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今年的全国一卷,比较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整体来说难度不大(虽然学生得分仍然不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应用,重视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起全国2卷把地理考成了“玄学”,全国1卷就要好的多。质疑较多的是选择题第9小题,感觉命题不太严密,但不影响学生选择作答;其次是36题,试题较好,但所给参考答案不太好(教师的感觉)。36题,考查的是尼罗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围绕此展开分析:涉及到季节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枯水期的水量构成、季节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三个方面。可谓是“小切口深层分析”类试题。其应处在知识体系的这个位置:河流——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的变化——流量的季节变化——季节变化的特点、成因、对农业影响、枯水期的流量构成。本题乍一看,没有什么新意。至少10年前的试题就涉及到,中学教师或多或少也都讲到提到。学生得分仍然不高,我省考生本题得分平均分才9.1447分。这就值得我们认真分析试题,反思教学的问题。本题材料有:1小段文字、1图、1表。文图表三类材料齐全。对于材料。应这样“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对于文字材料“图5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应分3层理解:首先的弄清文字中提出的新概念“源流”的含义,其意指河流源头处的支流。第二,明确组合概念“三个源流”的含义。结合图、表,能清楚地知晓尼罗河是由哪三个源流构成。第三,理解“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的含义。结合下图可清楚看出其分布、变化情况。可惜此信息没有用处或仅仅起到干扰思维的作用。对于地图,应做这样的分析:第一,地图显示的区域是哪里——尼罗河上游与东非高原,大部分在北半球,小部分到了南半球。第二,结合经纬网,进一步明确范围的大小——2条经线或2条纬线告诉了我们比例尺的大小,以及该区域的大小。第三,看图例。5个图例告诉我们事物的类型有:山峰——地形;等降水量线——等值线;河流;湖泊。去年全国1卷考查的刚果河题,图例显示的各类事物互相影响,内涵丰富。今年图例显示的事物多属于多余——无用信息。对答题没有多大价值。如,等降水量线、湖泊、山峰。从图中去处这三类信息,一点也不影响解题。对于表格材料“表3尼罗河径流量构成”,亦应结合试题做具体分析。有2点要注意,一、是三条支流的流量构成尼罗河的径流量,不要忽视了阿特巴拉河。二要清楚,枯水期、丰水期是针对尼罗河而言的,不要混淆让人误解成其他支流的枯水期丰水期。接下来再分析三个小问题:36.(36分)(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16分)答案:(1)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原因:尼罗河三个源流的流域大部分,以及流域降水量最丰富、产流量醉倒的地区,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产生径流多;干季出现在冬半年,产生径流少。【解析】第一小题16分,分值较大,显然要写出的内容就比较多。这是许多学生最害怕的地方。在平时教学中应多做这方面的训练。看题目知晓要回答2个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分开2段来书写。第一段明确写出:“特点:”然后在后面具体回答。一般不要把原因和结论放在同一段中表达,这样不方便阅卷老师寻找要点而有可能漏给分。此题明确要求答出的是河流径流量季节方面变化的特点,因此答案中应显示出表示季节的词汇。同时要求季节和流量的变化特点(枯水期丰水期丰水枯水大小)相搭配表示。第2个问题是要求回答出特点形成的原因,占了12分。命令动词是“分析”,要求展开讨论。有不少同学分开回答夏季特点的成因和冬季特点的成因,与参考答案的思路明显不同,而影响得分。运用所学(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河流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流域范围内的降水变化特点)可知,本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从而影响到河流在雨季或夏季时候为丰水期(洪水期,汛期),水量大;在干季或冬季时候为枯水期,流量小。这样回答,想着应该是足够了。但对照参考答案,才发现,至少要丢掉4分,原因是表述不完整,逻辑不严密。没有像命题人那样的思维:尼罗河三个源流的流域大部分,以及流域降水量最丰富、产流量最多的地区,,亦即尼罗河水量来自上游的三条支流的水量。然后再回答上游那里是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怎么样。这4分,90%以上的考生丢了,相信就是中学教师,也会丢了的。用阅卷组长的话说“就是要你丢的分,你必须丢的”。确实如此。现在我们来理顺关系,马后炮放一放,全当亡羊补牢罢了。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地区,少段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其大气降水补给是很少的。而其流量主要来自上游支流的流量。尼罗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取决于上游支流的径流的季节变化。因此答出尼罗河水量由3条支流水量构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尽管答案很绕口。(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答案:(2)(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源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为雨季,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最多。