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洛阳市2011-2012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
1/12洛阳市2011-2012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整理录入:青峰弦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族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复杂的人伦关系,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夏季气候干旱,不适宜农业生产),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没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族,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的身价参加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住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利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连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1.对中西方伦理与文化观念比较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人伦关系比较复杂,而西方的家族组织相对较为简单。B.中国人敬顺的伦理精神体现在尊老上,而西方人亲子之间的友爱的伦理精神体现在爱幼方面。C.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D.孝产生于家族本位,自由平等产生于个人本位。2.下列不属于西方人伦理与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A.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那里的初民致力于手工业和商业,经常流动迁移。2/12B.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度。C.西方文化与犹太教和基督教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D.近代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是倡导个人的自由与平等的个人本位思想。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人一般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活动,因此,西方人的家庭要比中国人的家庭松散。B.家齐才能国治,因为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族安定是任何一个国家安定的基础。C.孝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又是家族伦理的核心,它对维护传统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D.个人本位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原则,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建立起来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豹: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背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十年秋,陈稀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①。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注:①: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龙方斗,且待之且:暂且B.臣不愿与诸君与:参与C.使将将兵诣邯郸诣:到……去D.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论:讨论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彭越很有城府的一组是(3分)①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③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④梁王恐,欲自往谢。⑤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3/12⑥梁王不听,称病。A.①③⑥B.①②⑤C.③④⑤D.2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末天下大乱,当一群人推举彭越做起义领袖时,他先表示拒绝,后来经过大家的坚持请求,才答应。B.彭越担任首领后,首先杀人以立威,这大大加强了军队的纪律性,但也表现出他城府很深、果决狠辣的性格。C.在刘邦和项羽作战时,彭越不听调遣,后来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把大片土地封给了他,他才出兵。D.彭越并没有谋反的打算,被他手下的太仆诬陷,受到了惩处,最终皇帝出于巩固统治的考虑把他灭族,这显示了封建政治的残酷性。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1)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2)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注]①和:指以诗相酬答。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②淑气:和暖之气。③蘋:浮萍。④古调:赞美陆丞的原作《早春游望》格调高古。8.有人说诗中第二句“偏惊物侯新”是“一篇之主”,你对此如何认识的?请具体分析(5分)9.这首诗中间两联以用语精妙为人称道,请你挑选两个字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鱼我所欲也》)(2)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灵光陆颖墨文觉和尚游天下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些年里,他走了不少名山大川,有本事的,大大小小也见了许多。一方面辩禅论经,另一方面就想让自己的功法再上一个档次。不知什么原因,他总是不能如愿。有一段时间,他的性情反倒不如当初出行时恬静了。暮春的一天,他走到茅山,准备由此取道去天目山。走着走着,太阳就下去了,天就黑下来了,肚里淅渐有些饿了。偏偏这一带已进了山区,不见村庄。硬着头皮走下去,终于看到了一丝光亮。4/12原来是一间茅屋。敲开了门,主人是一对老人。两头白发,看样子年龄都近古稀。屋里除了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外,没什么东西。但两个老人对客人却热情非常。老太太放下手中半碗大麦粥,要给文觉重新做舍饭。一来一去,老太太已从瓦罐里刮出了一碗白面,老头从屋后菜地里割来一把韭菜,就给文觉摊开了韭莱饼。闲聊中知道,老头原是山里的护林员,和这些青松翠竹相伴了大半辈子,后来就退休了。到山外和儿子媳妇住了一段时间,就弄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不痛快,狠了狠心,又回到了他俩原先的茅房。文觉听了,不免叹息了一番。告别的时候,他的鼻子里忽然酸酸的。他看出这是一对好心的老夫妻,此一别,也不知能不能再见了。看看二位老人,身体都不是太好。山里看痛又不方便,万一一个先去了,另一个又怎么活?都说出家人想了却生死离别之苦,可哪有那么容易。终于,他说我来教你们一套修身养生之法。他挑了一套最最简单的功法。打坐,合掌,无念,口诵阿弥陀佛。两个老人说:是简单,好做。文觉心想未必,有些事做起来简单,就是坚持下去不容易。三年后的文觉,依旧在外云游。他此时的性情,不光是不平静,还多了许多疲惫,对自己能否达到目的,信心也不大了。转来转去,他又路过茅山。路上三年前走过的那条路,心里就越来越不平静了。自然,他想到了那两住老人,他们头上的白发在他眼前跳来跳去。很难说这两个人还在人世,即使有一个在,也只会在自己的心里留下阴影。时自己留给他们的那个养身法,同样是信心不足。自己的弟子也收过不少徒弟,没几个能修炼出名堂的,再说,即使是自己……还是不去见他们为好,留个好的记忆吧,就当两位老人快活地活着。他有意绕道,上了另外一条路。可走着走着,忽然身上出来一种异样的感觉。凭着他多年惨炼的功夫,他知道方圆几里之内必定有高功夫的。依稀,能看出西南方向山里闪着一道红光,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红光是几年前的那个茅屋里出来的。推开门,他呆住了,这屋里没有别人,依旧是那两个老人。他们正在念着“阿弥陀佛”。更叫他吃惊的是,两位老人的气色,要比三年以前强出不知多少。再细问,竟是淡淡几句:没事的时候,就什么不想,念阿弥陀佛。文觉很有些感叹。真泣想到,这两个老人坚特下来了,功夫不负他们。不过,他有些不顺耳:大概是地方口音的缘故,两位老人都把“佛”忿成了“发”。这是文觉不能听任的,别说对佛要恭,就是对老人们来说,念得更正确,修炼得不也是要好么。他马上纠正,老两口认认真真改口,但到底是乡音难改,费了好半天劲,好不容易把音勉强弄准,文觉也就告辞上路了。又过去了半个月,文觉心里总像装了什么,他竟又特意回到了那个茅草屋。这回,他更是大吃一惊——茅屋上空的红光消失了!难道出了什么变故?赶紧椎开门,只见两个老人依旧在那里念念有词。很明显,他们的功力,回到了初学者的水平。怪了!问发生了什么,什么也没发生。再细听,两人念得很准。能不准?什么也不想,就想着要念准,还能不准?两张没牙的嘴笑着说。文觉身子一震,如遭雷击。好半天,问老人原先的念法还会不会,老人念了几下,也不是原先那个味道了。文觉心里久久不平静。终于,他下决心说:也不要照我纠正的念了,你们怎么念着随便就怎么念吧。5/12说这话的时候,他已决定回他多年没回的寺院去了。(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觉心想未必,有些事做起来简单,就是坚持下去不容易”,这里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文觉对老人练成功夫不抱什么希望。B.文觉在取道茅山去天目山的途中,天黑
本文标题:洛阳市2011-2012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6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