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钢铁集团并购重组分析报告文档
1对钢铁产业来讲,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在成本、节能减等方面和国际巨头竞争。并购是钢铁企业快速扩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我国,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并购中企业的角色定位不同,并购企业双方的在制度(产权关系模糊和所有制阻隔)、运行机制、人员心理(尤其是行政主管领导认识上的不一致)和文化等方面的冲突,难以形成有效的并购整合,并购的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有些企业并购后,陷入了困境,成为“问题企业”。因此,在大力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的过程中,研究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是十分必要的。2009年9月,河北省内以唐钢为核心的三大钢铁集团之间进行了钢铁企业重组;重组后的河北钢铁集团成为中国第二、亚洲第五、世界第十二的新钢铁巨头。然而,此次整合是由政府牵头进行的.从产业结构角度,唐钢和首钢的联合,邯钢和宝钢的联合应是最优的方案;而对于承钢来说,从产品结构上考虑更愿意和攀钢合作,从地域、资金、技术上考虑更愿意和首钢合作。本报告通过分析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承德钒钛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分析,国内外并购案例以及对企业并购关键要素的分析,对分析整合后的河北钢铁集团。第一章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特点及现状第一节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和特点一、钢铁产量及品种结构变化情况1、增产速度:钢铁生产实现跨越式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粗钢产量和钢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占世界份额大幅提高。2000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为1.31亿吨、1.28亿吨和1.31亿吨,到2005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分别达到了3.30亿吨、3.52亿吨和3.97亿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36%、20.32%和24.73%,大大高于“九五”时期6.25%、4.47%和7.92%的增长水平。到2006年,我国铁、钢、材产量均突破4亿吨,分别达到了4.14亿吨、4.21亿吨和4.71亿吨,2007年又分别达到4.69亿吨、4.89亿吨和5.65亿吨,比2000年增长3.58倍、3.81倍和4.29倍;占全球钢产量份额由2000年的15.0%,提高到了2007年的36.4%。我国2007年的钢产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排名第三的美国、排名第四的俄罗斯、排名第五的印度、排名第六的韩国、排名第七的德国、排名第八的乌克兰之和还多。但近两年我国钢铁产量的增速有所缓和。2、产品结构:板带比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钢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适应,我国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也有明显改变。板带材比重呈持续增加趋势,长材比重则持续下降。尤其是近五年来,由于钢铁新建项目以板带材为主,板带材产量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板带比明显提高。2007年板带材产量达到24251万吨,所占比重为43.0%,比2000年上升8.5个百分点;长材产量为26617万吨,占钢材总量的比重为47.1%,比2000年下降9.5个百分点;管材产量为4224万吨,占钢材产量的比重为7.5%,比2000年增加0.4个百分点;2007年钢材的板管带比达到50.4%,比2000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二、钢铁企业所有制结构及集中度变化情况1、企业性质:非国有企业比重明显增加由于大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钢铁领域或加大投资,其发展速度快于国有企业,再加上近年来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原来的国营企业通过改制变成民营企业,使钢铁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扩大。2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我们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大中型国有钢铁企业以外的企业,包括民营、民营控股、乡镇企业、外商控股、外商独资企业等一并归类,为非国有企业。2007年全国非国有企业产钢量为19679.36万吨,钢产量占全国比重已达40.2%;生铁产量占全国的45.0%;钢材产量占全国的52.1%(包含重复材),已接近半壁江山。2、产业集中度:钢铁企业自身规模扩张为主,产业集中度下降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中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只有宝钢1家,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只有4家,2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5家。到2007年,我国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10家,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36.8%,比2000年增加了22.9个百分点;我国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23家,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55.6%,比2000年增加了9.3个百分点;2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57家,占全国钢产量的76.3%,比2000年增加了11.5个百分点;200万吨以下企业占全国产量的23.4%,比2000年下降了11.8个百分点。尽管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幅提高,但由于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增长过快,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2000年钢产量列前4位的企业产量合计占全国产量的32.1%,2006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8.8%;2000年前10位企业钢产量合计占全国的49.0%,2006年却降低到了34.8%,均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然而,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的联合重组使集中度有所回升,前4家企业产量所占比例回升到了20.0%,前10家企业产量所占比例也回升到了36.8%。三、钢材消费情况与流通特点1、本世纪以来我国钢材消费大幅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相对应,1991-2007年我国钢(材)消费增长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1991-1993年为第一阶段,我国粗钢消费量大幅增长,表观消费量(折粗钢)由1990年的6712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12872万吨,增长近1倍,1992、1993年的增长率高达22.9%和48.5%;1994-2000年为第二阶段,钢材消费出现负增长或增幅很小,这七年粗钢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1%;2001-2007年为第三阶段,钢消费量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1699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343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4.3%。