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通知第三章资源与市场分析第十一条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旅游资源典型性和过渡性兼备,旅游资源多样性和人文资源品位高在全国居于比较突出的地位。第十二条旅游资源结构自然与人文交融,以水见长的人文化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全国别具一格,成为著名的中国水乡;以“古都名城、吴韵汉风”为主脉的自然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第十三条资源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集,苏南地区尤为突出,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形成了沿长江、环太湖、沿海、楚汉文化、徐宿淮五个旅游资源集聚组团。第十四条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条件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交通、市场、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区域条件总体上是十分优越的,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第十五条入境市场地位江苏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旅游大省,居于全国前五名,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总收入持续增加,但人均外汇收入却有所下降。在入境游客的构成上,全国主要以港澳台游客为主体,江苏以外国人为主体,其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入境旅游花费以交通、住宿、购物为主,三者所占比例超过60%,长途交通花费较低;同时,游客的消费偏好呈多样型发展,对娱乐、购物的需求呈现扩大态势,而餐饮花费相应有下降趋势。江苏旅游购物具有一定优势,与全国其他旅游发达省份相比,游客购物花费比重及总量都居前列;而娱乐花费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对外开放程度和文化大省的地位不协调,尚待挖掘。从游客的评价来看,入境游客对江苏省的服务质量和文物古迹资源普遍持有很高评价。第十六条入境市场地理细分入境客源地分布广泛,按照地位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可划分为:亚洲市场(以台湾、港澳地区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为主)、美洲市场(以美国为主)、欧洲市场(以德、法、英、意等西欧国家为主)、大洋洲市场(以澳大利亚为主)四大板块。从单一到多元、从波动到稳定是江苏省未来海外客源市场格局的发展趋势。亚洲是20年内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其中,港澳台、日本、韩国、东盟等东亚地区的客源仍然是旅苏市场的中坚力量,印度等南亚国家将逐渐成为新兴的客源地;而美洲、澳洲市场增长势头强劲,美国依旧是主导力量,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市场潜力巨大;欧洲各国的旅游市场变化较大,但总体会有较快的增长。第十七条入境市场人口细分从年龄看,以25-64岁的中、青年市场为主体,但14-25岁年龄组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岁以下年龄组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职业看,文教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以及无职业人员比重较高,其他职业人员(包括学生、退休人员)的比重低。第十八条入境市场行为细分从旅游动机来看,以观光旅游为主,近年来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市场的增长较快;从旅游组织方式来看,团队组织比重高,散客比例较低,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入境散客旅游有较快增长。第十九条国内市场地位江苏是国内旅游大省,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在全国省市中位居前三。而且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突出表现在文物古迹、江苏美食等方面。国内旅游消费以长途交通、住宿、餐饮为主,弹性消费内容应进一步挖掘。第四章竞争-合作分析第二十四条竞争-合作者格局江苏旅游竞争-合作者划分为区域竞争-合作者和全国竞争-合作者两个层级。区域竞争-合作者即以江浙沪旅游区为核心的周边省市——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它们与江苏毗邻,旅游联系密切,是江苏最主要的竞争-合作者。全国竞争-合作者即区域竞争者以外的竞争者,它们地理上相距较远,与江苏竞争与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其中,粤港澳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以及云南与江苏旅游竞争和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北京、广东、福建和河南与江苏旅游竞争和合作的关联更为突出。第二十五条与主要竞争-合作者关系的性质江苏与上海旅游竞争-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腹地与门户相互依存关系,上海作为江苏旅游发展门户的地位将愈加显著,江苏要进一步密切与上海的联系并以此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二是深厚的文脉、地脉、人脉关联和双方较大的旅游产品差异,使江苏和上海互为重要客源市场,两个区域之间的潜在合作空间巨大;三是虽然两者在旅游产品上的互补性远远超过替代性,但仅就都市旅游产品而论两个区域之间存在强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其中,前两者是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因此,江苏与上海的合作关系远远大于竞争关系。江苏与浙江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相似性,而且拥有上海这个共同的旅游门户。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方面两者在开发同类旅游资源、同类旅游市场以及利用和争取共同的对外门户——上海方面存在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两者在应付外部条件变化、争取共同利益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机会和空间。因此,江苏与浙江旅游竞争与合作并重。江苏与安徽旅游发展呈现核心-边缘格局。一方面,江苏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优于安徽;另一方面,江苏人文旅游资源相对突出,而安徽自然旅游资源相对突出,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合作是江苏与安徽旅游发展关系的主导方面。江苏与山东旅游发展存在比较密切的合作关联,尤其是苏北、苏中地区与山东旅游互动较为密切,两省互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和目的地,合作潜力空间巨大。山东滨海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对江苏构成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第二十六条主要竞争者的战略行为浙江已经在民营资本介入、旅游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等方面形成了相当的先发优势。今后,对江苏构成挑战的战略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力争率先实现与上海的一体化,在利用上海旅游市场和发挥上海旅游门户作用方面建立先发优势;培育和扶持旅游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力争抢先在市场上树立起既符合旅游者需求又能充分体现江南特色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如杭州提出爱情之都、休闲之都的市场定位。对此,江苏应切实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发展的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鼓励和推动民营资本介入、全面导入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完善旅游经营体制。福建依托“侨乡”的独特优势提出“山海联动”的战略方针,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此,江苏省应同样树立大旅游观念,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推动敏捷旅游的实现,强化市场渗透,以特色促销争取台湾客源。山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新,特别突出休闲度假的开发力度、强调走国际化道路。