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乡医学院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一、物理因子包括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牵引疗法以及其他物理因子疗法(石蜡疗法、低温疗法、压力疗法)二、运动治疗的作用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调节精神和心理三、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消炎、镇痛、抗菌、镇静与催眠、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消散粘连、加速伤口愈合、加速骨痂形成。第十四章一、运动试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左心功能不全、可控制的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2、禁忌症:急性心力衰竭或未控制的心力衰竭、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的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增重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非稳定期;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急性肺动脉栓塞或梗死、全身急性炎症或传染病;下肢功能障碍,确诊或怀疑主动脉瘤;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血栓性脉管炎;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二、心功能训练的实施1、康复方案:I级患者活动量不受限制,可做代谢当量METs≥7的运动;II级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可做代谢当量5~7METs的运动,每周锻炼3~5次,每次10~20分钟;I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可做代谢当量2~5METs的运动,每周5~6次,每次5~10分钟,渐增至每次40分钟;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或者可做代谢当量METs<2的运动,通过适当运动,减少卧床休息带来的不利影响。2、调整:活动心率<10次/分,次日进入下一阶段;若增加20次/分,继续进行同级别运动;若超过20或出现不良反应,则退回前一阶段。三、肺功能训练1、呼吸训练功能:通过各种训练增强肺通气功能,提高呼吸肌功能,纠正病理性呼吸模式,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肺换气功能,促进肺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换气,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呼吸训练适应证及禁忌证适应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为慢支、肺气肿;2)慢性限制性肺疾病,包括胸膜炎后和胸部手术后;3)慢性实质疾病,包括肺结核,尘肺;4)哮喘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5)因手术、外伤造成的胸部或肺部疼痛;6)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滞留造成的继发性气道阻塞;7)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无力,如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慢性、进行性肌肉病变或神经病变;8)严重骨骼畸形,如脊柱侧弯;禁忌证:(1)临床病情不稳、感染未控制;(2)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3)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他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近期急性心肌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明显肝功能异常;癌转移;近期脊柱损伤、肋骨骨折、咯血等。四、运动处方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运动类型。运动量指运动过程中所做的功或者消耗的能量,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直流电物理大题名词解释1、有氧训练:指中等强度的大肌群节律性、持续一定时间的、动力性、周期性运动,以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2、Brunnstrom技术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Brunnstrom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和治疗技术,依据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提出了“恢复六阶段”理论,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3、联合反应: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者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肌肉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4、共同运动: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一、PNF治疗技术1、基本手法与程序:1)手法接触:蚓状肌抓握2)阻力:引起治疗肌群以不同方式(等张或等长)收缩3)扩散和强化:如双髋屈曲施加阻力,引起腹肌收缩4)牵伸:肌肉被牵伸到一定程度或收缩张力增加时,产生牵张反射,激发自主运动5)牵引或挤压:作用于关节,拉长肌肉,增大关节间隙,促进周围肌肉收缩。挤压使关节间隙减小,增加关节稳定和负重能力,提高肌肉抗重收缩,促进直立反应。患者在坐位下,治疗师持续性挤压,用于使患者躯干产生反射性伸展动作6)时序:从头到脚,由近端到远端,可动性、稳定性、控制性和技巧性(运动控制发育阶段)7)体位与身体力学:治疗师保持与身体对角线运动方向平行一致8)言语刺激:预备指令、活动中的指令、纠正指令9)视觉:视觉反馈促进肌肉收缩,协助患者控制或改正其姿势和动作10)模式:2、特殊手法技术1)主动肌定向技术:反复牵拉或反复收缩(肌力1、2级)、节律性启动(如帕金森)2)拮抗肌反转技术:动态反转(关节活动范围降低、肌力减弱)、节律性稳定(患者保持一姿势不动,施加阻力,患者产生对抗性肌肉等长收缩,平衡能力差者等)3)放松技术:收缩-放松(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者)、保持-放松(疼痛引起活动范围受限)另外、PNF运动模式:对角线模式和总体模式。分类:单侧和双侧(对称性,非对称性,对称性交叉和非对称性交叉)二、MRP方案:脑卒中患者①分析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异常表现及丧失成分;②指导并辅助患者强化训练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丧失成分;③将丧失成分融入整体活动训练中,增加灵活性;④促使运动技能训练向实际生活环境转移,指导患者自我监督和亲属参与,使训练逐渐贴近实际生活中并尽可能长期坚持。三、平衡训练1、影响因素:支撑面积、平衡的条件(重心落在支撑面上,重心与支撑面的垂线的夹角越小,平衡越好)、稳定极限(大、硬、平整时稳度极佳)、摆动频率(越低越好)、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视觉-睁眼-本体感觉、前庭感觉-闭目)、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牵张反射、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2、原则:安全性、循序渐进(支撑面积由大到小、稳定极限由大变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从睁眼到闭眼)、个体化原则、综合性训练。