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6、《最后一课》知识梳理
6、《最后一课》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星期一故事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二、课文理解:小弗郎士在文中的作用:①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线索)②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1、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a.“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3.“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出他对祖国的必胜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4、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历程是怎样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孩子?上学的路上(怕骂、贪玩)----上课之前(吃惊、诧异)——知道是最后一课(难过、懊悔——宣布放学(热爱祖国)。小弗朗士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5、韩麦尔先生今天穿戴为什么特殊?说明他对这一课的严肃郑重的态度,也是为了纪念着最后一课,突出这一课的不平凡的意义,表现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6、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脸色惨白?钟声、号声的含义?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钟声——最后一堂的结束。号声——暗示德语将取代法语。7、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22节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在翻腾,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他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非常悲痛。8、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大不相同,这些不同说明什么?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9、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2、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3、亡国的惨痛,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10、小弗朗士的人物描写?啊,那些坏家伙……对敌人的憎恨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小弗朗士悲愤交加的心情,对侵略者的愤恨,对不能学习法语的痛苦,内心十分“懊悔”。可怜的人!——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他讲的似乎挺容易————热爱祖国语言11、文中转、拿、使、写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12、“脸色惨白”、“他哽住了”(第24、26节)韩麦尔先生的描写作用?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13、阅读21段,思考: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4、又柔和又严肃是否矛盾?(第11节)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1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和反抗心理。1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联想?比喻,将法语字帖比作国旗,生动形象写出我对母语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17、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戴上眼镜、捧着——足见其认真,读书声音发抖——表现其难过的心理,所以声音有点古怪,我们因此想笑,但在这亡国时刻,我们又是无法笑,所以不免难过。18、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钟声、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他内心痛苦至极。19、.“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说明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20、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点明本文描写的事件,发生在普法战争后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土地,为下文铺垫。
本文标题:6、《最后一课》知识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2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