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1页共26页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摘要】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普遍确立之时,古老的中国正陷于封建主义的黑暗中。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状况下,中国开始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因立场、阶级、背景、时代、地域等时空差异,各方对其在现代化中作用和影响上评价不一,但各有千秋。假以深刻谈之,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军事、社会生活领域分析即可见一斑。中国人试图抓住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以成强国之梦,虽未成功,但第一次叩敲现代化大门,还是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不可忽视作用和影响。【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中国社会多面向性领域影响自1500年左右,人类现代化在西欧启动以来,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强制运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免现代化的冲击,能成功避免现代化的道路。17世纪英国革命首先开启了人类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接下来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使得曾经处于人类文明边缘的地缘小国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迈向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现代化国家,它开创了一系列的世界第一,如第一次创立君主立宪制,第一次开启工业化运动,在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开端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是无论是欧美其它国家还是亚非拉国家,都是在英国现代化的辐射中走向现代化的,而不管这种过程是自动还是被迫的。开启中国现代化的洋务运动正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而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时期。当资本主义大潮向全球涌动的时候,古老的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所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2页共26页编织的罗网中,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也不愿意了解外部未知的世界,中国依旧的男耕女织,为生产模式,在封建主义的黑暗中缓缓前行,东西方之间的历史进程迅速拉开了差距。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到咸丰十年(1860)短短的二十年间,西方列强挟工业文明之威力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结果都以清的惨败而告以结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统治者颜面尽失,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对清统治秩序的强制破坏,以摧枯拉朽之势给旧的封建统治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对西方列强的优越性隐然有所察觉,认为中国“人无弃材不如人,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了一些救国之道,最高统治者被迫暂时摈弃民族之分畛,启用有识之士,巩固君主地位和封建地主阶层的统治。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是一个极具分析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一个事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常因立场、阶级、背景、时代、地域等时空差距而显示其多面向性,接下来我们将展以9大方面来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从当时统治阶级自身角度上说:在领导力量上,中央以恭亲王和文祥为代表,地方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实力派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恭亲王确实在许多方针上保持了一致,恭亲王主持于内,曾国藩宣力于外,共同构筑了中国的近代工业蓝图,两人并称为“洋务领袖”,这些洋务派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比较清醒的意识到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这一论断也成为洋务派的共识。A.汉族地主看: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1860)就提出“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把办洋务看作是解救清危机的第一要务,李鸿章深感“师夷之长,尤为今日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3页共26页所当知也”,必须“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左宗棠在同治二年(1863)上奏认为“自以中国仿制轮船,或拟以失体,则尤不然”,“炮可仿制,船独不可仿制乎”建议学习西方来“制船”。他们所主张的洋务运动,望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封建统治,救亡御悔,他们积极投入“洋务”,讲究“洋器”大力军械,并逐渐主张以通商为契机加强对外贸易,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这些从某个层面上说,应该是对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回应吧。但在另一面,以“求强”“求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其功效竟也如李鸿章所说的“茫如捕风”。李鸿章时常感慨种种计划不得放手而为之,心境益懈怠悲凉。洋务事业上受布于腐败清廷,中受制于保守之同僚,下受制于愚昧之国人,进展十分困难,几乎每倡一议,行一事,顽固派都要信口雌黄,横加阻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有几人?悠悠之口,众论一辞。他的感慨,或多或少让我们感到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作用和影响的局限吧。但问题在于,历史评价不能被“枝枝节节”的历史活动所迷惘,而必须充分关注到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是中国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最初回应,其价值意义只有在现代化运动的观念框架内方能获得最佳的理解。B.清代满清贵族看:在1860年到1894年,满洲贵族中先后出现过两个洋务派集团,前一个演了一场悲剧,后一个则演了一场丑剧。在这里着重说对当时社会更有影响的第一个集团。第一个集团以奕为首。这是满洲贵族中因为签订《北京条约》,皆有对夷人屈辱之玷,厉害荣辱相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他们既是清统治者中第一个表述愿意接受侵略者在中国制造半殖民地制度的集团,也是侵略者乐于扶持和改造的第一个对象,因而也就又成为清统治者中第一个主张并实际推行向侵略者“借法”来维持半殖民地制度下的封建统治现状的洋务集团。