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毕业设计(试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试论农民工保障问题Ⅱ、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意义及要求: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的认识还正视不足,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不够。由此,从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方面来拓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内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量增加,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象进行研究,提出政府应采取有利措施对农民工利益进行保障和维护,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状态,以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农民工保障问题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量增加,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象进行研究,提出政府应采取有利措施对农民工利益进行保障和维护,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状态,以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和谐发展目录目录摘要…………………………………………………………………I1绪论………………………………………………………..………………..11.1课题研究背景……………………………………………………………11.2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21.3课题研究内容…………………………………………………………3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52.1社保机制覆盖面窄…………………………………………………………52.2劳动权益保障失衡…………………………………………………………62.3养老保险参保率低………………………………………………………62.4医疗保险制度亟待完善…………………………………………………72.5失业保险风险难以规避…………………………………………………72.6制度制定和执行的主体缺位……………………………………………83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103.1缺乏社会保障服务………………………………………………………103.2医疗保险水平较低………………………………………………………103.3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113.4难以享受社会福利与救助………………………………………………114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的原因……………………………………………134.1户籍制度是社保缺失的主要原因……………………………134.2立法不健全是社保缺失的根本原因…………………………134.3资金不足是社保缺失的重要原因……………………………134.4制度缺陷是社保缺失的内在原因……………………………144.5社保关系难以转续是技术难题………………………………155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165.1建立社保系列的配套改革对策………………………………165.2建立适合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175.3建立低保及社会救助制度……………………………………205.4建立工会组织诉求利益渠道…………………………………215.5加强社会保障立法……………………………………………22结论……………………………………………………………………24致谢……………………………………………………………………25参考文献………………………………………………………………26附录一…………………………………………………………………28绪论(一)研究背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生产发展、生话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这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伸的背景下所做出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举措。中国是文明古国,是“公民社会”的国家,“公民社会”是一个理论概念,一种思维构成物(construct)。不同的学者在使用它时,所指的意思是不同的。在西方,学者们有关它的理论彼此并不一致,论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和理论目的来使用它,因此,它的理念不仅不是普遍地同质的,而且一直就是多歧义和不清楚的。[1]我们研究公民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中国社会良性演进的制度之路。上述公民社会的界定就提供了一个综合考虑社会与国家的各个方面的理论工具。同时,在中国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有与公民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论述。[2]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随着农业用地的减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的许多剩余劳动力来到了城市,成为了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镇寻找就业机会。据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农民工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规模约为1.2亿人,在城镇的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成为工人阶级的生力军。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问题存在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得农民工问题突显。继而,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农民工的贡献和作用相比,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本论文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来探讨农民工的社会问题。(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的认识还正视不足,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不够。由此,从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方面来拓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目的和意义。1、有利于提升城市化水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停滞不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工业国家,农村社会”的特征。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2%,离中等发达国家49%的比例还相差甚远。城市化滞后引起或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过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城市化滞后有关。而提升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使农民工同样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生活福利等待遇。2、有利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口过多导致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减少农村人口,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富余劳动力是很难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作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制度保障,改变排斥农民工的传统政策,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自觉依法、有偿转让其在农村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农民工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城镇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到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设中来。引导农民工放弃农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要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3]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部需求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4]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5]。3、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农民工的工作一般具有短期性,工资低的特点,在失业没有经济来源,同时又得不到必要的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势必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据一项对上海、广州、沈阳3市的刑事犯罪研究表明:1990~1999年间,农民工作案率大幅度上升,上升幅度分别达到70.15%、182.27%、99.87%.农民工在无任何保障时,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即使他们没有刑事犯罪,其中有许多人为生活所迫从事违法乱纪的经营活动,如造假贩假等。由此可见,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既可以给失去生活保障的农民工正当的社会认可和人文关怀,又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冲突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意味着只要是我国公民,就应该享受最基本的国民权益和保障,国家不应该根据出身、来源地和职业等而区别地对待每个公民,而应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因为每个公民都履行了同等的国民义务和责任。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6].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7].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8]。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9]。因此,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必须真正着手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5、对其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10]。(三)研究内容社会保障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安全网”,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服务管理,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抓紧解决涉及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一些普遍性和最现实的问题,使农民工真正融入中国社会的大家庭中。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长期以来,我们把农村排斥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之外,阻断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一方面使得传统农业部门积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农村人口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权利和机会,造成城乡人口之间生活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1984年以后,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进城落户。伯克说:“你们在你们的古代国家中拥有所有这些优点,但是你们选择好像你们从来就没有形成公民社会那样行为,而且使所有事情都从头开始。”[11]于是大量的“民工潮”出现,到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使我们不得不对现代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也使得政府在考虑是否应该彻底消除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上显得顾虑重重。由于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农民工虽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但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他们不停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在城乡之间过着“两栖”生活。从传统意义
本文标题:毕业设计(试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