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5年复习题第一专题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答:1.自强不息(题2);2.厚德载物(题3);3.实用精神;4.辩证理性。2.自强不息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答:自觉上进(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已”。墨子非命、尚力。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法家的“富国强兵”思想。毛泽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恳劳动(中国人深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我们民族所推崇的许多经典典故,“愚公移山”,“悬梁刺股”,“锉壁偷光”,“闻鸡起舞”。)不怕困苦(中国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一种正直大丈夫的精神品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3.厚德载物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答:宽厚待人。宽即宽容、厚即厚道。(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和合兼容(中国人相信,“和实生物”(西周末年史伯)。晏婴说过:五味相和才有美味,五音相和才有妙曲,五行相和才有万物。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宗教、神仙兼容。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和定型。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答:①象形,②指事,③会意,④形声,⑤转注,同义互训。⑥假借,同音替代。6.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与相通?答:辩证理性。中国人特别认同超脱圆滑,超脱即超脱于对立的二者或三者之上,谁都不服从,谁都不反对。圆滑就是没有菱角,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易经》就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孔子有“执其两端”,走“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的思想。老子有“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7.怎样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答:20世纪后期新儒家的兴起,日本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四小虎”的跟进。21世纪世界经济低靡,中国经济一花独秀,21世纪是中国、亚洲、东方文明兴旺的世纪,是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的世纪,是中国先进文化光照全球的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重家庭家族,重心性修养,重和谐稳定,重情理人文。在人与神、情理与法理之间,中国文化更多地选择了人及其情理,西方文化更多地选择了神及其法理。第二专题1.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答: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其次是远古氏族融合的结果。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农耕文明需要水神保护。龙主管雨水。2.如何从”龙的传人”看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答:中国人选择做龙的传人,首先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其次是远古氏族融合的结果。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农耕文明需要水神保护。龙主管雨水。3.“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是指哪些人?答: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正统观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第三专题1.简述《易经》包含的“天道”(哲学)思想。答:对立统一的思想变化发展的思想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无限发展的思想2.简述“九五至尊”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答:易,变易,日月为易,刚柔相推。乾卦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由潜到亢,由平常到后悔。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自身的限制,而向其反面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3.简述《易传》揭示的人生观的思想。答:自强不息思想厚德载物思想天尊地卑思想男尊女卑思想从一而终思想天人合一思想4.《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三义”,试论述“易”之三义及其内涵。答:“易”的根本精神是什么?一般认为“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变易”之理,“简易”之理,说到底就是“生生”之理。5.“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答:《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6.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答: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是其中之一。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赵挥谦也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7.为什么《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点?答:《周易》是六经之首;《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渊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启迪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孕育了诸子百家的灿烂思想。第四专题1.简述儒家之“儒”的本质含义。答:①“儒”,蔑称,懦弱;②“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先要淋浴。③“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2.述评儒家的“穷独达兼”的为人处世之道。答:孔子:“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对此有很好的表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答: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三、启发式教学方法;四、实事求是的学风。4.简述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实现途径。答: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内圣,指内心有深厚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即内修圣人之德。外王即外施王者之政,指把主体内在的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用儒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方法:三纲八目:三纲:①明明德,②亲民,③止于至善。八目:①格物、②致知、③正心、④诚意、⑤修身、⑥齐家、⑦治国、⑧平天下;5.述评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答:孔子为中国人做出了楷模——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舍身求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张载:“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己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今天的脊梁。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简述孔子君子观的知命思想。答:君子观——“尽人事而待天命”。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命是外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7.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答:体仁;尽义;守礼;时中;知命。8.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答: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皆有“四端”(四心);养心莫善于寡欲;求其放心。9.简述荀子的性恶论思想。答:人之性、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起伪”—道德起源学说;以礼节欲,反对纵欲。10.“阳儒阴法”的含义及其理论渊源。答:1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念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在哪里?答: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把灭人欲当作存天理的必要条件。天理与人欲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朱熹认为人心固然很危险,极易流于人欲,但人心并不等于人欲。正常的饮食男女,都是天理。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天理会转化为人欲:一是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二是过份超过了人的正常需求。12.述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道理。答:孔子为人之道的君子观中包含“体仁”。仁的实质是“爱人”,“爱人”的始要即“亲亲为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解释“六艺”与“六义”的含义。答:16.如何看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答:在董仲舒看来,天是有意志的神,他能奖善罚恶,其书中常言:“天戒若曰:”。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意义:一是让人们有信仰,精神有寄托依靠;二是以天来制约皇权。第五专题1.道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杨子、老子、庄子的答案各是什么?答:“全身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逃离人世,遁迹山林。老子的方法是遵道行事,自然无为。庄子的方法是无待无我,避于仙境。2.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答:袭明,处柔,无为,寡欲,不为天下先。3.述评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答: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道教要求信徒要象父母爱护子女一样慈爱万物,去奢念,清心寡欲,谨慎自守,不逞强,不称霸,唯此方可成为真人神仙。4.简述庄子的理想人格。答:“浑沌、神仙”。《应帝王》中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5.述评庄子的生死观。答:主张“重生”,反对“轻生”;“外生死”;超生死—游无何有之乡。6.“视死如归”的含义及其文化渊源。答:7.简述庄子的幸福观。答:相对幸福——自由尽性;以理化情,达生知命;绝对幸福——无己、无功、无名。8.简述中国道教的特点。答:①是重视今世、幸福在今世的宗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即相信仙人、仙境的存在,世人可以寻求到或修炼成仙。②是重视生命价值、重视身体的宗教。③是重视科技、与科技相得益彰的宗教。9.简述“越名教而任自然”含义及其意义。答:魏晋玄学自然派代表:稽康、阮籍、刘伶其主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公开痛斥礼法名教,仁义六经,主张“人性以从欲为欢”。到西晋后,“任自然”成了“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清淡放荡,不问政事,乃至发展到“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对弄婢妾”。1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答:第六专题1.简述佛教中“菩萨”的含义及其精神境界。答:波罗蜜修渡成功的人便是“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悟)萨陲(有情)的译音,中文直译即为“觉有情”,即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2.简述佛教中国化的主要表现。答:(一)死后成佛到今生成佛(二)禁欲主义苦行僧被修正(三)长期修炼成佛到顿悟成佛(四)佛教对中国巫术的妥协(五)佛像中国化3.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答:(一)教义不同。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罗汉)大乘佛教主张世间无常,一切皆空。把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说成是最高、最真实、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叫作“涅磐”。(菩萨、佛)大乘教义的法门是六度波罗蜜。(二)佛的含义。小乘佛教仅指如来佛,即释加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加牟尼外,还泛指一切修行而成的佛,他们宣称三世十方处处有佛。4.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亲见知识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得个休息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惟信禅
本文标题:文化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