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格律诗词教案刘文霞教学目标:1、了解格律诗词的基本概念2、掌握格律诗词的写法3、提高校园诗词学习气氛,传承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格律诗词写作的基本技巧教学难点:会欣赏格律诗词并能够自己写作格律诗,让诗词文化进入校园课时安排:10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讲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格律诗的押韵一、诗的起源:起源于人类为生存而奋斗的劳动,是鼓励人类向上的号角,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同时也孕育了诗歌文化二、诗的特点:�具有格律范围,更为严谨‚意义含蓄,耐人寻味ƒ由四种不同的平仄句型构成三、诗的种类:古体诗(古风):《木兰辞》、《琵琶行》、《长恨歌》现代诗(白话诗):中国“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近体诗(格律诗,与唐、宋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五律(每句五个字):杜甫《春望》律诗(每首八句)七律(每句七个字):鲁迅《自嘲》(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每首四句)五绝(每句五个字):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七绝(每句七个字):杜甫《客至》四、格律诗的押韵(一)韵什么是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押韵”,也叫“合辙”。所谓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东”、“同”、“隆”等的韵母都是“ong”,它们就都是同韵字。一般在诗词里,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如: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a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lai)这里的“苔”、“栽”、“来”的韵母都是“ai”。有些古诗词现在读起来不太合谐,是因为今古语音的变化。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云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其中“斜”在古代读作“xia”(s读浊音),现在江浙一代仍是这种读音。古代人做诗词押韵是依照韵书的,称“xx格”,比如“江阳格”,就是指韵书里第二部“三江七阳”通用。“三江”,有“江缸窗邦降双泷舡撞腔……”等20字,“七阳”指“阳扬杨洋羊徉方忘望能……”等约230字。“官韵”(朝庭颁布的韵书)共十九部,从“一东”到“十七洽”分十七个分部。做诗词时必须按韵书要求入韵,不然就是“打油诗”了。近体诗押韵部位是固定的。七言诗以首句押韵为正格,正格的七绝为三个韵,正格的七律为五个韵。七言诗以首句不压韵为别格,别格七绝为两个韵,别格七绝为四个韵。五言诗与七言诗相反,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别格。正格五绝两个韵,五律四个韵。别格五绝三个韵,五律五个韵。第二讲格律诗歌的平仄构成和运用一、平仄1、什么是平仄: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简称平、上、去、入。平声:平声四声: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根据字音的高低长短而定2、现代语也有四个声调,但跟古代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四声是:①平声:分阴平和阳平,“阳平”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一声”,“阳平”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二声”;②上声:一部分已变为去声。上声接近于现代的“三声”;③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四声”④入声:“入声”音现代官方语言中已没有,但民间如江浙、福建、山西、内蒙等地还有保留。可以想象一下天津人自己发“天津”的“天”字那种音。山东及辽南地区民间发“门”、“年”、“油”等音时,入声音比较典型。入声音在古诗词中非常重要,因为有不少的词牌都是要求“入声韵”的,吟或唱起来更澎湃激昂。知道了古代的四声,就好理解平仄了。“平”就是“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上、去、入”三声就是“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外加古汉语的“入声”。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二、平仄的基本类型: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可以使声调多样化,古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研究,编撰了“平仄谱”。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①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②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如毛泽东《长征》中的第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基本句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三、平仄的基本规则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明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第三讲格律诗的平仄变动导入:前面我给大家介绍了格律诗平仄在本句相间、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和脚分明上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格律诗区别于其它诗种的本质特征,是格律诗的内在规定性,原则上不能违反,“舍声取义”除外。因此,截至到目前,归纳一下,就有了忌“失间”、忌“失对”、忌“失粘”、忌“踩脚”、忌“挤脚”、忌“穿同边鞋”的六大忌。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两大忌,即忌“孤平”和忌“三平调”。这样,在声律规定方面,就达到了八种禁忌,我叫它“声八戒”。猪八戒取经路上屡犯戒条,到了西天,佛祖如来法外开恩,封个净坛使者,老猪算弄个勉强及格,功德大打折扣。咱们要是屡犯格律禁忌,也难修得圆满啊。1、忌“孤平”孤,单一、孤独意思。平,平声意思。“孤平”,指的是平脚的特定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特定的格律诗句出现“孤平”叫“犯孤平”。这是不准许的。那么,有哪些特定的句式不能犯孤平,哪些特定的句式能犯孤平呢?一是: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二是: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因为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三是: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也“犯孤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五言特定句式扩展为七言特定句式后,同样不能“犯孤平”。“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总是极力避免。不仅在律诗中如此,就是在后来的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再举例进一步分析说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脚具备孤平作案条件(五言一字七言三字不论不行)(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脚无所谓孤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脚四字和韵脚不可改,孤平无条件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这四种句式上,平脚的和仄脚的各占两个。仄脚的句子无所谓“孤平”。平脚的句子五言的如“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也不会出现“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不可改动之外,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正好在必须分明的节点上,也是不能用仄声字的。至于七言的第一字,则灵活性较大,平仄可以随便;第二字也是处在节奏点上,当然不能改用仄声。这样一来,四种句式中有三种句式排除了出现“孤平”作案的可能性,关键就在第二种句式,它具备“孤平”作案条件。在五言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动;如果改用了仄声,那么这个句子除了韵脚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犯了“孤平”。同理,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动;如果改用了仄声,也犯了“孤平”。据说王力老先生作过调查研究,在唐代诗人的律诗中,几乎没有犯“孤平”的诗句,可见古代诗人对“孤平”是十分重视的。二是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看出来了吧?五言扩展成的),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调”就诞生了。“三平调”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作近体诗时必须避免,而且无法补救。这就是忌“三平调”。今人提出专用名词出现三平调可以入诗,后学者应记住。因为有了“专用名词”这一概念之后,就可以与一般古风句式区别开来了。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可行的。3、尽量避免“三仄脚”世上的事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如,苦乐、天地、高山大海、平仄等等不一而足。同理,有“三平调”就有其对立面。“三平调”的对立面叫“三仄脚”,别名“三连仄”、“三仄尾”。什么叫“三仄脚”呢特定句式之句尾连续使用三个仄声字谓之三仄脚。哪些特定句式容易出现“三仄脚”呢?细细看来: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由平用仄时就变成变例“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就出现“三仄脚”了。例如: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例子很多很多。从上面的例子看到,对于变例引出的“三仄脚”古代诗人认为是合律的(拗句)。对句一般是不救的。否则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会出现“三平调”。律诗应该极力避免与古风的句式相混。当然也有拗救的例子: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这是特少的例子,因为“春风寒”是“三平调”,与古风句式混淆。二是当“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的第五和第六应平而用仄时,变例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又出现“三仄脚”。例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与“一是”相反,(“一是”的变例“仄仄平平仄仄仄”尽量别去救,防止“三平调”)二是这种情况的变例,“平平仄仄仄仄仄”出现“三仄脚”是可以救的。怎么救呢?两法可救也。其一:正格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应平而仄造成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原仄现用平对三仄脚拗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其二:正格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应平而仄造成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三平改仄五仄改平对三仄脚拗救)仄仄仄平平仄平(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举例:看陆游《夜泊水村》是怎样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脚仄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二是变例“平平仄仄仄仄仄”三仄脚的拗救技巧看明白了吗?关于拗救问
本文标题:格律诗词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