3、平衡训练仰卧位训练-桥式运动(训练腰背部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偏瘫)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训练-静态、他动态、自动态-截瘫肘膝跪位训练-静态、他动态、自动态-截瘫、运动失调症、帕金森双膝跪位和半跪位训练-静态、他动态、自动态-截瘫坐位训练-长坐位(截瘫)、端坐位(偏瘫)站立位训练-静态、他动态、自动态-偏瘫、截瘫四、Brunnstrom技术Ⅰ驰缓阶段,患侧肌肉呈迟缓状态,肌张力消失Ⅱ痉挛阶段,患肢开始出现运动,这种运动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特点,患者试图活动时出现不伴有关节活动的微弱肌肉收缩。Ⅲ共同运动阶段,痉挛程度加重,患者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始终伴随着共同运动的特点。Ⅳ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痉挛程度开始减轻,运动模式开始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控制,出现了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Ⅴ分离运动阶段,运动模式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的模式,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Ⅵ协调运动阶段,痉挛消失,各关节可以完成随意运动,运动的协调性与速度接近正常。五、肌力训练1、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初长度、肌纤维的类型、肌肉的募集、肌肉收缩方式和收缩速度、肌纤维走向和肌腱长轴的关系、年龄和性别、心理因素2、训练目的:增加肌力和肌肉耐力,为其他功能训练如平衡、协调、步行做准备。3、基本原则:抗阻训练原则和超量恢复原则4、适应证:失用性肌肉萎缩:由肢体长期制动引起,如骨折后石膏外固定的肌肉进行等长训练。关节源性肌肉萎缩:由疼痛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如膝关节源性肌肉萎缩等速训练。神经性肌肉萎缩:由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所支配肌肉的瘫痪或肌力减退所致,如臂丛神经损伤后,0级肌力的肌肉可进行神经传递冲动训练。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强度适宜肌力训练。骨关节畸形:由局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引起,如对脊柱侧弯、平足等进行选择性增强肌力、调整肌力平衡训练。脊柱稳定性差:由躯干肌肉力量不协调引起,如进行腰腹肌肌力训练,预防下腰痛发生。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膝关节炎进行腓肠肌肌力训练,防止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内脏下垂、尿失禁:由腹肌和盆底肌肌力减退引起,老年妇女下降进行盆底肌肌力训练。禁忌证:全身有严重感染和高热患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皮肌炎、肌炎发作期、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抗阻训练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等张或等速肌力训练。作业治疗学一、名词解释1、作业治疗是指为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的和意义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以发展为目的,鼓励他们参与及贡献社会。2、任务分析是指分析个人活动和行为构成、行为场景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对一项日常生活活动、工作生产活动或娱乐休闲活动的基本行为构成以及患者完成该活动所应具备行为场景的一个分析认识的过程。3、活动分析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治疗性活动中患者的主动性和行为构成,是对一项治疗性活动的基本行为构成以及患者能够完成该活动所应具备的功能水平的一个分析认识的过程。4、治疗性作业活动是指经过静心选择的、具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其目的是维持和提高患者的功能、预防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运动性失用:是对运动记忆的丧失、患者并非肌肉麻痹、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异常反射等运动障碍却不能按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运动。常见于颜面部、上肢、下肢及躯干等,以一侧上肢和舌多见。6、意念运动性失用:患者可以理解指令却不能把指令传达到动作执行器官,即不能按指令完成动作,但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能下意识的完成那些从前熟练的技能动作,不能模仿使用某种工具的活动,但使用实物时动作的准确性明显提高。7、辅助技术是指用来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进行功能代偿以促进其独立生活并充分发挥他们潜力的多种技术、服务和系统的总称。二、简答题1、治疗性作业活动的应用原则:一、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进行选择;二、对活动进行分析,选择具有针对性又安全可行的活动;三、对活动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适合患者的需要;四、尽量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治疗效果;五、充分发挥治疗师的指导、协调作用,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2、手的作业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体位摆放、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压力治疗、感觉重塑训练、肌内效贴扎技术、计算机辅助训练。3、单侧忽略与偏盲的区别:单侧忽略与偏盲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障碍。偏盲由于视束和视觉中枢受损所致,患者通常了解障碍的存在并主动转头代偿;而单侧忽略者则不能意识到存在的障碍而无法主动代偿动作,即使反复提醒也不能完成。4、失用症分类一、运动性失用;二、意念运动性失用;三、意念性失用;四、结构性失用;五、穿衣失用5、助行器使用的适应证:适用于偏瘫、下肢肌力减退(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或下肢神经损伤)、平衡障碍(颅脑外伤或多发性硬化)、下肢骨与关节病变(如骨性关节炎、下肢骨折、骨质疏松或半月板切除)、双髋用石膏固定或用其他方法制动者、单侧下肢截肢或佩戴假肢、老年人、偏盲或全盲等伤残者。7、使用腋杖的步态:摆至步(背阔肌,适用于道路不平、人多拥挤的场合)、摆过步(步幅大,速度快,姿势美观,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四点步行(速度慢,稳定性好,适用于恢复早期)、三点步行(速度快,稳定性好,适用于一侧下肢患病,且患厕不能负重者)、两点步行(速度比四点步快、但稳定性不如四点步行)、部分负重步态(将腋杖与部分负重下肢同时向前移动,健侧下肢迈越腋杖的足)、免负荷步态、(行走时,先将腋杖向前,然后负重下肢向前)语言治疗学一、名词解释1、语言:是指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包括对语言符号的运用(表达)和接受(理解)能力,也包括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运用(书写)、接受(阅读)以及姿势语言和哑语。刻板语言::是指失语症患者的自发语均表现为重复单一语言。可以是刻板单音,如“嗒”“嗒”,“八”“八”,也可以是单词如“妈妈”“妈妈”,“人啊”“人啊”,有时会出现无意义的声音,常见于重症失语患
本文标题:新乡医学院物理治疗学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8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