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精彩活动教案设计(10篇)
标准文案巧数线段活动目的: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活动重难点: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活动过程:一、学前准备:3个好朋友聚会,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那么一共要握()次手。二、自主探究1、地铁1号线从世纪城站出发到金融城,中间要经过锦城广场和孵化园两个站,按照两站间的地名不同设置票价,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1)、试一试,你是怎么数的?请你画一画,数一数。(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ABCD2、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ABCDE标准文案3、数线段有诀窍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形点数线段数计算方法ABCABCDABCDEABCDEFABC……4、我知道:线段条数=三、巩固练习1、一条线段上有1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2、一条线段上有30个点,共有多少条线段?四、思维拓展1、什么数字倒立过来会增加一半?()2、2,3,4,5,6,7,8,9,(打一成语)()3、从1到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标准文案巧求周长活动目的: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活动重难点:解答稍复杂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问题活动过程:一、情境引入猫妈妈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叫猫莎莎,一个叫猫奔奔。莎莎和奔奔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从学校到他们家有两条路,如下图所示(距离如标示)。一天放学,莎莎和奔奔分别按两条路线回家。奔奔觉得自己走的是直线,应该比莎莎早点到家;莎莎却觉得自己虽然路线绕了点,可那是“小路”,因此觉得自己应该更早回家,结果最后奔奔和莎莎几乎同时到家,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巧求周长”的奇妙世界吧!二、自主探究1、下图是宜家花园小区一块草地的示意图,求这块草地的周长。(单位:米)分析与思考:此图为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来求它的周长。标准文案2、用3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分析与思考:方法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可以直接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求。方法二,通过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3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少了4条正方形的边长。3、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周长比原来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少了10厘米。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分析与思考:要求原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而这个10厘米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三、巩固练习1、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比原来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8厘米,原来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好拼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四、思维训练1、一张长方形的纸长20厘米,宽12厘米,先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从余下的纸片中再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最后余下的长方形(涂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2、如下图所示,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三个相同的长方形,如果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标准文案巧填数字活动目的:能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正确填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活动重难点:能找出简单填数规律,正确填数。活动过程:一、典故引入传说,大禹为了治理水患,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有一天,他带人来到了黄河支流洛水,突然洛水里浮现出一只大乌龟。当时,正在思考如何治理水患的大禹见到此龟很是惊讶。他定睛一看,发现这只乌龟的背上有9种不同的图案,便命人仔细记下图案的分布情况。回去后经过仔细研究,大禹惊奇地发现,这9种不同的图案竟然能代表1——9九个数字,而且各个数的位置排列也非常巧妙:纵横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是15。(后来有的数学研究者把这种图案命名为“纵横图”或“九宫图”)大禹深受启发,他参照这些代表9个数字的图案把天下政事等都进行了区分,并且把这些数字应用到生活中,诸如:测量、气象等多种领域。由于背部带有图案的神龟是在黄河支流中的洛水里发现的,而且图案的内容极其深奥像书一样,所以后人便将此称为“洛书”。二、自主探究把1、3、5……31这16个单数填入图中的小三角形内,使6个大三角形内的4个数之和都等于64。该怎么填?这样的题如果不掌握填的方法,靠碰数是不行的,因为那既浪费时间,又容易算错。所以,当你看到这样的题时,首先要注意数的特点,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从1、3、5……31这些数中我们不难看出:1与31、3与29……15与17的和都是32。不妨用下图来表示。标准文案每个大三角形又都有4个小三角形,因此可以选两组和是32的数,四个数的和正好就是64。选数的时候要把大小数调配开,可以从中间开始,先选15、17,再选两头的两个数1、31。这4个数填在一个大三角形里,正好满足要求。为了简便,填的时候可从左至右,首先填在左边第一个大三角形,它是正着放的,再填左边第二个倒放的三角形。就这样一正一反,使所有三角形都按要求有一个数字。下面是其中的一种填法,你能想出别的填法吗?三、练习1、在空格中填入不同的数,使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等于15。2、将2、3、5填在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是9。3、将6、7、8、9、10、11、12六个数分别填在小圆圈里,使每个大圆圈上5个数的和等于40。