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入学考试精简资料政治理论+行政管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原则。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主要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缺陷: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为何马哲是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1.马哲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2.马哲的性质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马哲是哲学史上的变革。马哲产生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空前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历史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3.自然科学前提。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成果提供了前提。马哲革命性变革体现在:哲学对象、内容、作用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包括三个阶段: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2.由只具有刺激感应性的低级生物到有感觉能力的高级动物。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起源:不仅源于自然,更重要的是还源于社会,是人交往和劳动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为1.目的性和计划性2.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5.其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完成的。意识的主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客观规律第一位,能动性是第二位。2.肯定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并把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不能无限夸大能动性而否认或忽视尊重客观规律;二不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理由,否认或消极看待主观能动性的价值。联系: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系统:指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并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观点:1.任何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2.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3.对这一思想观点的认识与否,是辩证法才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发展: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马义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前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后用孤立片面。2.前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后静止。3.前认为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后否认内部矛盾,认为外力推动发展。唯辩法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指事物内部包含着的既相互联系依赖渗透,又相互分离、排斥、否定的倾向。内因与外因关系:在事物发展中,共同起作用,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通过内起作用。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每一矛盾及其各个方面有其不同特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联结。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矛盾问题精髓意义:1.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它是马义中国化及最新成果的重要哲学基础3.它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矛盾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其意义:1.工作中分清主次,集中精力解决主要,切忌平均使用力量,没有主攻目标和方向。2.对单个矛盾和问题要全面分析,抓住主要方面和重点不放,着力解决。3.对非主要及非主要方面不可轻视,解决好主要问题同时,应对此积极关注。质: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特定质和特定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两的限度。认识度的意义:1.是准确认识事物性质的前提2.认识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3.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能避免左倾或右倾错误。量变与质变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巩固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辩证否定观含义:1.否定是自我否定,不是外力作用2.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的过程4.否定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实践: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其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认识的辩证过程: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2.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3.认识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基本特征是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真理的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无条件、绝对的。2.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哲的物质世界。真理的相对性:1.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对向绝对辩证转化。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由:1.这是由真理本性决定的。2这是由实践本性决定的3.坚持实践标准,并不排除逻辑证明的作用,但实践检验是逻辑证明的基础。价值:客体对主题的需要而言的某种积极效用性或积极意义。为何说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1.劳动是人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前提2.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3.人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都源于劳动及其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指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物质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社会政治结构:指以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构、政党、警察、法院、监狱等。社会文化结构:指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生产力: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基本要素:1.劳动者2.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3.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力和关系的辩证: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生产关系。前者的性质和水平决定后者性质,前变化与发展决定后,后反作用于前,能加速或延缓前的发展。经济基础: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为何说经济基础特指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1.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确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整个社会的性质2.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明确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包括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经基与上建辩证关系:1.经基决定上建,有什么样的经基就有什么上建,经基决定上建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经基变化发展决定上建变化发展方向2.上建对经基具有反作用。为何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生产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马义阶级观点:1.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向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无专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来源于社会存在,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构成是复杂的,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最基本特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阶级性、严密的科学性、革命的批判性。人民群众:指对社会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总和。人民对创造历史起决定作用: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1.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4.一切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包括1.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2.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意义:1.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体现党的本质的内在要求2.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3.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政治经济学商品使用价值:指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为自然属性。商品价值:指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根本特征。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优胜劣汰。消极作用:两级分化、资源浪费。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1.形式不同。2.目的不同3.内容不同。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劳动力支配权归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分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产生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该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家付工资实质:劳动不能作为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资本家付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内容和类型:指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产品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其影响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2.社会劳动生产率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旦的大小。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组成。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商业利润:指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通过购销差价实现的。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周转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的货币资本转化来的资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集中:指生产
本文标题: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入学考试精简资料政治理论+行政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1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