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信息检索论文(本科)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学生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级目录摘要..............................................1引言..............................................1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1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11.2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22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33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34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54.1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54.2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54.3现实意义.......................................5总结..............................................6参考文献.....................................6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引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强凋收益递增的不同形式,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收益递增是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者是产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等。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收益递增思想,并试图在报酬递增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经济区位理论。在他看来,收益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聚集是收益递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问集中后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区域靠近的向心力。除了用来解释产业活动的集聚或扩散以外,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报酬递增模型还被用来解释城市增长动力机制。绝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活动的区域分布,讨论为何特定产业在某些区位集中,尤其是在城市中,克鲁格曼在解释城市中人、财、物的聚集时指出:人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这里较高的工资和多样化的商品,而工厂在城市集中是因为这里能够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新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收益递增规律及相应的集聚或扩散模型的影响下,“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定性为“路径依赖”和“历史事件”。与新古典的经济均衡模型相反,克鲁格曼使用历史方法,强调影响集聚的力量的持续和积累。也就是说,存在向“路径依赖”和“历史事件”发展的趋势。总之,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优势被认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导致的自身的加强。1.2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个主要研究内容是区域的长期增长与空间集聚的关系。标准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假定资本和劳动是收益递减的,依据这个框架对集聚(特别是国家之间)的产生进行预测,一个相对贫穷、资本储备较低的国家将有更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新古典增长模型的预言结果是,较贫穷的国家增长较快,最终能赶上较富裕国家。而根据巴罗和沙拉马丁(Sala—I—Martin,1995)的研究显示,区域收敛率在整个美国、欧盟、加拿大、Et本、中国以及澳大利亚范围内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区域收敛速度却相当缓慢,每年大约1.2%,这要比简单的新古典模型缓慢得多。区域收敛率较慢的事实以及对新古典长期增长模型有效性的怀疑,引出了与收益递增的模型之间的联系。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市场作用的范围)、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一方面,当资本外部性及劳动力的迁移通过区域整合增加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将预言更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富裕中心和较差的边缘区之间的差距将加大,经验结果也似乎支持这个预测;另一方面,如果区域之问仍然存在着不可流动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那么中心地区的劳动力和由于拥挤而带来的成本就会增加,并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扩散和区域集聚的减弱。2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数理分析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对称)并且不存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广义的运输成本足够低或贸易自由度足够高)后,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从而经济活动的集聚不可避免。集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即使很微弱)的区域将成为集聚的中心,甚至形成极端的核心-边缘结构。集聚使核心区既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又大量节省运输和贸易成本,进一步促进生产集聚:核心区的市场需求远大于边缘区。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有助于核心区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大量出商品,运输和贸易成本的节省促成核心区相对于边缘区拥有成本低廉的优势,成本低廉涵盖各种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成为吸引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各类非农经济活动进一步集聚的动力;人口的集聚从而人力资本的集中也有利于核心区的技术进步,促进生产、运输、贸易和生活方面的成本降低,这同样进一步促进经济集聚。这样,市场规模(需求)大、生产规模大、运输和贸易成本低、生产和生活成本低、技术进步快等因素实际上既各自自我加强又交织在一起相互加强,使核心区的集聚力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成为核心区不断吸纳人口和产业转移、促进资本积累和知识创造的持久力量来源。核心区的巨大优势往往由最初微弱的优势在演化中不断累积而成,最初的优势则可能来自先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某些历史事件、政策变动,甚至是来自随机发生的微小扰动等偶然因素,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累积过程无需借助外力就能持续进行下去。于是,伴随着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产业和人口从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发生巨大的改变。只要有可能,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总是采取集聚形态。因为这样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节省生活成本,城市的悠久历史及其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席卷全球的城市化现象即是典型例证。显然,新经济地理学首先把经济空间高度抽象为同质性的平面。从没有任何外生差异的前提条件出发讨论经济空间的内生演化,但又丝毫不否认和排斥外生差异的存在。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即使不存在外生差异,经济空间也必然会演变分化。在本来就存在外生差异的条件下,经济空间的分化更在情理和自然之中,并且区位因素、历史事件、政策等偶然因素经常起重要作用,而商品的自由贸易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经济集聚得以迅速发生从而经济地理迅速改变的制度性前提。总之,新经济地理学的众多模型深刻揭示了规模经济、运输成本(贸易自由度)、要素流动等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经济空间格局的复杂演化,需求规模、市场关联、消费偏好、知识溢出、心理预期、外生差异等具体因素作用其间。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基于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而起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关键。,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对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3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尽管新地理模型第一次在模型中引入空间思考,它足够严密以至于成为了分析规范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模型太简单、太特殊而不能很好地重演现实世界真实的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学的某些模型过于抽象,但这些模型的建立毕竟相对于传统的区位科学模型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如在传统的空间集聚模型中,区域、区位和场所常常用来代表某种经济景观中抽象的点或其他的形状,而文化、社会、历史、制度等对于决定经济过程和形成经济景观非常重要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在区域集聚研究中也是如此,文化、社会、历史、制度这些要素在同时期的经济地理学家的研究中则普遍受到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决空间(区域或地方的)经济的概念以及空间经济与经验世界的关系等问题。“新经济地理学”,除了过于依赖抽象、简化的数学模型以外,普遍被认为缺乏实证研究。虽然克鲁格曼和其他学者如亚瑟在他们的模型中使用了经验检验,但这些经验数据不足于使读者对模型的相信。更何况对于“新经济地理学”来说,在理论与经验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正因为如此,“新经济地理学”的许多内容并没有引起地理学家的兴趣与赞赏。例如,新区域集聚模型被批评为几十年前就被威廉森等人检验过、在本质上与新古典方法相似的模型。很显然,虽然在研究空间集聚、区域增长与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地理关系时,许多经济地理学家与克鲁格曼及其他经济学家有着相似的兴趣,然而从方法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许多经济地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过于形式的模型,而寻求更现实的方法,如不同类型区域的政策以及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影响等;而克鲁格曼仍然依赖不现实的假设模型,并用之代替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核心部分“‘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模型忽略了许多要素,如国家行为和外在需求等。”另一个缺陷是没有意识到技术对经济过程的重要性。从外部性上来看,“新经济地理学”强调的是资本外部性而不是技术外部性,这样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在“新经济地理学”中便没有得到重视。恰恰相反,80年代后许多经济地理学家开始研究技术对促进产业增长、区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如区域产业发展被认为是本土化的过程等。而克鲁格曼将外在经济和区域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对产业地理学进行了一次不小的修正。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城市发展、国际贸易的最基本的立足点,一是收入递增和运输费用作用下的产业前向关联效果和后向关联效果带来的集聚力;二是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带来的分散力,这一对相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区域发展、城市体系和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具有以下独特的思维和方法,一是认为初期条件的状态对今后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二是表示区域、城市和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的运动方程式是非线性数学模式;三是认为看上去混乱的经济运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秩序,即认为经济空间变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四是认为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在某时间会出现突变现象。新经济地理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一是集聚力和分散力是否是决定所有空间经济问题的关键值得商榷;二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探讨层次,缺乏实际操作性和预测性。但是,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非常值得地理学家思考和借鉴。4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4.1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
本文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4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