标准文案简单的一笔画问题活动目的:1、通过“一笔画”的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一笔画”问题及其结论的了解,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重难点:重点:运用“一笔画”的规律,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难点:探究“一笔画”的规律。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一天,小明做完作业正在休息,收音机中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他拿了支笔,信手在纸上写了“中”、“日”、“田”几个字。突然,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这几个字都能一笔写出来吗?他试着写了写,“中”和“日”可以一笔写成(没有重复的笔划,笔尖不离开纸),但写到“田”字,试来试去也没有成功。下面是他写的字样。(见下图)这可真有意思!由此他又联想到一些简单的图形,但小明发现:简单的、笔画少的图不一定能一笔画得出来,而复杂的笔画多的图有时反倒能够一笔画出来,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能不能找到一条判定法则,依据这条法则,对于一个图形,不论复杂与否,也不用试画,就能知道是不是能一笔画成?其实,早在18世纪数学家欧拉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笔画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二、自主探究1、数数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几个交点?从每个交点出发各有几条线?标准文案分析与思考:图1中有4个交点,从A、C点出发各有2条线;B、D点出发各有3条线。图2中有2个交点。从A、B出发各有两条线。图3中有9个交点,从A、B、C、D出发的各有2条线;从E、F、G、H出发各有3条线;从I点出发有4条线。图4中有5个交点,其中从A、C、D、E出发的各有2条线,而从B出发的有4条线。我们把和1条、3条、5条等单数条线段连接的点叫做单数点;把和2条、4条、6条等双数条线连接的点叫做双数点。每个图形中的点要么是单数点、要么是双数点。2、下列图形中各有几个单数点?能一笔画成吗?分析与思考:一些连通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这里的线可以是线段,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单数点的多少,有2个或0个单数点的图形就能够一笔画;其它情况都不能一笔画成。单数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和终点。图1中有2个单数点,图2中有0个单数点,都能一笔画成;图3中有4个单数点,不能一笔画成。三、巩固练习1、仔细观察下列各图形中的点它们分别与几条线段相连?2、下列图形能一笔画成吗?为什么?标准文案四、应用拓展下面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成?简单的差倍问题活动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活动过程:一、情境引入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树多少棵?(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二、自主探究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三、四年级共植树多少棵?三年级植树60棵,四年级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四年级植数比三年级多多少棵?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尝试练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两题,做好的同学想想还可以有什么方法。2、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来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来求什么?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合作完成后派代表交流)三、巩固练习标准文案1、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多少人?2、植树节时,三年级女生去了15人,男生去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三年级去植树的共有多少人?四、思维拓展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1)植树的小学生有500人,(2)植树的中学生有1500人,(3)植树的教师有100人,(4)植树的中学生的人数是小学生的3倍,(5)去植树的中小学生共有多少人?(6)去植树的教师比中学生少多少人?鸡兔同笼活动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活动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活动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二、解决问题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方法一: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标准文案方法二: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小结: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三、自主练习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四、应用拓展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归一问题活动目的:1.使学生掌握复杂归一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且正确解答.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重点:掌握常规解题思路.活动难点:根据题目特点用最简捷的方法解题.活动过程:一、课前准备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平均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二、自主探究标准文案1、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5台同样的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分析与思考:(1)、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2)、“照这样计算”怎样理解?(3)、要求5台8小时织布多少米,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4)、列式并解释算式:(25.2÷3÷1.5×5×825.2÷3÷1.5×8×5……)(5)、这几种方法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织布车间用3台织布机1.5小时织布25.2米.照这样计算,3台同样的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分析与思考:(1)、读题,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第二课堂精彩活动教案设计(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2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