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报任安书司马迁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背诵第4至第6自然段;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主学习:1.根据《学案》及相关资料回顾司马迁及其《史记》;2.根据《学案》及课后注释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字形;参考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标注疑难词句。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关于司马迁:关于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由此可见,司马迁完成《史记》这部历史文学巨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关于司马迁:家学渊源,继承父业;广泛浏览,实地考察;下狱受刑,发愤著书。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说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报任安书》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因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一旦任安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报任安书》写作背景: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曩()者头枪()地诎()体受辱被箠()楚剔()毛发髡()刑槛()阱qiāngjiàn听读课文,检查生字字音、字形:nǎngqūchuítìkūn暴()肌肤受榜()箠圜()墙强()颜缧绁()闺閤()赭()衣魏其()厥()有愠()色剌()谬pùyuánjuéléixièqiǎngzhě听读课文,检查生字字音、字形:jīguīgéyùnlàpéng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概括说明自己久未回信的原因。(复信之由)陈述自己遭极辱而不自杀之事由。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再点复信之意。(言无从“推贤进士”之苦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点归纳◆本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信中内容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反映了司马迁的倔犟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2.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3.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介绍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研习课文第1段——解释重点词语①牛马走:②足下:③曩(nǎng)者:④接物:⑤务:⑥勤勤恳恳:⑦望:⑧相师:像牛马一样奔走的仆役。(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从前。待人接物,与他人交往。物,人。紧要的事情,任务。诚挚恳切的样子。埋怨。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相,指代对方。研习课文第1段——重点语句翻译【原文】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翻译】前时,承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是那样诚挚恳切,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合作探究——课文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概括说明自己久未回信的原因,强调此时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这就自然引起了下文。研习课文第2-3段——理解重点词语1.所自树立:2.用之所趋:3.诎体:4.剔毛发:5.婴金铁:6.被箠楚: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8.见狱吏则头枪地9.及罪至罔加自己用来立身的。(指工作和职位等)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因;之,代死;趋,趋求,趋向。卑躬屈膝。诎,同“屈”。剔,通“剃”。【注意】剔tī除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婴,环绕。“棰”通“棰”,杖;楚,荆条。“以”通“已”。“枪”通“抢”,碰撞。“罔”通“网”,法网。研习课文第2-3段——理解重点词语10.审矣,何足怪乎?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12.受械于陈13.念父母,顾妻子14.定计于鲜15.恨私心有所不尽审,明白。所以,……的原因。械,刑具。妻子,妻子儿女。鲜,xiān,夭亡,不以寿终。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研习课文第2-3段——翻译重点语句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翻译】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的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翻译】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趋求不一样啊。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翻译】在受辱的地方(监狱),古今都一样,在哪里他能不受辱呢?研习课文第2-3段——翻译重点语句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翻译】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那是没有办法啊!不得已,没有办法)5.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翻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再读第2段——积累铺排句和用典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再读第2段,探究第2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再读第3段,探究◆第2段中,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想受辱,就应该“早自裁绳墨之外”。然而,他自己却为什么选择了“隐忍苟活”?(用原文回答)【回答】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翻译】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甘愿忍受,是因为我遗憾心中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在耻辱中离开人世,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留传后世!●集中背诵第4段——继续领略铺排、用典的语言风格,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探究第4段◆第4段第一句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是对“唯倜傥非常之人”方能扬名后世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总结概括,从正面延伸第3段内容,表明自己已经找到人生的方向,同时也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如何理解司马迁提出的不朽著作“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的“发愤著书”理论?“发愤著书”理论源于司马迁对古代许多境遇悲惨而德才不凡又将不朽著作留给后世的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源于他本人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决心和实践。这种理论体现出“非常之人”坚韧的意志和一种顽强的历史责任感。◆研习第5段第5段介绍《史记》的编著思路、体例、规模及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正是为了完成《史记》。体例规模编著思路编著宗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考察)其成败兴坏之纪(规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关系),通古今之变(变化),成一家之言(言论,观点)由此可见,孔子以来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正是司马迁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精神支柱。◆研习第6段,掌握重要文句1.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3.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翻译】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的地位,(就会受到)更多的非议和指责。【翻译】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同乡邻里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我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翻译】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外出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翻译】如今少卿(您)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合作探究:第6段在整封信中的作用◇第6段,作者又回到当前的悲惨处境上,叙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再次强调自己隐忍苟活全为著成通史,根本无心也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从而收束全文,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总结全文:◇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活动体验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
本文标题:《报任安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0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