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宋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发展演进历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联系,总体特点。教学重点:宋代文学与唐代文学的异同。教学难点:宋代文学与唐代文学的异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讨论。第一节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公元959年,后周柴世宗病故,年幼的恭帝即位,960年风闻契丹入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利用手中的兵权拥兵自立,回师开封,逼恭帝退位,建立北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此后20余年,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先后平定了后蜀、南唐和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一、宋代的政治概况:崇文抑武的国策宋代三个历世相传的家训:一为收复北方失地,一为不能让军人操握政权,一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钱穆《国史大纲》)1、杯酒释兵权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宋太祖赵匡胤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赴宴,在宴会上,赵匡胤劝这些将领放弃兵权,赐以良田美宅,让之安享富贵。这就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乃至叛乱割据的可能性。2、更戍法的设立为了进一步削减武将的权力,赵匡胤除了将天下精兵集中于京师之外,又设立了“更戍法”,把京师的驻兵轮番派给各地戍守,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防止士兵和将帅间产生深厚的关系,又将京师的禁兵分给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统领,这样,禁军首领的权力也因分散而被削弱。同时,设置枢密使,掌调发国内军队之权。这样,“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这就造成了“冗兵”现象的出现。3、重用读书人宋王朝重用读书人,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甚至下至州郡长官,也几乎都用文人担任。与之相应的政治措施是:(1)大开科举考试之风,与唐代相比,科举考试的在两个方面有了显着的变化:一是2科举制度的完善,一是录取人数的增加。(2)文官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待遇优厚。(3)重用读书人4、对外政策的软弱因为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使得宋王朝官僚机构庞大,军队战斗力低下,政府开支过大,故而有宋一代,外强中干,表面上较为强大,而实质在虚弱不堪。由于长期与这、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对峙,在与少数民族的斗争中,宋王朝比之其它朝代,显得格外软弱,历次与少数民族的斗争,无论是胜与败,无不以宋朝丧师失地、盟约赔款而告终。二、宋代经济的发展概况宋初百余年时间,国内较为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在农业方面,政府曾组织推广新品种,农民曾自发改良生产工具,开荒垦田,尽管赋税稍重,但相较于唐末五代,相对而言还是要轻些,故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数量质量均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方面,采矿(特别是煤矿的开采)、冶金、纺织、瓷器制造、造纸、印刷、造船等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商业方面,城市、城镇的商业高度繁荣,农村也出现了草市,墟市。伴随着集市的繁荣,出现了行会,交子等商业发展的新标志。对外贸易则比唐代最强盛的时候,还要繁荣。宋代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为文学、文化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这里提出对文学影响特别巨大的两个经济问题加以简要探讨。1、造纸、印刷业的发达对文学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术的发达,促进了宋代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学校的数量和种类大量增加,除了官办学校的国子学和州县官学外,私立书院边日趋增多,如宋代著名的四代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衡州石鼓书院、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潭州岳麓书院。这些书院,有的学生多达数千人(如白鹿洞书院),比官办学校规模还要大。由于教育的普及,宋代士人的文化修养水平的达到了一个空间的高度。而且,许多学者还以藏书、读书为乐,私家藏书是动辄上万卷,堪与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相媲美。因此,宋代的许多学者、文学家,均是饱学之士,这无疑增添了宋代文学中的浓厚的文化气息。2、城市经济的繁荣与词的兴起宋代城市经济是高度繁荣。汴京(开封)、临安(杭州)以及建康(南京)、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各大城市是商贾云集,百业兴盛,朝歌暮舞,豪奢繁华。这种繁华的都市生活,自然地滋生了各种迎合下层民众的民间文艺形式,如说话、杂剧、诸宫调等民间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词也因其娱乐功能能够满足士大夫甚至下层百姓的精神需要,3开始走向鼎盛。词的兴盛,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必然结果。归结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政府鼓励文武百官纵情声色。(2)宋代文人心态也有利于宋词的繁荣。(3)都市消费的需要。当然,词的发展也并非一味追求声色娱乐的需要,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文体的发展都需要革新来充实和发展自身。当一种文体在某一方面达于鼎盛,那么这种文体就需要寻找其它方面的突破了。如词至苏轼,开始以诗为词,抒发诗所负载的言志之功能,苏词抒发豪情壮志,逸怀豪气,自成一家;而辛弃疾更是以词倾吐英雄豪气,不再与娱乐调情相关。但大多数词人的词作,仍是与都市娱乐紧密相关的。第二节宋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的重要时期,印刷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献的整理和刊行蔚然成风,使得有宋一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结时期,大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他们首先来看看文化思想的繁荣。一、理学:支配两宋三百多年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宋代理学是佛教哲学和道家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中而形成的一个新儒家学派。宋代士大夫以思辨义理见长,思想论争活跃,这是促使理学产生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理学家们都自认为古代圣贤所传的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积极地著书立说,排斥异己。到元明清时代已经成为官方教条,理学思想也成为了元明清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很大。二、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在宋代,三家思想终于找到了思想理论的契合点,这就是:儒释道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开始在思想层面有机融合。