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与神话较量的人》一对一采访形式的运用
《与神话较量的人》一对一采访形式的运用《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与神话较量的人》是一期代表《新闻调查》品质的标志性节目,曾获得2002年度优秀电视评论类节目一等奖。在这期节目中,出镜记者王志与主述人刘姝威面对面的访谈串联起了整个节目的内容。节目讲述了刘姝威揭穿蓝田股份,打碎又一个上市公司神话的事。《与神话较量的人》采用的是一对一采访的形式,通过记者与主述人的交流,揭示其心路历程。整期节目主要依靠谈话吸引观众,因而出镜记者所提的问题和对主述人回答的引导对节目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一对一采访方式需要对节目题材有准确的判断与把握。在这一方面,这期节目选择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进行层层剖析,整期节目流畅自然,深深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神话较量的人》,单是这期节目名称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神话为何?是谁如此艺高人胆大敢于神话较量?又是如何较量?结果如何?一系列问题刺激着观众的好奇心。节目开场的解说先介绍了事件两个主角: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和刘姝威,并简单讲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说来也就是一个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不普通的事。有反差的、有情节的事对观众来说更有吸引力。再加上当时在报纸上满是关于刘姝威与蓝田公司的对战的报道,大众对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深层次的了解,所以说事件本身就存在着关切度。另外事件本身有曲折的戏剧性张力,刘姝威作为学者语言犀利,也保证了全篇访谈形式的可行性。在这期节目里,记者和主述人的谈话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即刘姝威600字戳穿“蓝田神话”。故事的主角就一个人,刘姝威;故事的内容就一件事,蓝田公司与刘姝威的对战。采访就从这一人一事上深挖,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层层剖析,并且深入人物的心理。在节目中,刘姝威谈到蓝田公司负责人获得机密消息后的震惊,想起辖区民警支持安慰自己时的感动,收到恐吓信之后的担忧,对法院民事庭庭长“我们法院不管窃取国家机密的事”言论的愤怒,一切心理活动都能在她谈话时的语气和表情之中透露出来。正是因为采用了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更加生动饱满。两人从事件的起因开始,逐渐深入,将话题一步步展开。根据时间顺序讲述也使节目更加顺畅。一对一采访形式的运用的另一关键是对记者的运用。记者需要有明确的逻辑思维。出镜记者是节目的直接参与者,作为采访现场及节目的掌控者,负担着把报道推向深入的责任。这就要求记者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依循一定的思路与提纲引导主述人按照特定的方向进行讲述。这期节目的逻辑是这样层层铺展开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而在每一环节中的采访也是层层深入的。节目有递进与深入的特色。记者要不断地探寻、质疑。在谈到为何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停止蓝田公司贷款时,刘姝威说一定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扰。记者王志便开始追问: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你指的这个因素是什么?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姝威尽管没有作正面回答,但还是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的问题如果是权利···”记者需要灵活控制现场气氛。有时节目现场需要你来我往的对峙效果,以使单一的对话有些起伏。刘姝威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在与记者王志的谈话过程中,很多次出现了对抗式的语言。——“在我看来你的600字短文是直接原因。”“这个问题应该由银行来回答。”——“你这样认为?”“你不这样认为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你说呢?”“我问你。”“我问你。”这些对峙的言论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事件冲突,这很可能记者是为了节目的需要带动出的紧张气氛。当然,由于话题的尖锐或者主述人难以控制情感而导致气氛尴尬,这时的记者需要及时缓和气氛。同时记者还要端正自己的姿态,保证在谈话时与主述人的平等关系。在普通人面前不自诩高贵,在名人面前不低声下气。人物访谈类节目由于有着大量的长段的采访内容,很容易显得冗长拖沓。将节目分为几个完整的段落能使作品层次清晰,同时调节节目的节奏。《与神话较量的人》共分为五个部分:600字短文质疑蓝天神话;不速之客;不祥之兆;“以死相拼了”;“我不希望不了了之”。清晰的结构使整个故事从容不迫,条理分明;也使节奏张弛有度,刻画出人物心理的跌宕起伏。背景资料穿插于主要段落之间,使观众对相关的人物、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节目的内容。
本文标题:《与神话较量的人》一对一采访形式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3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