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全文下载-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影响及其对策
1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影响及其对策11本文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村庄调研课题的资助,特此致谢!王德文张展新程杰侯慧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带来了明显影响。调研表明,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基本都已外出,但他们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等问题。由于务工收入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将增加返贫风险和脱贫难度。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这迫切要求在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完善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顺利转移。【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地区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就业形势由过去宽松状态转为紧张状态。金融危机造成了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机会。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向更大范围蔓延,更多行业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受到挤压。在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就业冲击下,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沿海地区就业需求较为疲软的情况下,做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摆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前的一项重任。本文着重考察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带来的影响及其差异,针对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就业冲击的总体状况,以及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对比;第二部分利用调研资料,分析了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就业和收入的影响;第三部分讨论了贫困地区培训转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四部分归纳了贫困地区应对政策措施;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一、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一)全国总体状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0月份统计,返乡农民工数量约为485万,占这些省份外出务工人员的5.4%。随着时间推移,农民工返乡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1月的农业部调查表明,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比人们预想的更多。15个省、150个村抽样调查结显示,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比例为38.5%,其中有39.6%属于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的返乡劳动力。也就是讲,相当于外出总量15.3%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2000多万人因经济危机冲击或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岗位。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就业数量为14041万人,占62.3%;本地就业数量为8501万人,占37.7%。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的50%。在返乡的7000万农民工中,大约80%以上选择进城务工,近20%就地就业或创业或寻找工作。在进城务工农民工中,有4500万已找到工作,1100万人处于寻找工作状态。2全球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就业冲击有四个特点:(1)农民工提前返乡,时间主要集中在2008年第四季度,约占全年返乡人数的70.7%。(2)提前返乡农民工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占62.4%,其中来自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的返乡农民工比例分别为24.6%和17.2%,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比例只有16.1%和21.3%。(3)制造业和建筑业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来自两个行业的农民工返乡人数占返乡总人数比例分别为36.1%、28.2%,占两个行业农民工就业比例为46.2%和73.3%。(4)返乡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为主,约占返乡农民工数量的82.9%。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农民工是受冲击对象的主体,他们的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属于新一代移民,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城市生活。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和稳定就业,是解决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和缓解贫困的唯一途径。其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非常关键。(二)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对比2009年上半年,农业部对31个省近2万个农村固定点农户进行了专题调查。其中,58个县属于全国的扶贫重点县,占全国扶贫重点县的9.8%。利用这套资料,我们比较了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农户就业、收入等方面影响。从总量上看,2009年1-5月份,全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38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13万人,增长1.6%,但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总量保持增长,一方面是在国家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稳并有所恢复,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农民工以青年为主,属于新一代群体,他们不熟悉农业生产,向往城市生活,并期望今后在城市扎根,继续外出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表1:2009年1-5月农村劳动力外出累积就业天数2008年2009年非贫困县贫困县合计非贫困县贫困县合计所有劳动力133.2130.6132.6126.9122.6126.1男性132.5129.3131.8126.7121.9125.7女性134.4133.2134.2127.2123.8126.6按年龄分16-24133.1131.0132.6125.6122.2124.825-34134.7131.0134.0128.3123.4127.435-44132.0131.7131.9126.6122.9125.845+130.8126.1130.1125.9120.8125.0按教育分小学及以下131.2128.6130.4125.8120.9124.5初中132.9130.7132.5126.1123.0125.5高中中专135.4133.7135.1128.7122.9127.9大专及以上137.7138.9137.8132.8123.9131.5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如表1所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累积天数有所减少。