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材料所述现象表明A.国家观念的兴起B.官僚政治的完善C.宗法制度的衰落D.中央集权的成熟2.“……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3.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4.“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不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据此判断,该材料应出自A.张学良《东北易帜回忆录》B.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C.蒋介石《1936年日记》D.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5.2012年,海峡两岸第八次“陈江会”再次取得丰硕成果,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还启动互设办事处事宜;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17项共识;两岸经合会第三、四次例会顺利召开,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取得突破;第四届海峡论坛再续新篇。这一系列活动说明2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C.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D.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6.“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B.美国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7.“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8.2009年6月4日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行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这里所说的英国首相“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是指A.超越女王成为国家的象征B.重新提名进行组阁C.扩大议会的权力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9.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原因包括①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②第一次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血腥性③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10.某学者认为“帝国在政治上生来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下属单位几乎总是喜欢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而且这些单位的那些反对派精英几乎总是抓住机会采取行动以取得更大程度的自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不会被攻克,而只会分崩离析。”这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A.反对派势力的强大B.地方势力的发展C.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D.社会主义阵营瓦解1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3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A.明政府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13.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D.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14.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这反映出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15.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16.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17.对图3解读正确的是4图3A.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B.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C.美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D.凯恩斯主义始终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18.罗斯福说:“我希望得到的评价是,我首任总统时,那些代表自私自利、权欲的势力遇到了势均力敌的对手……到我连任总统的时候,这些势力会遇到克敌制胜的强手。”这说明罗斯福新政A.代表了下层群众的利益B.维护了资本主义的长远利益C.遇到了强有力的阻碍D.压制了法西斯势力19.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A.注重修养B.强调等级C.主张民主D.关注人伦20.“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A.《论语》B.《道德经》C.《墨子》D.《韩非子》2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老子D.孙膑52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4.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2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26.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27.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A.反对君主独裁B.反对君主制度C.提倡格物致知D.提倡尊君卑臣28.《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29.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话题人物看法∕史料结论专制统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黄宗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6治谭嗣同君,皆大盗也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30.郑人游于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里的“乡校”A.是百姓参政议政的地方B.类似于雅典的公民大会C.可以起到监督统治者的作用D.只有贵族能够参加31.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32.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33.《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34.“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35.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36.《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7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37.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3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0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