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激励机制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激励机制研究姓名:梁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贾志永20070501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激励机制研究作者:梁俊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何双喜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基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2008货币政策是以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的目标,而商业银行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两者在目标上的差异性,导致了两者行为的性质不同。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经济周期的行为反应看,货币政策经常性的表现为逆经济风向操作,即逆经济周期调节。而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却具有顺经济周期的偏好,即在经济景气阶段扩张信贷规模,不景气阶段收缩信贷规模。两者行为的矛盾性,说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具有顺经济周期的偏好和逆货币政策的倾向。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与货币政策的取向经常的不一致。当商业银行采取逆货币政策的行为时,央行与商业银行就共处于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冲突”的博弈域中。在这一博弈中,央行关心的是“博弈”是否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而商业银行谋划的是如何在央行容许的博弈边界内与其“博弈”,以及如何扩展这一边界。如何从货币政策传导角度来解释商业银行各种“典型性信贷行为”。本文即从我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制度建立以来到我国商业银行集体上市的过程之前,剖析了货币政策调控下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出现“失调”的原因。要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理解商业银行行为,必须深刻理解以下几个问题: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究竟是什么?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及结构的整体框架构成是什么?它们会对商业银行构成如何的影响?②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③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什么作用?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看,商业银行会有哪些典型性信贷行为?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根据以上的主要问题,全文的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文章从理论上和宏观调控实践中提出研究中央银行调控预期和商业银行行为不一致的意义,接着图示了整体研究的框架结构,提出了研究方法,并指出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进行了关于货币政策传导下的商业银行行为分析的文献综述,阐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包括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和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并且对各渠道进行了简要述评。接着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了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和在货币政策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反应行为。第三章是关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行为的一个一般分析框架。文中主要借助于政策调整行为的一般分析框架,首先分析了行为分析的假设条件、分析方法、行为的影响因素、政策的有效性,将之分析模式运用在货币政策调控商业银行行为上,指出基于理性预期货币政策调控无效。同时分析了在货币政策传导下商业银行有哪些行为选择,货币政策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调控。第四章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下的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指出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性和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的特点,归纳出了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周期、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法律环境)、微观主体(地方政府、企业、家庭、银行管理者)行为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商业银行行为表现出由“制度适应”到“市场博弈”演进。第五章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贷款供给行为。文中首先提出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取决于两个因素: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以及商业银行贷款供给的意愿和能力,接着分析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并且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和制度变迁、中央银行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分析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供给能力的影响,文中重点分析了利率政策对商业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指出利率结构扭曲是信贷供给失衡的重要原因。第六章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下的商业银行“超贷”行为和“惜贷”行为。在1994年以前,商业银行总体上存在“超贷”行为,指出“超贷”行为缘于软预算约束和倒逼机制;而始于1996年终于2002年的8次降息却未能让商业银行快速扩大贷款,反而产生了“惜贷”行为,指出“惜贷”缘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和信贷需求下降的综合结果。文章通过产权理论和外在约束、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产生上述两种行为的原因。第七章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本章首先陈述了信贷配给理论发展的历史,接着分析了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传导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我国的信贷配给具有从不均衡向均衡方向发生转变的趋势,指出了我国信贷配给的特殊性,阐述了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并对两种不同的信贷配给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区分了“惜贷”、“信贷配给”、“信用紧缩”之间的关系。第八章分析了在信贷政策调控下的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问题,并且专注于房地产贷款集中行为。本章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集中行为,指出信贷集中造成银行风险集中,阻滞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文章借此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引入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方面贷款集中的事实。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勉强和贷款需求无弹性为特征的需求陷阱两个分割的市场共存的典型情况,文章运用Herding和WATCHER(1999)模型解释了信贷资产向房地产集中的现象。文章使用逻辑分析、行为金融学、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贷款集中行为,指出在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资金高度依赖于银行,房地产信贷和房地产泡沫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结合亚洲金融危机背后的房地产贷款集中情况,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问题中“越调越高”的逻辑悖论。第九章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下的商业银行的分布性效应,即因为商业银行规模差别、产权差别、流动性差别、自有资本差别等差异性,导致他们对同一货币政策反应有所差别。本章比较了美国、法国、意大利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的分布性,研究发现,由于各国金融结构不同,同样经济指标分类下的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并不表现出一致性,分布效应具有重要的国别特点。