子像个假小子满街奔跑,大喊大叫,她妈就要管一管她了。这种性别意识延伸出来,还会生产出许多观念,譬如战争、政治、管理国家这些大事是男性掌管,女人管好孩子、管好厨房,有时间做点针线活,尽量不要掺乎男人的事。男主外,女主内,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是,女权主义者对于这种状况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她们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传统文化训练出来的。男女当然存在生理差别。但是,这种生理结构必须遵循如此如此的规范,那种生理结构必须遵循那般那般的礼仪,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某种人为的规定。所以,英语里面表述性别的有两个词:Sexandgender。前者指的是生理性别,后者指的是文化性别——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当然,女权主义者强烈反对已有的这些性别文化规定,她们认为这里充满了性别歧视和压迫,她们甚至断言,这种压迫比阶级压迫还要古老。文化发展到今天,它的教化功能已经极其全面,甚至已经构成了文化空间。通常,我们是生活在文化空间里,而不是生活在自然的物理空间里。但是,各种文化空间并非同质的。各个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这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系。所以说,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当然,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质不同。四川人喜欢吃得辣一些,闽方言或者粤方言口音不同,上海人精明,北京人能侃,东北人直爽,这些差别仅仅是局部的,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不困难。然而,如果这种差异体现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宗教和风俗习惯,那么,彼此的认同就不容易了。如果这种认同再和各种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各个文化共同体之间就会构成明显的竞争甚至对抗关系。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而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民族和国家都是各种文化共同体的主要标志。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将涉及民族国家的发展战略。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至少在我们的国家,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问题。许多人情绪激动地为之争执不休,复古主义、僵化保守和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帽子满天飞。今天,外来文化主要指的是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近三十年来,人们曾经在批判“全盘西化”的名义下阻止西方文化的入侵,后来又在“后殖民”理论框架之中揭示西方文化的隐性侵略,最近提出的是文化安全的观念,即本土文化作为确认民族身份的价值不能遭受威胁。本土与西方、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文化成为交锋的前沿,这并不奇怪。这涉及民族的构成。何谓民族以及民族如何形成,学者具有各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汉语之中很迟才出现“民族”一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族”并非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西方的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的出现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导致的人口流动才使人们意识到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无论如何,这是许多人的共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文化通常
本文标题:文化的三种意义(南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