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汉语专题(02)01任务
汉语专题(02)01任务一.为什么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文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1.认为汉字是落后文字的观点是西洋学者在研究文字类型的时候的一种机械的认识,他们把文字体系与文字发展阶段挂钩是十九世纪以来,。因此他们几乎无例外地把汉字划归较低级的落后的发展阶段,比如布龙菲尔德认为文字发展有五个阶段:记事图画、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词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表词文字),属于第三个阶段。因此认为是落后的文字。而字母文字是第五阶段,因此他们同样无一例外地把西洋的看作是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完善的文字,认为汉字是落后文字。2.这种看法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脱离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个基本概念来看问题。一个民族采用哪一种类型的文字体系,是由这个民族的语言结构特点决定的。文字体系只要是成熟的,与其民族的语言相适应的,就都是符合规律的发展,没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分,没有优劣之分。(这里看能否举例发挥)二.你知道汉字为什么简化吗?当初简化汉字的理由能否成立?有人认为汉字还要继续简化,最终要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你对此有何看法?1.当初简化汉字的理由主要是:汉字难写、难认、不利于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利于现代化(比如打电报不能用汉字)。2.这些理由多不成立。3.没有必要人为的为追求简化而继续简化。4.汉字是适应汉语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合汉语结构特点决定的文字。汉语是一种非黏着的孤立型语,或称作单音节语,它的结构单位本身没有语法的变化。汉语的音节,与印欧语不同,是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汉民族语音感知单位是声韵调而不是音素,声韵调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汉语的这种语言结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性质。汉字是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已经发展成熟,所以,要想抛弃汉字的表意体系,用表音文字去取代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即使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也不行。用行政命令公布的一批简化字不得不收回就是证明。连字形都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改变,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就更行不通了。汉语专题(02)02任务一、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1、这里只有一个题目,讨论是要求结合教材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照搬教材观点的酌情扣分。于丹在《百家讲坛》将《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她的解释是:“这句话可以有几种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的人,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是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也就是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因为女人与小孩有共同的心性。我个人更喜欢这种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社会现象。”她的解释对吗?参考观点:1.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不能够以今律古,更不能用个人爱好任意解释。60分2.能够用《论语》实例证明其错误者得40分。汉语专题(02)03任务一、简答题(共8道试题,共40分。)1.金文字体有什么特点?金文字体的特点是:第一、早期金文象形程度很高。(2分)第二、笔势上多保存肥厚的笔法。(2分)第三、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2分)第四、金文早晚期的形体不尽一致。晚期金文有的已经接近篆文,并且出现一些美术字体。(2分)2.古隶和今隶是怎么形成的,二者有什么区别?①古隶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1分)②汉隶是在古隶的基础上形成的。(1分)③古隶还有较多的篆书结构特点,而今隶更加归整。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而且逐渐形成了波挑的笔势。整个字形逐渐从略呈长方形变成略呈扁方形。(3分)3.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秦小篆袭西周金文的传统而形成的(1分),李斯等人只是整理秦国文字。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一、划一各种偏旁的形体,使之固定。(1分)二、确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随意变换。(1分)三、字的形旁确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这样一来,汉字的形体基本趋于定型化。4.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篆文发展成隶书,除笔法笔势的改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简化。(1)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1分)(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1分)(3)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1分)(4)篆文单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1分)(5)篆文多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1分)(6)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1分)(7)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1分)5.“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1分)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1分)“隶定”和“隶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隶定”和“隶变”所形成的字形是不同的。(1分)6.认识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地位的特点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意义?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在过渡时期中,有一部分双音结构,两个语素的组合呈现出一种不大稳定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看,可以拆解开来分别训释。(1分)2.从结构方面看,前两个语素有时可以倒置。(1分)7.词的各种意义的性质有什么不同?词的各种意义的性质并不相同。(1)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它反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基本认识,显示人们对不同客观对象的区分,是词义的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2分)(2)联想意义。