【解析】对于所提问题,看一下表格中的资料:枯水期尼罗河径流量的构成,就可得到证实。资料用数字说话,分析资料而得出如题那样的问题。不少考生颠不过这个窍,直接用表格中的数据来说明问题,那就相当于重复了一遍问题,等于没有回答。回答的最佳答案是从2方面组织作答,一是从反面作答,分析青、阿两河水少的原因,二是正面回答白尼罗河水量大的原因。这3条河流都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而不是地图中的湖泊、山地的积雪或冰川补给,是以都要从各自气候角度作答。在回答中要注意的是尼罗河的枯水期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或北半球的冬季。其他2河好分析,其原因在学习时候就已经知道。白尼罗河水量大的原因也知晓,但就是和命题人的想法不一样。这原因可能在于中学教师学艺不精,探究问题不深,而教给了学生不太科学或者是不太完整的知识造成。受过去教材的影响,中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地区,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多雨,降水四季均匀,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而白尼罗河流量较大且稳定,在尼罗河枯水期时候就成了其最重要的补给来源。这与参考答案显然有一定差距。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白尼罗河从源头起,可分做4段——最上游是卡盖拉河(3°S——0°),它源于东非高原布隆迪境内,下游注入维多利亚湖。湖水经欧文瀑布流入基奥加湖,出湖后名维多利亚尼罗河(0°——2°N),又经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罗河(2°N——4°N)。自尼木累以下直到喀土穆名白尼罗河(4°N——16°N)。从源头到喀土穆,长达近20个纬度,各地都会受到赤道低压带的影响,至于是何时,那得看何时低压来到,且一年内来几次。如果低压是逐渐移动的,那么,白尼罗河的几个河段,就先后受低压控制而多雨,先后进入雨季。东方不亮西方亮,此段少了彼段多。不管上游哪段多雨哪段少雨,处于偏下游的白尼罗河始终是赢家,落得个终年流量稳定,如婉约派版的姑娘,温柔动人。今年高考题的答案,我觉得就是在分段认识白尼罗河流域的降水的基础之上而得到的。与对于我们常理解的“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富且流量稳定”的差别在于,一是整体笼统的认识长达数千公里河段的补给情况,一是细致深入分段认识白尼罗河各段的补给。显然,后者更深入,对知识的处理更到位。这点,值得我们中学教师应该反思和学习的。(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答案(3)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显著,导致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作物生长及收获季节。洪水泛滥时在被淹农田表面沉积一层肥沃的淤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解析】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那是因为动植物的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和气候随季节而变化,但在尼罗河流域,农业生产也出现季节性,并不是这2个原因造成的,而是河流的定期泛滥造成的,农业生产与河流泛滥密切相关。汛期时候人员撤离,农业生产在此时此处停滞,洪水退后,抓紧播种,之后生长、收获,直到lai年洪水来临。这是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的一个方面的影响。第2个有利影响是洪水泛滥,给河谷、三角洲带来肥沃淤泥,补充了土壤肥力;泛滥时候的大水还充当了灌溉用水,使得播种时候的土壤墒情良好。当然,尼罗河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给沿岸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雨季来的或早或迟,影响到洪水来的迟早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获、播种等。能分析到此,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考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概括地说出农业生产出现了季节性,不能很好地划分农业生产的阶段:洪水期干什么、水退后干什么、枯水期干什么,不能准确表达出枯水季节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季节。概括起来,全国1卷的尼罗河题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小题在分析尼罗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的成因方面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第2小题引发大家对赤道南北两侧地区降水的季节性的关注,纠正教学中的误区,和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的具体应用(给中学教师以狠狠打击);第三小题揭示的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的又一成因。或许,这几个亮点就是众多考生得分不高的原因吧。而这三个方面,也应该是我们中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述地完整性;不要对知识一知半解误人子弟,应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唯有不断学习,自我提高,方能育人子弟。
本文标题:有关尼罗河的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4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