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有关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研究
有关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研究1.张宝英/滕松梅/张宝玉《关于“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考》,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2.于光远《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时代》,开放时代2001年第6期3.胡仪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机制看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4.王孝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5.刘明合、祁刚利《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9期6.吴涌汶《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探索2003年第4期7.齐希让《怎样把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8.段忠桥《对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再考察》,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3期9.高连克《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10.巨乃岐、刘冠军《生产力新论》,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11.秦裕华《生产力概念新内涵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第5期12.蔡捷、王银清《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的体会》,财金贸易1998年第4期13.姜正冬《生产力概念新解》,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14.林娅《关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问题的几点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5期15.黄楠森《哲学三题》,江海学2006年第1期16.徐怀东\刘世文《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历史化展开》,文史哲1999年第5期17.周宝玺《生产力标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文史哲2000年第2期18.谭培文《人类的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北京社会科学院1999年第3期19.宋养琰《生产关系面面观》,河池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20.苏亮乾《论江泽民社会发展的动力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21.张澎军、郭凤志《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历史逻辑基础》,求是2001年14期22.吴云《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学术交流2004年第4期23.杨小群《生产力及其发展的决定作用探析》,求索1999年第2期24.胡义成《“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经济哲学的逻辑起点》,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25.郭建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26.曹招根《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合理理解》,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27.王晓林《生产力观点的主体性诠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人本”底蕴探析》,《现代财经》2004年第1期28.王玲《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29.陈炳辉《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30.姚挺《应从资本论范畴的逻辑体系理解生产方式》,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31.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32.项盛发《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论与毛泽东的实践标准论》,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33.侯少文《解读先进生产力》,理论前沿,2001年第9期有关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研究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一)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工具)两个因素构成的。人和物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就构成了生产力,它表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齐希让怎样把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所谓生产无非是按照人的意志和目的,改变一种物质的状态,物质状态的改变需要与能量转化同步,而能量转化过程中可能做有用功,也可能做无用功,有用功与总功即总的能量耗费之比,就是能量转换的效率;这也就是说,能量耗费与效率的乘积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人的目的实现物质状态变化所做的有用功。由此,我们可以给生产力下一个简短的然而包含了决定其水平的各种因素的定义:生产力是输入生产系统的能量发生转化而做的有用功。……吴涌汶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探索2003年第4期生产力作为人按实践方式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能力,本身就是一个范畴的系列。首先是个人的劳动力,即所谓“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③其次是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它是生产力中最具客观象征意义的要素,但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本质上是人的劳动物化形态,它要成为生产力的现实要素,须经过现实的个人的劳动去唤醒和运用。这种唤醒和运用意味着对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的主导和支配。第三,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即个人进行劳动所必须采取的劳动方式。……张远超论生产力与所有制形式,学术月刊1999年第5期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和力量。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性的要素,另外还包括渗透于实体性要素之中的科学技术、管理艺术等智力性要素。……王孝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二)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乃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具体关系。……王孝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天府新论2003年第2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生产关系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受苏联的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大多采取类似的定义。这是与马克思的思想相悖,而且在逻辑上不严密的。马克思在1846年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分工和蒲鲁东先生的所有其他范畴是总合起来构成现在称之为所有制的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之外,资产阶级所有制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或法学的幻想。”[15]在1847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又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16]……吴涌汶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探索2003年第4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著作中,用较大篇幅阐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导言》中明确地指出,所谓生产关系,就是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所结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分别地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自的内容,从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上,分别作了详尽地分析,并进而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因素。”[1](P102)于是,马克思最后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1](P102)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上述原理,一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都被作为唯一正确的观点进行宣传。到了50年代,斯大林在他晚年所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这个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完全一样。在斯大林看来,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其中包括:(甲)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乙)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说的,互相交换其劳动;(丙)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如果把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论述叫“四分法”的话,那么,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论述则可叫“三分法”。……宋养琰生产关系面面观,河池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三)生产方式的定义在宋涛主编的《资本论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中,把生产方式的含义归纳为四类:(1)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3)直接作为生产关系;(4)作为劳动方式[10]。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种解释实际上是来源于苏联,其不正确留待下文分析。第三种解释,即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辞典》的依据是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这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显然《辞典》作者是把这段话中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看作同位语关系了,实际上,与“生产方式”形成同位语关系的是“商品生产”,而不是“生产关系”,这是因为马克思经常在相同的含义上使用“生产方式”和“生产”。于是,该段文字也可以写为“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来说,⋯⋯”;这样,就不会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相混淆了。第四种解释,即认为生产方式是指劳动的方式,这也是不恰当的。劳动方式指劳动者的具体操作方式,仅表征劳动的技能等主观特征;而生产方式则是指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方式。因此,独立手工业、行会手工业、初期工场手工业可以有相同的劳动方式,但却是不同的生产方式。所以,马克思在分析协作生产方式时说:“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11]马克思讲的生产方式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方式,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别以何种社会形式相结合,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形式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其二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方式,即具有何种技能的劳动者以何种技术组织方式与何种技术类型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如独立手工业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等。这两种含义的生产方式是技术基础与社会形式的关系。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方式也是生产力的结构和组织即形式,在内容与形式的循环等级中处于与归属意义上的所有制相同的地位。……吴涌汶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探索2003年第4期目前,经济理论界对生产方式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应理解为生产过程的工艺方法和劳动的社会结合,即理解为“生产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也就是从生产力意义上理解的生产方式”。(注:奚兆永:《对有关〈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其他几种观点的评论》,《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理论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如我国一位著名学者指出的那样,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者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链条,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注:于金富:《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生产方式的涵义主要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所谓生产的技术条件,就是指生产过程的技术水平”,“从生产的社会条件来说,它既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包括生产者之间经济联系的实现形式与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注:于金富:《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理论》,《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姚挺应从《资本论》范畴的逻辑体系理解生产方式,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四)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意思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形成了一个内容与形式逐级上升的循环: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归属意义上的所有制(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的内容,而后者是前者的结构即形式;后者又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形式;生产方式又是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即形成了一个生产力-归属意义上的所有制—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依次决定的关系。由此可以明白,把生产方式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不正确的;这如同把分子看作核子与细胞的统一,认为分子包括核子和细胞两部分一样荒谬。……吴涌汶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探索2003年第4期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在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首先是生产力对
本文标题:有关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4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