按照五年计划时间段分析,“八五”累计消费粗钢5.03亿吨,“九五”累计消费粗钢6.26亿吨,比“八五”增长39.5%;“十五”累计消费粗钢12.73亿吨,比“九五”增长1.22倍。2、板管材直供比重较大、建筑钢材直供比重较小从主要钢材品种的营销情况来看,板管材直供比重较大,而建筑钢材直供比重较小。2007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热轧薄板、热轧窄钢带、冷轧窄钢带、焊接钢管的直供比重都在50%以上。钢筋的直供比重为16.6%,盘条(线材)为24.8%。出口比重较大的品种分别为镀层板(带)、涂层板(带)、无缝钢管、特厚板、厚板、热轧薄宽钢带,出口比重在15%以上;而钢筋和盘条的出口比重分别为7.1%和10.1%。四、钢铁产品进出口格局的演变1、钢材出口持续增加、进口下降,2006年实现净出口在我国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1993年,国民经济强劲增长拉动了钢材需求,但由于国内产能不足,当年进口钢材达到3026万吨,而出口只有112万吨,进口钢材占钢材消费的比重达到28.5%,钢材的自给率只有72.6%。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旺盛的钢材需求拉动了钢材进口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钢材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717万吨,还进口了588万吨钢坯。1995-2003年,我国钢材出口相对稳定,基本在300-700万吨。从2004年开始,由于国内钢铁产能的迅猛增长,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2006年我国钢材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32006年,我国共进口钢材1851万吨,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4.2%;出口钢材4031万吨,占我国钢材产量的9.2%;全年坯材合计出口达到5205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3446万吨。2007年,我国钢材出口达到了6265万吨,同时还出口了643万吨钢坯,当年坯材合计折粗钢7308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1828万吨,同比增长33.4%;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619万吨,坯材合计净出口5197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5489万吨,比2006年增长58.0%。2、我国钢材主要进出口地区结构的变化我国钢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为韩国、美国、中国香港和欧盟,2001-2006年我国向这四大地区出口的钢材大幅增长,尤其是向韩国增长最快。2007年由于我国相继出台的限制钢材出口的措施发挥作用,加上欧美频繁对我国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我国钢材出口趋于分散。向欧美出口下降,而向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出口大幅上升。我国进口钢材的主要来源地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俄罗斯和欧盟,2001-2007年,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均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中国从这五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钢材的数量和金额合计的比重均超过了总进口量和进口额的80%。3、我国钢材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我国进口的钢材品种以板材为主,由于近年来我国板材产能增长很快,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进口,使得板材进口下降,出口增加。2001年我国共进口板材1488.5万吨,在2003年上升至最高水平,达3324.9万吨,2007年又下降到1429.1万吨。板材占进口钢材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但近三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板材占进口钢材的比重达到89.5%,2007年降至84.7%。而进口棒材比重呈上升势头,由2001年的4.3%升至2007年的6.3%。我国主要钢材品种出口均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中,尤其以棒材和板材增长最快。2001年出口板材仅为175.7万吨,2007年增加到2831.8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5.1倍;所占比重由37.1%上升到45.2%。出口棒材94.2万吨,2007年增加到1624.7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5.2倍;所占比重由19.9%上升到25.9%。型钢和管材的出口也逐年上升,但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前,我国板材一直为净进口,2006年首次实现净出口。至此,我国五大类钢材全部为净出口。2007年我国净出口量最多的品种为棒线材,净出口1518.4万吨,其次为板材,净出口1402.6万吨;再次为管材,净出口856.5万吨;角钢及型钢出口520.9万吨。第二节主要行业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述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并成为上述行业领域的产业链核心主导者。2008年,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全球钢铁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国际钢协(Worldsteel)在伦敦公布“短期钢铁展望”预测,09年全球钢铁需求将降至10.186亿吨,比08年下降14.9%。中国钢铁行业下游市场需求减缓,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中国政府频频出台政策措施,对钢铁行业产生积极作用。2008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推出刺激经济十项措施,将在2010年底之前投资约4万亿,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激励范畴中的电力、铁路、房地产、能4源、水利、交通等行业都是大的钢铁用户。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八大用钢行业来看,建筑用钢是最大的钢材消费行业,以总建筑规模每年20亿平方米左右,按平均直接消耗钢材每平方米50公斤计,每年需要钢材1亿吨。其次是机械,这八大行业用钢消费量基本占全国钢材消费量的70%以上。建筑及工程用结构钢建筑及工程用结构钢简称建造用钢,它是指用于建筑、桥梁、船舶、锅炉或其他工程上制作金属结构件的钢。如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钢筋钢等。中国的建筑用钢总量约占全部钢产量的20%~25%,而工业发达的国家则占30%以上。如美国和日本,该项指标均已超过50%。在我国,钢在建筑中主要用于建筑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用钢筋,钢绞线,钢丝,门窗等,而其中钢结构用钢只占10%左右,在我国一亿吨的钢产量中,真正用于钢结构上的也就200~300万吨。首先,从房地产行业相关数据来看,目前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逐月提高,最新公布的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下降幅度也由3月份的-16.15%进一步收窄到4月份的-15.68%。预计随着房地
本文标题:河北钢铁集团并购重组分析报告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1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