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株洲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株洲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株洲工业提质加速的重要时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产业转型战略,打造实力株洲的发展目标,根据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一、现状和背景(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株洲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扩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业。抓大扶小并举,内育外引并重,扩量提质并进,加快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的各项指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成为工业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8家,上市公司8家,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1116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7.95%。全部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5亿元(工业总产值2041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7.1%(可比口径,下同),工业增加值占DDP比重达到5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06亿元(工业总产值1693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9.81%。经济效益同步增长。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59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20.44%;实现利税达到123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23.56%;实现净盈利达到63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29.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1,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技术进步明显加快。截止2010年底,全市建立市级以上各类技术开发中心56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2010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高达19.67%。“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162亿元,相当于“九五”、“十五”十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年均增长48.76%。非公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3.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0.6%,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与非公工业比例为1:1.23。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从2003年5月全面启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全市启动改革的工交企业共126家,涉及职工13.8万人,有61家企业已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涉及职工7万余人,支付改革成本30.94亿元,其中:资产变现13.7亿元,社保挂账6.54亿元,各种渠道筹集现金10.7亿元。七年来的企业改革,强化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分离了企业办社会职能,彻底解除了企业包袱,增强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破解了企业发展的瓶颈。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产业、产品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底,全市轻重工业比为1:4.66,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型产业比例2.22:1,大型工业与中小工业比例0.65:1。全市建成了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11个,园区工业与园区外工业比例1.76:1。节能减排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取缔24家“五小”企业,关停11家重金属污染企业、69家造纸企业,搬迁4家主干线两边影响城市规划企业;共实施了21个重大工业污染治理、49个结构调整、81个二氧化硫减排和174个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010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9吨标煤,万元GDP能耗为1.27吨标煤,分别较2005年下降43.3%和21.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和镉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51万吨、6.2万吨、12.2吨和2吨以内,较2005年分别削减28.58%、8.55%、29.48%和30.8%,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2.7%,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1.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二)发展环境未来的五年与进入新世纪的前1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2年、建国以来的61年相比,将是一个重大的全面转型时期。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优势:一是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株洲市现已形成了以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原料、新材料、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5115”工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市内有亚洲最大的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发和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和制造基地,江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车、中小航空发动机和汽车零部(配)件研发和生产基地。电力机车、硬质合金、铅、锌和二氧化硫等1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电锌、电铅的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二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株洲南靠广东,北接长江,东眺上海、江浙,西连巴蜀、云贵,是联系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的经济纽带区域,同时又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区域及“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重要一极,“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是对它区位优势的最好诠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相得益彰的综合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当具备。三是技术创新优势明显。株洲国家高新区目前已形成了以田心高科园为主平台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研发生产基地,以董家塅为平台的国家级中小航空发动机科研一体化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设备研发技术在全国居于前列。目前,我市已经拥有长株潭地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等已获批的一系列国家级别的产业基地。四是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我市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力量,已形成了一批较高专业技术、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株洲市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随着我市在云龙新城“职教城”建设的全面开工,将整合现在我市的职业教育资源,在长株潭地区打造出一座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硅谷”,成为全国企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五是城市功能优势明显。株洲是全省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城市整体设计规划科学超前,功能齐全,经过六十年发展,城市生活宜居繁华,城镇建设势头强劲,城乡统筹协调一致,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近年相继拿下“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交通模范城市”等“金字招牌”,为株洲市新时期“四化两型”建设以及工业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劣势:一是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源深加工、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二是产品关联性不够强。在主导产品中,除轨道交通企业以外,多数行业产品关联性不强,产业链条较短,企业间相互配套、协作生产的能力较弱。三是“群山无峰”的问题仍比较突出。2010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过100亿元的只有3家。四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刚刚起步,环保治理欠帐较多,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机遇:一是国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为株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株洲市享有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部崛起、循环经济、综合性国家高技术基地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等六大产业政策优惠,特别是“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实施,为实现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模式,拓展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空间,率先突破体制机制约束和障碍,吸引国内外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我市集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国家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如能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可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三是我省实施“四化两型”战略的机遇。省委提出了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为主导的“四化两型”战略,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将为我市产业发展以及解决清水塘污染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带来机遇。挑战:一是来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2009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仍在发展蔓延过程中,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减弱,金融风暴已波及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实体,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来自全国区域间、产业间的综合竞争的挑战。从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看,地区间竞争态势更加激烈,中部其余诸省份崛起态势十分强劲,我省地州市之间的竞争态势愈见激烈,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市在全省乃至中部崛起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来自国内外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挑战。从长远看,以资源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少数企业仍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来取胜,这势必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国家将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限制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这对我市的有色冶炼、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二、思路和战略(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紧扣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建设实力株洲的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两化”融合为支撑,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工业主导水平,再造一个株洲工业,为建设实力株洲提供强力支撑。(二)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优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两型”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实现“一翻两降三提四调”的目标,力争工业总量跃升全省第二,实现工业城市向工业强市转变。一翻,即工业经济总量翻番。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041亿元提高到4900亿元,年均增长15%(剔除了4%的物价上涨等不可比因素,下同),实现翻番;全部工业增加值由665亿元提高到1660亿元,年均增长16%(全市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4%,较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由606亿提高到1550亿元(原口径,下同),年均增长16.7%,增长1.5倍;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419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年均递增20%;规模工业利税总额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8%。两降,一是降低冶炼、化工等“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冶金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4.6%下降到10%;化工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3.72%下降到8%。二是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8%(全国“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砷、镉、SO2、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三提,一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由9.05%(135家)增长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44.4%提高到52.6%以上。二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33.5%提高到53.5%以上;三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65亿元提高到500亿元以上。“两化”融合综合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渗透阶段开始进入融合发展阶段。四调,一是国有工业与非公工业比例由1:1.23调整到1:1.5;二是园区工业与园区外工业比例由1.76:1调整到2:1;三是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39%
本文标题:株洲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