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考研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1页共47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一)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二)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二、区域的划分(一)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二)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二)区域发展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二、区域研究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一)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首先、区域商业文化精神的不同和区域人群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当地企业家精神,进而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随着微电子技术产业发展而带动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新的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资源,并全面影响着区域的经济与社会活动。最后,科学技术、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人才仍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区域发展仍然起着基础作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页共47页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三、区域科学(一)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二)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四、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关系1、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2、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区域发展史,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探索与研究过程就是对区域发展的探索与研究过程。它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等特点。3、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4、从区域研究的整个历史来看,其研究内容也经历了由微观分析到区域结构和宏观区域分析的演变,并不断地向综合化、复杂化过度,显然这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5、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型科学,目的是要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二)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数学、其他学科的联系:(三)与区域规划的联系: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区域;新的区域规划对区域分析提出新的要求,深入的区域分析使区域规划更加合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经济、社会、环境)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3页共47页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二)其特性如下:(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4)多用途性(5)社会性(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才能避免盲目性;(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量的评价:服务年限和远景需求量;(2)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或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联合国)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支撑能力。(二)自然资源承载力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4页共47页代际分配(规则公正、消费和投资、补偿行为)、代内分配(不同国家、同一国家、城市与乡村)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第三节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一)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五规律: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3、负荷定额规律4、多样稳定规律5、地域分异规律(二)环境经济学理论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论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思想:a.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事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b.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d.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e.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四)“阳光经济”理论——郝尔曼·舍尔提出用阳光经济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一)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5页共47页外部不经济:指某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但它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将生态问题归因于外部不经济性。生态环境方面的外部不经济性又归因于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的产权不明晰或不易明晰的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三)外部性的解决对策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内部化的手段包括:政府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手段、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和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1、政府的直接管制: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即规章制度)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2、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对生产者行为或产品实行税收、收费或补贴)、数量控制、责任制度。经济激励手段的优势:1、比直接管制方法在整个经济中更能有效地配置污染削减。利用价格机制可节省大量所需的信息。2、对”动态效率“和革新的刺激。3、可为政府和污染者提供管理上和政策执行上的灵活性。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不要政府干预,让市场自己来达到最优的一种完全自由化的市场方法。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4、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于经济地位区域经济: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在一定的空间风味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喝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指向可分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2、区域经济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6页共47页非常广泛的影响。(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概念(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概念:是研究区域某一方面或整个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从中发现区域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从而为当前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一)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横剖面方法(二)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第二节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
本文标题:2016考研区域分析与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3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