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概述与原生动物门教案
1第一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们的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区分后生、中生和侧生动物)第一节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caudatum)1.分布与外部形态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oralgroove),内有胞口(cytostome)。2.结构与功能体表有弹性的表膜(pellicle),可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膜上布满纵行排列的纤毛(cilium),口沟内纤毛较长。表膜着生纤毛处有凹陷的纤毛囊,纤毛是细胞质的基体向外突出的一种运动细胞器。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2+2纵行的微管结构。另外,草履虫有表膜下纤维系统(infraciliture),与纤毛的协调运动有关。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外质(ectoplasm)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内质(endoplasm)内部多颗粒疏松的部分。食物泡(foodvacuole)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到胞肛时排出体外。刺丝泡(trichocyst)外质中含有大量与表膜垂直的杆状体,当遇到理化刺激时可从表膜上排出具毒性的丝状物,具有捕食和防御功能。伸缩泡(contractilevacuole)体前、后各一,每个向周围伸出约4—10个收集管,伸缩泡有孔开口于体表。两个伸缩泡周期性地交替收缩,不断排出渗入的多余水分,完成渗透压调节的功能。呼吸与排泄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气体交换并排除代谢废物。细胞核大核(Macronuclei)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小核(Micronuclei)球形,为二倍体,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和重组,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生殖无性为横二裂生殖(binaryfission)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小核进行有丝分裂,大核行无丝分裂,虫体中部缢缩,断裂形成两个新个体。有性为接合生殖(conjugation);当环境条件不利时进行。①两虫体口沟处粘合,相贴处原生质桥接。②每个虫体大核消失,小核分裂两次形成的4个小核,之后其中3个消失,留下的1个分裂形成2个大、小不同的配子核,两虫体互换雄配子核,与对方的雌配子核融合形成接合核。③两虫体分开,接合核分裂3次形成8个核,其中4个大核和4个小核,小核中3个消失。④留下的1个小核分裂2次,虫体也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大核则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2个虫体接合生殖的结果是形成8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与接合生殖前的核状态相同。2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和重要种类现存的原生动物约60000种以上,根据它们的运动细胞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特征将其分为4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1.鞭毛纲(Mastigophora)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重要种类绿眼虫(Euglenaviridis)、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夜光虫(Noctiluca)、衣滴虫(Chlamydomonas)、披发虫(Trchonypha)等。(1).绿眼虫(Euglenaviridis)生活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流动性不大的淡水中,大量繁殖时会使水体呈绿色。形态结构体呈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具弹性表膜,表膜上有许多螺旋状的沟和嵴构成的斜纹,不仅可以保持眼虫的一定体形,而且可使眼虫做变形运动(即眼虫样蠕动)。伸缩泡与储蓄泡前端一胞口,后连接一膨大的储蓄泡,储蓄泡外侧有一球形的伸缩泡,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入储蓄泡并经胞口排出体外。从胞口伸出一根鞭毛,基部有两根细的轴丝,每一轴丝与储蓄泡底部的基体相连接,基体又通过一条根丝体与细胞核连接,使鞭毛活动受核的控制,而基体在虫体分裂时起中心粒的作用。趋向性眼虫在体前端储蓄泡一侧具一红色眼点,可吸收光线,紧贴眼点靠鞭毛基部具1光敏感结构—光感受器,为眼虫的感觉细胞器。当光线被眼点吸收后,光感受器能够接受光刺激,可使绿眼虫产生定向的光反应,即发生趋光或避强光运动。营养绿眼虫细胞质中央有一大细胞核,核周围有大量的卵圆形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营养物质,并以一种半透明的类(副)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类淀粉粒与淀粉粒相似,但遇碘不呈蓝紫色。在无光的条件下,绿眼虫也可通过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环境中的营养成分。(2).利什曼原虫(Leishmannia)寄生于人或犬体内的一种微小鞭毛虫,被寄生的宿主发生黑热病,主要传染媒介是一种叫做白蛉子的吸血昆虫。感染原虫的白蛉子消化道内有大量的具有鞭毛可活动的原虫,称鞭毛体。当白蛉子叮咬人时,将鞭毛体注入人体并随血液流到身体各处,主要侵入内脏(肝、脾等)器官的巨噬细胞,随后脱去鞭毛变成不活动的无鞭毛体(亦称利杜体),以摄取巨噬细胞内的营养物并不断分裂繁殖。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3)其他鞭毛虫包括在白蚁体内共生的披发虫,海洋中大量浮游的夜光虫,甲藻虫等。锥虫体呈细长梭形,可寄生于人及各种脊椎动物的组织中。寄生在人类的为两种冈比锥虫,中间宿主为采采蝇,仅分布在非洲。我国华南方流行的牛马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致病,由一种吸血的螫蝇传播。2.肉足纲(Sacrodina)主要特征运动和摄食细胞器为伪足(pseudopodium)。自由生活的种类营动物性营养,寄生种类营腐生性营养。无性生殖为二裂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普遍可以形成包囊。有些种类具有石灰质、硅质、几丁质或砂质的外壳。重要种类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histolytica)、有3孔虫虫(Globigerina)等。(1)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分布与生活习性生活在清洁、缓流、藻类丰富的淡水中,常在水中植物茎叶上找到。形态与结构表膜薄,生活时身体不断变形伸出伪足,因此无固定体形。外质紧贴质膜部分,均匀透明。内质不断流动的具颗粒。内质凝胶质外层胶冻状的(呈固态)溶胶质内层溶胶状的(呈液态)变形虫在伸出伪足时,体中部的溶胶质向伪足方向流动至前端分叉后又转变为凝胶质,而身体相对后端的凝胶质转变为溶胶质流入身体中部,使虫体向前发生变形运动。