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民俗学》复习题答案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⑴民族的区别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⑵阶级、阶层的差异-2-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级的差异是民俗的重要社会属性之一。在各个阶级共有的民俗惯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差别,这种阶级差别除了经济地位与手段的不同,民俗形式的繁简程度不同之外,还有剥削阶级利用民俗压迫被剥削阶级者的对立性质。⑶全人类的共通性全人类的共通性,这是民俗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各个民族的民俗,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许多相似相近的因素,也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的深刻内容。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火的崇拜,从来就具有全人类的广泛性。同时,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民族化逐渐被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成为人类共同的民俗事象。如火葬习俗,逐渐以其科学性取代土葬、水葬、天葬等旧俗。2.掌握民俗的外部特征。⑴历史性这是民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外部特征。这个特征也可以叫做时代标志的特征。因为这种特征是在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中构成,所以叫做历史性。比如我国汉代妇女缠足恶俗,所以延续那样久,主要是封建时期对妇女压迫的主导思想和制度在漫长年代里持续不变的原因。⑵地方性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比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大准确,但却大致反映出饮食习俗的地区特点。⑶传承性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一个主要特征。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岁时节日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踏青郊游;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习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⑷变异性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性。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些甚至是剧烈的变化。例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礼仪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轨迹。第五章自然生态民俗1.了解生态民俗的概念。联系食物链的有关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2.了解动物生态民俗。3.了解植物生态民俗。4.了解自然周期形成的生态民俗。5.一般了解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第六章物质生产的民俗1.了解民间村寨经济的民俗形态。2.掌握“百工五法”。我国工匠生产的民俗传承中,最宝贵的智慧创造就是“百工五法”,这五法便是:矩、规、绳、水、垂。矩:是工匠用以取直角正方的工具,现代工匠用的直角曲尺就是这种工具。古代俗称“鲁班尺”。-3-规:正圆的工具。绳:古代又称“绳墨”,是取平面直线的划线工具,俗称“墨斗”。水:取平的技法自古用水。垂:取直立的垂绳。以上五法在石匠、木匠、泥瓦匠、皮匠、旋匠、陶工以及各种金属工当中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3.了解工匠生产行业习俗中的分工和信仰内容。第七章交易和运输的民俗1.掌握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⑴原始的无言交易:这种交易的形式是交易双方互不接头,只是把自己准备交换的东西放在按习惯该放的地方,只要双方各自取货走开,便达成了交易。⑵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这是原始交易中无价值观念的交易形式,是根据经济需要的原则进行的,交换双方各拿出自己的物品,如果双方互相需要对方的物品,则按照互赠的方式交换,双方全然不理会物品之间的任何价值上的差别,只是根据需要。⑶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在交易中由于物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产生了交易中的价值观念,随之交易习俗也渗入了等价交换的观念。⑷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在市的交易中,由等价交易的价值观念,逐渐产生了用特定物品衡量价值的习俗。2.掌握商的民俗类型。商的民俗类型有三种:居间商、行商、坐商。3.掌握市、商的民俗标志。市以“市声”为代表。“市声”有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声。商的标志主要指坐商的招幌,又俗称“幌子”。4.了解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第八章消费生活民俗传承之一――服饰习俗1.了解服饰的产生及其作用。2.掌握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⑴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⑵依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⑶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⑷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⑸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⑹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⑺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俗⑻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⑼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⑽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11)依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3.掌握服饰的习俗惯制。⑴实用的习俗惯制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它在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装的实用价值。像原料、做工的经久耐穿;规格、样式的舒适合体;生产、生活的方便;气候冷暖的适应等习惯,都属于这一类。