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方案日出江花红胜火——河姆渡文化展余姚市文广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008年4月2目录一、文本阅读指南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大纲《日出江花红胜火——河姆渡文化展》序:日出河姆渡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图2、河姆渡遗址3、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4、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叠压关系5、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概览第一部分:沧海桑田第二部分:日出而作第一单元骨耜农耕第二单元采集野果第三单元渔猎荒泽第四单元饲养家畜第三部分:湖居人家第一单元木构干栏3第二单元饭稻羹鱼第三单元引轮纺织第四单元泛舟江河第四部分:心灵之声第一单元图腾树下第二单元生命永恒第三单元装饰之美第四单元篝火歌舞尾声:双鸟朝阳河姆渡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外互动区域的设计五、对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几点要求4一、文本阅读指南黑体:各级说明文字宋体:设计说明、传播目的和资料来源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的指导思想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以1973年发现并发掘的河姆渡遗址而闻名于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埋藏环境,出土了非常丰富的稻作农业遗存、保存良好的早期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以及陶、石、玉、木、骨、角、牙等质地的大量生产、生活遗物,堪称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间宁绍地区史前社会的缩影,也真切反映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1万年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历程。1993年,以展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立并开放,至今已有15年了,为河姆渡文化的宣传和研究,提高余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而今,在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形式已势在必行。重新编写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大纲》,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陈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古代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为主线,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化遗存为基石,参考和吸收国内外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的丰富资料,以及目前学术界对河姆渡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陈列内容上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认识,陈列形式上开拓创新,力求在展览中将专业性、学5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以达到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展览要求。河姆渡文化的丰富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更是今日余姚令人瞩目的文化亮点和全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基石。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国民继续教育的重要课堂,正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普通民众的关注。为此,我们将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古代人文资源,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努力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古文化遗址博物馆。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的基本要求人类创造的所有成果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将全面展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活跃在宁绍地区的先民创造的河姆渡文化遗存,内容需涵盖宁绍地区东部已发现或发掘的各个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的遗迹与遗物,并以河姆渡、田螺山等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主线,基于科学、创新、重点、特色、通俗等要求,将文物进行有序的组合,穿插场景复原,借助声、光、电以及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利用语音导览系统等辅助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示河姆渡文化先民所创造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让观众饶有兴趣地置身于远古先民的神秘生活中,像穿越时光隧道一样实现今古心灵的对话。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大纲将以距今7000—5000年间河姆渡文化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内容为主线,复原展示河姆渡文化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遴选各个遗址的出土文物,向公众多角度地展示六、七千年前这一先民族群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6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大纲序厅展标:《日出江花红胜火——河姆渡文化展》关于上述展标的说明:(1)、“日出江花红胜火”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2)、河姆渡文化遗址归属江南,此诗句描绘的恰是古代江南的景致,两者在地域上吻合;(3)、河姆渡位于东海之滨,最早见到太阳升起,“日出”一词又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蝶形器上的双鸟朝阳纹样的寓意贴切;(4)、诗句中的“江”可以理解为长江,也可以解释为水系或姚江;(5)、诗句中的“红胜火”,体现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地位的突显。序:日出河姆渡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据碳14技术测定,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发掘出土的大量实物遗存确凿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长江流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史前文化,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在约两千年间的漫长岁月中,河姆渡文化先民以其创造的先进的稻作农业、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以及原始骨雕、牙雕、陶塑艺术7品等物质遗存,令世人叹为观止,享有“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之美誉。河姆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南方史前稻作农业遗存和动植物遗存最丰富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源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木构水井;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漆碗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实物;…………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向世人叙述着源自远古江南的一个神秘而诗意的故事。