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潮也对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宋代学术的繁荣除我们前面提到了哲学思想理学繁荣外,宋代的史学、文艺学等也十分发达。史学方面,象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断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等都是开创性的史学巨著。文艺学则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发凡,较为著名的有叶梦得的《石林诗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严羽《沧浪诗话》、李清照《词论》等等。而且,很多的文学大家,也是文艺批评家,象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4四、宋代艺术的全面繁荣宋代的书、画、音乐均很发达。宋人的书法家很多就是大学者、大文学家,如苏轼、黄庭坚等人,其书法造诣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宋人的画也有了文人之画与画工之分。文人之画注重神韵个性,追求意境。而且宋人的画较之前代,更多一些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宋代的音乐也很发达,象周邦彦、姜夔等词人,都是精通音律者,堪称音乐大家。此外,宋代的文艺评论大家也多方论及书、画、音乐等,堪称全才。宋代文学家的题画诗也别具特色。五、文化交流的频繁。印刷业和教育业的发达直接影响了文化交流。宋代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了诸多的文学社团和流派。各流派之间虽然政见不合,但私人关系却颇为密切。另外,流派内的师承关系也颇为密切。如宋朝文学师承关系最为庞大的一支是欧苏体系。欧阳修提拔培养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父子,而苏轼门下又衍生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又自创江西诗派,衍生出陈师道,陈与义等人,直至陆游,杨万里等人仍受其影响。无论是流派外的相互交流还是流派内的相互承传,都大大加强了文化交流。第三节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品格的和宋代文学的特征受上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宋朝士大夫,有着与其它朝代迥然相异的文化品格。他们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个性。归结起来,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深沉的忧患意识→现实意义的增强开科举考试之风,用读书人等政策,使士大夫的参政意识大大增强,参政热情空前高涨。更加之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等特有的政治现象和对外政策的软弱,使得宋朝成为了内忧外患最为积重难返的一个王朝。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反映到文学领域当中,就是文学作品特别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文现实意义大大的增强。这种现实意识的增强,又集中的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时事政治,二是爱国主题的宏扬,三是关心民生民瘼。二、自信心的不足→严谨平实,悲慨深沉的风格长期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使宋朝士大夫在谈论国事时常常底气不足。冗官、冗兵、冗费及少数民族的频频入侵使得宋代知识分子不可能象统一的唐朝帝国的知识分子那样议论恢宏,充满气度与自信。因而,宋代文学形成了一种严谨平实、悲慨深沉的风格。三、心态内敛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得士大夫们的价值取向由外在事功身注重内心修养的内敛心态转移,使得其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此外,宋代的思想控制也比唐代严密,派系党争不断,因诗文得罪遭贬遭流放无疑也会给士大夫们带来沉重的打击。这也造成士大夫心态内敛的一个5重要原因。宋朝士大夫心态内敛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人格修养→议论化的倾向2、宁静的心态→乐观开朗的情调四、审美情趣的转变→以俗为雅、追求平淡之美:1、以俗为雅,重视生活细节:宋人随缘任运、和光同尘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认为生活不应注重小节应要重大节,不应该体现于外表而也要发自于内心,因此,信佛无需禁断酒肉,酒肉穿肠过,而心中只要有佛,即可见性成佛;隐居也无需远离红尘,只要心远地自能偏。这种审美观点必然导致宋人审美态度的世俗化。2、追求平淡之美:平淡的作品语言力求朴素,不做作,不雕饰,不尚辞藻,也要力求精练,正如王安石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内容精辟,深入浅出,好像平易,写时要反复推敲,是艰辛的,写定后容易看,容易懂。”宋诗追求平淡的风格,不愿张扬情感,而以才学议论入诗,其佳者在讲求重理趣:第四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一、宋诗概说:(一)宋诗的特点:1.爱国主题的弘扬。宋诗继承了唐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北宋末期和南宋,爱国主义成为了进步诗歌的经常主题。如苏舜饮,陈与义,危成大,陆游,文天祥等人。2.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是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对宋诗所作的评价,虽然是在批评宋诗,但却从表现出了宋诗异于唐诗的某些特征。3.美学风格大异于唐诗:总的说来,唐宋诗歌美学风格的不同表现为:唐诗主情致,尚风韵;宋诗主气骨,尚理趣;唐诗多含蓄,宋诗多显露;唐诗显得博大,宋诗显得精深。唐代诗人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时代的现实生活,宋代诗人则多以理性的冷静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二)宋诗的发展轨迹宋诗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有众多的诗体,流派,交替涌现于宋代诗坛。1.北宋前期:北宋初期的诗歌都是沿袭模仿唐诗,尚未形成宋诗的独特面貌。这其中有王鬲等继承白居易现实诗风的“白体”,林逋等人效法晚唐贾岛、姚合,描写隐居生活6的“晚唐体;还有宫庭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效法李商隐,重视雕章琢句的西昆体。2.北宋中期:随后崛起的诗坛的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饮等人,随着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苏,梅等人要求诗歌“纵情,状物志“,提倡清丽平淡,开始表现出了宋诗的独特面貌,逐步出现了以议论、才学、散文入诗等宋诗特点。此后,诗文运动的中坚人物苏轼、王安石用诗歌抒发个人生活感受,表达政治见解和文艺见解,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有宋调风格的宋诗基本形成。宋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到来。3.北宋后期:北宋后期,宋诗的一个代表性性的派别开始形成,这就是江西诗派,江西诗派以苏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他们主张“脱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历”。过于追求诗歌的人工雕琢,从故纸堆里去翻新,显得书气很重。对后代影响极大。黄庭坚和陈师道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黄诗瘦硬,陈诗扑拙。4.南宋前期:这一时期,诗坛仍受江西诗派的统治。其代表诗人有吕本中。曾凡,陈与义等人。受江西诗派的黄庭坚陈师道等的影响,他们仍然讲求诗法,而靖康之变的重大历史变革又使他们不得不面向社会现实。因而推尊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形成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因而,此期诗歌现实性有所增强。5.南宋中期:南宋中期,中兴四
本文标题:文学史教案(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