为此,江苏省也应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拉动旅游经济跨越式增长;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集约增长战略和空间扩张战略等进行积极应对,强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第五章优劣机威分析第二十七条发展优势区位优越。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紧邻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的上海。同时,江苏也是沿海、沿江、新欧亚大陆桥等人口、经济密集带的结合部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部。江苏地缘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对外商务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直接腹地,从而有能力成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核心。可进入性强。已经形成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为节点的发达航空运输系统;境内运力强大的铁路网成为周边省份和中远程游客进入江苏省的主要通道;已经形成网络化的高速公路体系,过江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需求优势。江浙沪富庶的居民具有较高的出游能力,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继续扩大旅游需求。江浙沪居民综合素质较高,对旅游时尚的跟进超前于其他区域,为旅游发展指示导向并延长生命周期。旅游资源丰富。以水为载体集东方水乡之大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主题;曾间断而又多元并存的文脉传承从时空三维角度塑造旅游开发格局;有独特性的人居环境;旅游建设资金充足,资金动员潜力大,人力资本充裕。行业先发优势。江苏省旅游发展起步早、速度快,根基扎实,旅游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3%以上,在全国省域体系中居于前列,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信息、金融、教育等外延服务能力较强;多年来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旅游经营管理的经验、知识和人力资本,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关联产业优势。江苏省产业部门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为旅游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在旅游经济活动的带动下也能为其自身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江苏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部门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可从资本运作、技术引进、社会化专业服务、后台保障等方面实现旅游开发的“高级化”。战略性政策优势。江苏省地处全国战略性旅游空间格局四个核心之一的江浙沪旅游区,将得到发展政策上的适度倾斜。江苏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促进苏南、苏中、苏北整体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区域内部相对地位的提升无疑是大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十八条发展劣势市场占有规模不足。江苏省旅游发展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份额较低,与京粤沪仍有相当距离、与浙闽鲁没有拉开距离。观念与机制比较落后。旅游区(点)企业化经营观念和市场运作机制滞后,缺乏应变能力和开拓精神。新的投融资观念与管理机制薄弱,忽视品牌特别是联合品牌的打造。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开发尚没有形成优势;苏南、苏中、苏北旅游发展不均衡,大量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产品创新不足,旅游发展主要局限于以传统产品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系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旅游区(点)周边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农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污染了一些景区周围比较脆弱的环境,影响了高质量旅游产品的开发,制约了旅游发展。旅游投入不足。有效资金投入数量、渠道与旅游大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旅游基础设施、新产品开发、原有产品升级换代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整体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资本运作,政府引导性投资、民间资本跟进等尚未形成态势。第二十九条发展机遇旅游需求进一步扩张。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旅游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扩张、提升。中国加入wto、成功申奥等重大事件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居民旅游需求增长的空间。江浙沪旅游区作为中国旅游发展的龙头之一,其区域内部旅游需求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综合发展的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旅游需求增加的重要中心之一。可利用的资源供给渠道和供给能力提高。文化、信息、房地产、建筑、制造等重点产业同旅游产业的交叉和互补能够创造新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供给;旅游资源的供给将呈现全民化、社会化和多层次化特征,“天地生处处是旅游产品、老中青人人是旅游主体”的发展理念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吸引物的营造将产生新的突破,政府支持与民间介入将改变旅游投入不足的局面。旅游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增强。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旅游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全球化、网络化的旅游经济,拓展旅游市场;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则适合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江苏省再现昔日景观,建设精品,如再现乾隆下江南的空前盛况、“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历史场面的恢弘气势;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游客了解和实施旅游的途径和方法更为多样、直接和迅速,便于实施实时营销,提高游客的进入意愿;环保技术进步将改善江苏省旅游整体环境,提高产品承载力和诸多水缘、水上旅游产品的利用效率;文保技术进步能够延长传统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扩展原有旅游区(点)的游览空间,增强直面游客的亲和力。此外,建筑、交通等技术的发展都将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激发专项市场,促进旅游供给增加。对内对外通达性全方位提高。一方面,在规划期内,伴随国家交通体系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外埠游客到江苏旅游的“道路”更为通畅;另一方面,在国家基本建设领域以外,江苏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和旅游交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在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对内、对外通达性的同时,随着江苏旅游体制改革和旅游与交通、环保、土地、海关等部门合作力度加强,旅游体系软环境的改善也将提高对内、对外通达性,满足游客需求。第三十条发展面临的挑战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加入wto,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使江苏省直面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江苏旅游在服务和产品上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与其他产业相比竞争优势不明
本文标题:江苏旅游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8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