⑵观赏的习俗惯制观赏的习俗惯制是从服饰的实用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民俗惯制,它受到消费生活水平的严格制约。布料、绸料、毛料的差别;素淡与艳丽的对比;长短与肥瘦的比例等,往往不是出于实用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自觉的美感和社会交往的观赏方面形成的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正是服饰习俗的重要内容。⑶礼仪的习俗惯制礼仪的习俗惯制是完全出自社会礼俗的需要,并不一定去考虑服装的实用性或某些观赏性的要求。比如结婚礼服,虽然也有观赏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婚礼仪式的需要,从古以来,婚礼服饰几乎只用于当时婚礼,以后不再穿用。-4-⑷信仰的习俗惯制信仰的习俗惯制是把实际生活中的服饰习俗转移到信仰习俗中的某些惯制。比如人死后所穿的“寿衣”,完全没有实用的和观赏的意义,甚至礼仪上的意义也不占主要位置,它只是作为“亡灵”消费生活的延续,这纯属信仰的需要。4.重点掌握古代丧服的“五服制”。⑴最重孝服“斩縗”: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孙、子、妻为祖、父、夫服丧。⑵次重孝服“齐縗”:则是用缝边的粗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服一年,为从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从高祖父母服三个月。⑶稍轻孝服“大功”:用熟麻布制成,比齐縗稍细。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⑷次轻孝服“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丧服五个月。⑸最轻孝服“缌麻”:用最细的熟麻布做成。为从普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第九章消费生活民俗传承之二――饮食习俗1.了解食俗的起源及范围。2.一般了解我国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3.掌握饮食的惯制。⑴日常生活需要的食制这是从生理需要出发,为了恢复体力的目的形成的习惯。它包括节制饮食的次数、食量的分配及时间的规定。最早人类采用早晚二餐制,过了很长时间,农业有了进步后才渐渐采用一日三餐制,我国三餐制较早,这是被人们普遍承认正常饮食制度,既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⑵节日礼仪需要的食制这是从年节及仪礼的社会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多种类型的饮食惯制。如正月十五的吃元宵,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八月中秋的月饼,辞岁的饺子等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再有,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等,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的要求。⑶信仰上的饮食惯制自古以来就有把人类饮食生活转移到信仰生活中去的习俗。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惯,被人类祖先理解为万物都具有的本能和习惯,所以,从很古的时代便有了以“牺牲”供奉各种神灵或祖先的。原始时代的“血祭”,以及后来用“祭酒”,再晚些的“供果”等等,都是这种饮食习俗的转移形式。第十章消费生活民俗传承之三――居住习俗1.一般了解居住习俗的产生。2.掌握我国住室结构的类型。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窑洞型。利用自然物可居住的条件进行加工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这是古代穴居的发展,用挖掘窟穴的办法修造的,前部则有门窗。著名的延安窑洞就是一种典型;第二类:帐篷型。适应自然环境,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制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这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形式,用以适应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第三类:上栋下宇型。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的生活空间,是目前我国各地最为常见的房屋类型。-5-3.掌握居住习俗的表现。P135-141⑴住屋的设施和格局:营造住室总是依据住室的功能安排其设施的,注室第一要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第二要从消费生活出发尽可能舒适。⑵住屋的造型和工艺:住房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艺术体系,这些体系都是从民间营造技术上发展起来的。⑶住屋的分布与座落:人类居住的分布与人类社会属性分不开,同时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分不开。因此,人们历来便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构成聚居的建筑群体,这种住屋的集群形式,就是村镇城市的居住结构。⑷有关住屋的信仰:建造住屋时的各种仪式,都是把居住与信仰习俗结合而成的。第十一章家族、亲族的民俗1.掌握家族的概念。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重点掌握家族的职能。家族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家族对内职能:家族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家族经济职能,用以提供一个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生儿育女,配偶成家;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洽,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的职能。家族对外职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相应地向社会提供智力、财力,包括对社会上老、弱、病、残、孤、寡的扶养义务。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是发展社会关系的十分重要机能,它所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纽带。家族对整个社会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左右社会行为的最小单位。3.了解家族的类型。⑴以世代划分的类型:①夫妇一代家族②双亲子女两代家族③祖孙三代家族④四世同堂家族⑤五世同堂家族⑵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①单一家族(一对夫妻)②复合家族(两对以上夫妻)4.掌握以血缘关系和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⑴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大致有四个特点:①血缘关系的
本文标题:民俗学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