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图展示要求:在中国历史地图上进行标注,或以别的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必须突出长江流域及河姆渡文化东北地区:(1)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得名黄河流域地区:(1)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得名(2)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得名(3)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以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得名(4)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4050年)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得名(5)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以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得名8长江中下游地区:(1)大溪文化(距今6400—5300年)以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得名(2)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600年)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得名(3)北阴阳营文化(距今6000—5000年)以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得名(4)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得名(5)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以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得名(6)崧泽文化(距今5900—5300年)以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得名(7)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得名2、河姆渡遗址版面:1973年夏,余姚河姆渡村村民在姚江边建造排涝站时,在距地表3米多深的地下发现了一批骨器、石器、黑色陶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骸。时任公社副主任的罗春华同志,及时将此情况向余姚文化管理部门做了汇报。此后,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组织力量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4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在已经发掘的28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大面积榫卯木构建筑遗迹,以及6700余件石、骨、陶、木等质地的遗物,还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建筑、纺织和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丰富而又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1982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以展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立并开放。9图版: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照片)3、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展品:(1)、男性头骨河姆渡遗址出土(2)、男性头骨的复原像(3)、女性头骨河姆渡遗址出土(4)、女性头骨的复原像说明:距今6000多年。女性年龄约15岁,陪葬有2件骨凿和1件骨镞。男性年龄25~30岁,身高1.7米左右,陪葬有陶罐、陶釜和骨镞。4、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场景:河姆渡遗址文化层复原平面复原展示,选择有特色的几个探方的组合,参考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T211—T216南壁剖面。展示要求:用动态的形式表现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再现村落由居住到废弃的几个循环,直至由于海水的侵蚀而被覆盖的过程。力求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的具体内容:(1)、土色要求:自上而下,耕土层(灰黑色)、冲积层(黄褐色土)、第一层(黄褐色灰土,含铁锈斑结)、第二层(分两小层,黄绿色土和青灰色土)、第三层(分三小层,黑色黏土、砂质灰土和绿色砂土)、第四层(分两小10层,黑褐色土和灰褐色土)、生土(浅蓝色)(2)、时代标注:(根据碳14技术测定的年代数据)第一文化层距今5600—53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6000—56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6300—6000年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6500年(3)、展示的遗物和遗迹:展示的遗物可以增减,视空间和美观而定;每一层中,陶釜和石锛是必需出现的,因为它们的造型、工艺的演变过程具有代表性。另外,墓葬遗迹在四个文化层中均有发现,选择在其中之一层展示;有些文物无法在下面单元中展示的,放在相关文化层中。5、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概览(1)、沙盘:河姆渡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分布示意在沙盘上,需要标注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家山遗址,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象山塔山遗址和舟山定海白泉遗址等重要遗址,还有:牛头山遗址(上虞牛头山东南麓)、五星村遗址(上虞与余姚接壤处)、童家岙遗址(余姚与慈溪交界处)、乐安湖遗址(余姚红明山下)、桐山遗址(余姚镇桐山村)、坑山垅遗址(余姚丈亭镇下徐塔村)、傅家遗址(余姚陆埠镇傅家村)、支溪岙遗址(余姚梁辉镇支溪岙)、张界遗址(余姚河姆渡镇张界村)、田屋遗址(与张界遗址相近)、云山头遗址(余姚云头山东麓)、下庄遗址(余姚河姆渡镇11白罗浦下庄)、周家汇头遗址(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八字桥遗址(宁波妙山乡八字桥村)、蜃蛟遗址(鄞州区南蜃蛟乡芦家桥村)等。必须突出河姆渡遗址在整个河姆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2)、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展示要求:可以做成版面或者影像或电子图书,根据展厅的情况而定版面:已经正式考古发掘或试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了余姚河姆渡遗址外,另有余姚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家山遗址,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象山塔山遗址和舟山定海白泉遗址等。①、田螺山遗址版面:2001年底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遗址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叠压6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约7000—5500年。在已经发掘的8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出土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及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以及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芦苇等遗物,还有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芦等动、植物遗存。田螺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地面环境最好、地下遗存非常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古村落遗址。目前已经建成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馆。图版:田螺山遗址保护区全景(照片)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②、鲻山遗址版面:鲻山遗址位于余姚丈亭汇头村鲻山东南麓,东南距河姆渡遗址1210多公里。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米,涵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印纹陶文化,最早文化层年代距今约6500年。1996年发掘的35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各类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近千件,另有木构建筑遗迹和稻谷、龟甲等动植物遗存。遗址出土的一批燧石制作的细小石器补充了河姆渡文化
本文标题:河姆渡展览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2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