文中分析了由于产权差别导致的商业银行行为的分布性,指出了外资银行由于可以轻易的从国际金融市场或者母公司融资而对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敏感,同时外资银行使部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力减弱、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下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复杂性和波动性增强。全文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在转型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执行货币政策和完全商业化的双重约束,因此,其行为表现出既有市场的一面,也有非市场的一面,其贷款增量因此可能一方面要体现货币政策调控的意图,同时也要满足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因此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的同时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其行为往往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一致:(2)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看,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有效调控一方面受到宏观经济金融结构和货币政策等政策变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四大微观主体(企业,家庭,政府,银行本身)的影响;(3)商业银行行为是以“制度适应”为主导机制、以“市场博弈”为非主导机制,并随着政策制度的变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制度适应”向“市场博弈”演进.(4)在我国,存在利率管制和利率结构扭曲导致利率政策传导低效;(5)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从超贷向惜贷转变,而信贷配给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表现出由非均衡的信贷配给向均衡的信贷配给转变的趋势,信贷集中表现出由非逐利性(仅仅偏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到逐利性(偏好优质企业和价格上升的资产),这样的转变表现出政府干预主义和金融控制以及商业银行市场化激励之间的博弈。(6)在同样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特征(如规模、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所有权等指标)差异而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下商业银行行为的分布性效应。货币政策传导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行为差异具有明显的国别特征,即由于各国经济金融结构差异导致特征变量的影响力不同。论文的创新表现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研究商业银行的行为单纯就行为而论行为,分析的行为比较宽泛。而本文研究的商业银行行为是基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分析商业银行行为和货币政策预期不一致的深层次原因,突破了以往商业银行行为比较宽泛的研究模式。(2)针对转轨期多变的体制因素,通过分析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革和商业银行约束条件的变化,系统地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下的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探讨了转轨期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变化原因、演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货币政策不能有效调节商业银行行为的根本原因;(3)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下商业银行行为的分布性效应。即在同样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水平、产权等差异性特征导致在同样货币政策下其行为调整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具有完全一致性,即在不同金融结构的国家,分布性效应有所差别。2.期刊论文朱庆信贷配给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江苏科技信息2007,(3)信贷配给理论产生于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现实经济生活.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信贷配给行为--关系型信贷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提出了一些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关系型信贷行为的对策性建议.3.学位论文贺向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2007本文将基于西方学者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信贷市场和商业银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视角和商业银行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和银行改革的现状,剖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研究思路:理论铺垫——研究框架——现实行为表现——理论解释——总结与建议。通过梳理相关的理论来引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的诸多关键要素。信贷交易与瞬时内完成的一般市场交易不同,它是交易双方的跨时交易活动,它既涉及到时间因素,又涉及到不确定的将来,因此,信贷交易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影响者信贷交易双方的行为选择,但是信贷交易主体——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些,因为信贷交易的基础是信贷主体预期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偿还银行贷款,企业的行为选择直接关系到银行的交易结果——利润。因此,为了防范信贷交易风险,银行要搜集信息,耗费一系列的成本。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都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得以体现,信贷交易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交易。不确定性与信息具有紧密关系,正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性才给信贷交易主体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与信息又因不同制度环境与经济环境而存在差异,在不确定较高的环境中,信贷主体搜集、处理信息成本较高。第三章建立商业银行信贷研究的基本框架,以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为起点,以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贷交易过程为主线,集中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要解释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有限理性和行为目标;二是商业银行的约束条件——不确定性和信息。商业银行的有限理性使得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商业银行行为目标是降低信贷交易的成本下的经济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的约束条件就是商业银行的行为受到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信贷交易的整个过程是不确定的。商业银行通过一系列合约以及一系列行为获取信息,降低信贷交易的不确定性。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数据来揭示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表现。商业银行具有担保偏好行为,即偏好发放担保贷款。商业银行具有信贷歧视行为,即经济性质歧视和期限歧视。商业银行具有信贷集中行为,即规模集中和行业集中。解释了担保偏好行为。认为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交易中,信贷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加上金融产权和企业产权的不明晰,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演变为严重的信用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经济转轨过程中,信息不完全使信贷交易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银行为了降低不确定性,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商业银行进行较强的筛选、监督和审查活动,获取企业的信息;二是,商业银行依靠担保,节约筛选成本、监督成本和审查成本。有限理性的商业银行当然会选择后者。但是,担保行为不能完全替代银行的筛选、监督和审查活动,因为担保品本身也存在诸如价值波动等不确定性。解释了信贷歧视行为。银行偏好对国有性质的客户发放贷
本文标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激励机制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