一个词在长期的运用中,由词义的基本特征而产生出对另一些特征的联想,由此而生成的意义叫联想意义。(2分)(3)社会意义。由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思想观念、职业阶层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意义就是社会意义。(2分)(4)色彩意义。对理性意义而言,色彩意义是一种附加意义。色彩意义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感情色彩就是通常说的褒义和贬义,它显示说话人的好恶。风格色彩又叫语体色彩,同样的意思,书面语用词典雅,口语用词通俗;重要的场合用词庄重,一般的场合用词随便,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色彩。(2分)8.什么是义位?义位的划分对于学习古汉语词汇有什么意义?词的每个意义称作义位。(1分)义位的划分对于学习古汉语词汇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系统及其变化,一个系统是由若干单位构成的,所以必须首先确定研究的语义单位。(2分)就古汉语词汇来说,词(或者说语素)和义位的界限有时不是很清楚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词义关系的研究都要以义位为单位,所以在各级语义单位中,义位是特别重要的一级。(2分)二、名词解释(共4道试题,共8分。)1.说明句中黑体字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慎行》)相信:指互相信任。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指信任。2.说明句中黑体字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司马迁《报任安书》)伤心:指精神上受到伤害;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非常悲痛。3.说明句中黑体字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著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当时:指法律要适应时代;句中是两个词。现代汉语是一个词,指特定的时间。4.说明句中黑体字词的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子才,由于公;不才,亦由于公。”(《周书•文帝纪下》)由于:依赖于、凭借于。现代汉语表原因。三、名词解释(共4道试题,共8分。)1.说明句中偏义复词的词义和在句中的意义。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休祲:休,吉兆。祲,妖氛。句中只有“祲“的意思。2.说明句中偏义复词的词义和在句中的意义。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得失:得,得到。失,失去,过失。句中只有“失“的意思。3.说明句中偏义复词的词义和在句中的意义。将军(指霍光)领天下,谁敢言者?缓急相护,但恐少夫无意耳。(《汉书•外戚传》)缓急:缓,慢。急,快。句中只有“急“的意思。4.说明句中偏义复词的词义和在句中的意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风雨:风,刮风。雨,下雨。句中只有“雨“的意思。四、名词解释(共7道试题,共14分。)1.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虽疏食菜羹,必祭。(《论语•乡党》)菜:植物类的菜;今指各种菜肴,词义扩大。2.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匠:木匠。今指各种有技术的工人,词义扩大。3.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响:回声。今指声响,词义扩大。4.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经•周南•关雎》)采:指采摘植物的果实等有用的部分。今指采取,词义扩大。5.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左传•庄公十九年》)宫:居住的房屋。今指帝王住的宫殿,词义缩小。6.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禽:走兽总名。今主要指飞禽,词义缩小。7.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墨子•辞过》)寡:指无妻无夫的人。今只是指失去丈夫的女性,词义缩小。五、作品题(共2道试题,共30分。)1.翻译古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闻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智,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庄子•秋水)两段共18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重点词12个,每个1分;译文中出现的错别字酌情扣分。①公孙龙问魏牟说:“②我年轻的时候学习了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了仁义的之行为,③能使事情的同和异合而为一,④能使物品的坚硬和白色分离,⑤能把不对的说成对的,⑥能把不可的说成可;⑦使百家之智困窘,⑧使善于讲话的众口屈服,我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现在我听到庄子的言论,⑨迷茫地感到奇异。⑩不知道是我的论辩不及庄子呢,还是才智不如庄子呢?现在我不能开口说什么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2.翻译古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两段共18个给分句,每句1分,意思对了即可给分;重点词12个,每个1分;译文中出现的错别字酌情扣分。①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他便送给孔一只熟乳猪(想让孔子到他家来致谢)②孔子探听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在路上遇上了阳货。③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对你说。”④阳货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不能。”⑤“想做官却屡屡失去机会,能叫做明智吗?“不能。——⑥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一去不回啊。”⑦孔子说:“好吧,我打算做官了。”汉语专题(02)04任务一、简答题(共4道试题,共40分。)1.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标准有哪些?至少举1个例子。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主要标准有:(1)两个名词相连构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既不是联合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那么这两个名词中的一个一定活用为动词了。如果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那么就组成述宾结构。例如:“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中的“帝”。(2分,举例占1分)(2)名词出现在代词前面,活用作动词。如:“尔欲吴王我乎?”(2分,举例占1分)(3)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作动词。如:“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分,举例占1分)(4)名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敢”“欲”等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分,举例占1分)(5)名词出现在叙述句中的副词后面,活用作动词。例如:“晋灵公不君。”(2分,举例占1分)(6)名
本文标题:汉语专题(02)01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8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