(2)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histolytica)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或称赤痢)。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包括三个时期;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该原虫的感染期是四核包囊期。当人误食具感染性的四核包囊后,包囊破裂,里面的四核细胞变成4个小滋养体。小滋养体以人肠道内的细菌和有机质碎屑为食,并分裂繁殖出更多的小滋养体或包囊。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被其他疾病感染),小滋养体发育为大滋养体。大滋养体活动能力强,可分泌溶组织酶(蛋白分解酶)而溶解肠壁,吞噬人体的红细胞,可造成肠壁脓肿,大便脓血等症状。大滋养体随破坏的组织进入肠道还可转变为小滋养体,后者又可形成包囊,原虫在囊内发育为二核或四核的包囊,包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进行传播。(3)有孔虫(Globigerina)多数有孔虫在海洋底栖生活,一般具有石灰质、几丁质或硅质的外壳,壳为单室或多室。伪足根状,从壳口和壳板的小孔中伸出并在壳外又合并成网状。有孔虫数量巨大,现在约有35%的海底软泥是由有孔虫的壳沉积所形成的。有孔虫常被地质勘探时用来指示地层的年代。有孔虫的重要特征是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多核的小球型为无性世代,可分裂产生许多幼体并发育为多核的大球型;后者为有性世代,它所产生的个体有鞭毛,进行配子生殖,形成的合子又发育为小球型世代。(4)其他肉足纲动物淡水中常见的肉足纲动物还有表壳虫(Arcella)、鳞壳虫(Euglypha)、沙壳虫(Difflugia)、太阳虫(Actinophryssolar)等。3.孢子纲(Sporozoa)主要特征全部寄生生活。无运动、摄食等细胞器。具有与侵入寄主细胞有关的顶复合器。生活史复杂,包括无性的裂体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有性的配子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重要种类间日疟原虫,兔肝艾美虫,血孢子虫等。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生活史;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通过中间宿主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其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裂体生殖:(1)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4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这一时期约需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2)红细胞内期,大量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它们首先发育为中央有一空泡、核偏在一侧的环状滋养体(环状体),进一步发育为可伸出伪足的大滋养体,其体内不断沉积出无法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颗粒沉积在红细胞中,称为疟色素。成熟的大滋养体几乎占满了红细胞,原虫再进行裂体生殖,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成熟后,红细胞膜破裂,每个裂殖子则侵入其他红细胞。由于大量红细胞破裂以及裂殖子的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人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交替出现的症状,俗称“打摆子”。由于每个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又形成新的裂殖子的周期为48小时,故称之为间日疟原虫。配子生殖:经过几次裂体生殖后,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生殖,而是分别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大配子母细胞比正常的红细胞大一倍,小配子母细胞较小,核较疏松位于虫体中央,疟色素颗粒较小。可以在人体血液中可存活30—60天。如果遇到其他按蚊叮咬人时,配子母细胞可随人血液进入按蚊胃中分别发育成熟。大配子母细胞发育为大配子,其形态变化不大;小配子母细胞则分裂3次,形成8个具鞭毛的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梭形子孢子,卵囊随子孢子的成熟而破裂,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内,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将子孢子注入新的寄主体内。疟疾曾被列为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高。解放以后,其流行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一般认为,寄生虫有性生殖所在的宿主叫终末宿主,由于疟原虫的有性生殖是从人体开始的,到蚊胃中的人血液中内完成的,故将人称为原虫的终末宿主,按蚊是原虫的中间宿主更为贴切。4.纤毛纲(Ciliata)主要特征运动细胞器为纤毛。动物性营养。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代谢核)和小核(生殖核)。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重要种类草履虫、四膜虫、棘尾虫、喇叭虫、钟虫等。纤毛纲动物不同种类依纤毛的分布和形态差别较大,如草履虫、四膜虫的纤毛均匀地分布在体表,在草履虫的胞咽内有单排的波动膜协助取食,但是纤毛不形成多排的口缘小膜带。又如棘尾虫、喇叭虫和游仆虫,一般的体表纤毛退化,但口缘的纤毛形成右旋的小膜带,以协助取食,同时棘尾虫和游仆虫腹面的纤毛聚集成簇状,末端特化形成尖的棘毛,便于虫体在水底物体上爬行。钟虫的口缘纤毛形成左旋的小膜带,并且在反口面有特化的柄,常营固着生活。第三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动物原生动物具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又称表膜)、细胞质(含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中心粒等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器来完成的,故将这些结构称为胞器(organelle)或类器官。如运动细胞器为鞭毛、伪足或纤毛,表膜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调节水平衡(渗透压)由伸缩泡来完成等。少数原生动物由几个或许多细胞构成简单的群体。但这些群体内一般没有细胞分化,每个个体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2.复杂的营养方式5原生动物包括三种营养类型;植物性营养(光合自养方式),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方式),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方式)。有些原生动物可兼有几种营养方式,如绿眼
本文标题:概述与原生动物门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2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