在1861年政变前,他们是这种“借法”活动的接受者,政变后他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4页共26页们掌握了政权,则进而成了主持和推行这种活动的总管。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有一个人在这场洋务运动中起着决定作用,这人就是当时清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她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七年,是顽固地保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势力的代表,并尽可能坚持地拒绝任何危害这种统治秩序的新事物而且原先对“夷人”并无好感。但同时她也善于日益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统治的外国帝国主义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某些统治形式和政策。她也在镇压各次人民斗争和起义过程中,看到了洋枪、洋炮、洋船的用处,因此,在一些问题上,慈禧太后虽也和顽固派唱同一调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她还能同意兴办新式军火工业,搞一些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一般工业。也许因为她的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政策让洋务对现代化作用的产生提供了可能。2.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角度上说:A.从早期维新派看:学术界一般认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从现代化理论看,中国是半边缘化或半殖民地国家现代化是后发晚生型。19世纪后期兴起的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为新兴的社会群体,大多较早接触西学,熟悉西方政情,受西方影响较深;或留心经世之学,直接参与洋务新政,洞悉旧体制的弊端,从而萌发出了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反映了新的社会群体要求抵御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治改革实现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这类维新士人曾长期求学,生活于上海,香港,澳门等“西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或与传教士接触密切,或出身于洋行买办,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人。早期维新思潮虽然与洋务思潮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但也有高出洋务思潮发展水平的地方。其思想特色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护尚富民,支持商办企业。二是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早期维新派要求发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5页共26页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很自然地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改革。因此,总的来说,早期维新派在某些方面汲取洋务派中的进步的思想观点,而且有的思想观点甚至比洋务派的更加先进并且有利于现代化的影响。B.康梁维新派看: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宣传他们的变法观点就洋务运动展开了大张旗鼓地批评。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与之相比,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满洲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一批评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即“中体西用”思想。梁启超又对洋务派官督商办的方式进行了批评,说:“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6页共26页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个人认为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就是洋务运动并未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反而是产生了种种弊端。但这只是为其政治利益服务,难免有夸大其词,不符事实之说。3.从资产阶级革命派角度上说:以孙中山为例。洋务运动时期维新改良思想已是当时最前沿的思想了。虽然孙中山后来成为革命派的主要领导人,但在洋务运动时期比较偏向于改良派的温和思想,他回国后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激起了他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开始产生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上李鸿章书》),洋洋洒洒8000余字,详细谈了自己关于洋务新政的看法。文章中孙中山认为振兴国家最重要的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意在期望拓展洋务之领域,不断推动洋务运动的进程。对于洋务运动的效法西法,孙中山很是追捧和赞扬,“间尝统筹全局,窃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盖谓此也。”无论在什么时候、怎样的改革都会有阻挠者得存在,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也表现出了洋务派勇于冲破“成例”,迈向新生的精神。是孙中山非常推崇的。“此昔日国家每举一事,非格于成例,辄阻于群议者。此中国之极大病源也。”此句则体现了他对顽固派的谴责。不过孙中山对洋务运动也不是一味的赞扬,他结合自己留洋时的所学所看,提出来自己的不同看法,如在农事方面,提倡与鼓励种植鸦片,认为这样既可以抵制鸦片,又可以增加人民的收入。“窃以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劝种罂粟,实禁鸦片之权舆也。”同时也指责洋务运动虽取得成就,但也只是皮毛而已“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7页共26页总之,在此上书中孙中山多寄希望于统治阶级上层由上而下的实行一些资本主义改良措施,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局限,是孙中山早期思想矛盾的产物,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反映。但是对洋务运动赞赏与批评并举,最后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洋务运动的殷切期望。这都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解除封建主义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4.从外国人角度上说:我们不可否认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洋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一批西方人深深地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他们中有的掌握税收大权,有的担任军事顾问,有的作为传教士来中国创办学校,街道上,建筑上,思想上,西方人已在各个方面影响社会生活。洋人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主要有两方面。即思想上的蔑视,战略战术上的重
本文标题: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6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