2009年1-5月份就业累积为126.1天,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5天。其中,女性比男性多减少1.5天,低年龄组的减少天数多于高年龄组,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减少天数较多。分地区看,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3累积天数在两年中都少于非贫困地区,这也意味着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挣得的收入相对较低。从累积就业天数的减少情况看,贫困县减少天数大于非贫困县,而且分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比较结果也是如此。伴随着累积就业天数减少,如果工资收入也出现下降,那么,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增长带来更大程度的冲击。表2:2009年1-5月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均现金收入20082009非贫困县贫困县合计非贫困县贫困县合计所有劳动力608746875795582648365632男性669851076358637251546126女性499138484764492742554802按年龄分16-2450744196488248784102469925-3464064718605860294877583235-4466665185632265935571637445+644949156206589752755791按教育分小学及以下567543255287513541164867初中589646855655565848005490高中中专676450596462623055806133大专及以上826176438203806968287894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从表2来看,与2008同期相比,2009年农村劳动力外出现金收入下降了2.8%。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企业在订单减少或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停产或减产等方式加以应对,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相应调整,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渡过困难时期。这是企业对外部冲击的正常反映,也是劳动力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表现,但问题是如果贫困地区外出劳动力工资收入下降,那么,极有可能加大返贫风险。不过,如表2所示,贫困地区外出劳动力的现金收入并未出现下降,而外出劳动力总体的现金收入下降主要来自非贫困地区。二、贫困地区的就业和收入:两个案例分析为了做深入细致地分析,我们选择了两个劳务输出大省,即安徽省和重庆市,在两个省(市)中分别选取了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调研。其中,安徽省选择了枞阳县,重庆市选择了开县。两个贫困县都属于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其中,枞阳县人口97万,农业人口比例占89.3%,农村劳动力资源为44万人。开县人口158万,农业人口比例为87.4%,农村劳动力资源为79万人。两县均呈现人多地少的特征;其中,开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76亩,枞阳县人均耕地面积0.99亩。两县的农业比重高,高于两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扶贫重点县的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具有相似性。如表3所示,枞阳县和开县的人均GDP分别为7127元和7923元,低于对应的省(市)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但略高于全国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两县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26.5%和25.1%,高于全国总体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第三产业相对于全国的差距较大。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的大量劳动力需4要通过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和摆脱贫困。表3:两个贫困县的社会经济状况(2007年)安徽省重庆市全国全国扶贫重点县枞阳县全省开县全市人口数量(万人)96.56675.7158.53235.313212923548农业人口比例(%)89.378.087.472.971.886.3就业结构(%)第一产业48.743.058.345.440.8—第二产业22.923.718.220.626.8—第三产业28.433.423.434.032.4—经济结构(%)第一产业26.516.325.111.711.326.1第二产业43.444.742.045.948.642.2第三产业30.237.433.042.440.131.7人均GDP(元/人)712712045792314660188856850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年》、《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相比而言,开县贫困程度高于枞阳县。2006年,枞阳县贫困发生率为3.3%,低于当年全国扶贫重点县贫困发生率3个百分点。2007年,开县贫困发生率为8.2%,高于当年全国扶贫重点县贫困发生率3.2个百分点。2007年,枞阳县和开县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48元和3210元,高出全国扶贫重点县平均水平30-40%。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工资性收入,枞阳县和开县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分别高达42.1%和49.7%,均高于全国扶贫重点县平均水平(34.4%),同时也高于全国总体水平(38.6%),劳动力转移对这两个贫困县的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见表4)。表4:两个贫困县的农民收入和贫困状况(2007年)安徽省重庆市全国全国扶贫重点县枞阳县全省开县全市贫困人口(万人)2.9*8911.416114791051贫困发生率(%)3.3*1.78.26.71.65.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94835563210350941402278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42.141.349.734.438.634.4家庭经营收入52.751.243.556.653.057.3转移性收入和财政性收入4.97.56.89.08.58.3备注:枞阳县贫困人口的数据时期为2006年;2006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为2.3%,全国扶贫重点县的贫困发生率为6.3%。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年》、《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一)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枞阳县和开县都是劳务输出大县。其中,枞阳县的转移劳动力数量达到2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量的54.8%;被称为“打工第一县”的开县,转移劳动力数量高达47万人,占5全县劳动力总量达到59.4%。两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据当地反映,目前两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数量为数不多。2006年,开县已经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2%,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有3万人。2008年,枞阳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有0.
本文标题:全文下载-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影响及其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