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朝阳区十二五规划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朝阳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前言“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医疗资源总量较大增长,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标准,三项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十二五”期间,国家社会经济水平将不断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区委、区政府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新四区”的战略,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加快朝阳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区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卫生和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社会、经济、人口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朝阳区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1.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状况人均拥有卫生资源情况。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数0.40个,卫生床位4.70张,卫生技术人员9.52人,执业(助理)医生3.79人,注册护士3.80人。人均拥有卫生资源存量比2005年有一定幅度增长。健康指标情况。人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达到80.01岁,比“十五”末期提高2.0岁,其中男性78.14岁、女性81.99岁。孕产妇死亡率9.34/10万;婴儿死亡率3.3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6‰。传染病发病情况。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59/10万,病毒性肝炎发病率43.66/10万;痢疾发病率164.58/10万;麻疹发病率9.16/10万;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0.11/10万,比“十五”末期均有显著下降。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受益程度稳步提高。年人均筹资标准从2006年310元逐步提高到720元,居北京市首位。农业人口参合率从93%提高到99.2%。共筹集资金3.13亿,基金使用率超过100%,412万人次得到补偿。五年间,全区卫生总支出49.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5倍;财政用于卫生事业投入22.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1倍。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单位增编1487名,区卫生监督所220名执法人员转为公务员管理。2.卫生服务状况传染病常态防控能力不断加强。我区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09年较2006年下降了29.92%。免疫预防可控传染病在全市18个区县的发病顺位明显后移,麻疹和风疹两种疾病的发病顺位分别下降了3~5位。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具有朝阳特色的“朝阳区危重孕产妇及高危围产儿救治网络”,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构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全区户籍适龄妇女免费完成两癌筛查,保障了妇女生殖健康。精神卫生工作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一是创新开展重性精神病人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有效防范、减少了精神病人肇祸滋事。二是采取精神卫生特色服务项目带动基础工作,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高度赞赏。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不断健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救援职能不断强化,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断增强。院前急救呼叫服务量增长117%,占全市总工作量的17%;大型活动保障工作上升207%,保持全市先进行列。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加强医疗质量监管。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与二、三级医院相结合,非公医疗机构为补充,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了三级医院与区属医疗机构共谋发展、共促进步的支持平台;成立11个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心,全区医疗质量控制与改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轨道。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一是大力拓展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居民就医回归。2010年社区卫生门(急)诊量616.9万人次,与2009年同比增长了27%,高于全市12.8%增长幅度。二是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实现公共卫生公益性回归。公共卫生公益性服务总量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三是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医务室社区常用药品实施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工作,覆盖率100%。努力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一是确保政府惠民工程全面落实。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提供,各项惠民政策全部在社区落地。二是服务模式由单纯治病向维护健康转变。积极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建设,为居民提供主动地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创造条件方便居民就医。开展24小时应急服务,全区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一到周五延长门诊服务时间至晚20时。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社区健康通”手机24小时畅通。四是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服务量大幅提高,占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21.5%)。平战结合建机制,卫生应急经受考验。我区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圆满完成了各项大型活动保障。实现了公共卫生与社区防控的有效融合、行业司职与专业指导的有效融合、属地首控与专业处置的有效融合,实现了社会动员与全民参与的有效融合。紧促内涵建设,依法监督规范有效。通过“条抓块统、网格管理”建立了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实现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实行餐饮业及公共场所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依法规范医疗机构执业变更、校验等工作,提高审批效率,切实保证了医疗安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创造了许多“朝阳特色”: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控的“朝阳特色工作模式”,已在全国推广。朝阳区成为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研究”全国五个示范区之一。危重孕产妇及高危围产儿救治网络的工作模式全市首创。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工作模式获2010年度国家“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医疗紧急救援社区化工作模式全市首创。已获全国社区卫生和中医药特色服务2个示范区称号。3个国家级实验室、9所大学的教学科研基地先后落户朝阳;盖茨基金会等11个国内外科研机构与朝阳区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知名人士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朝阳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二)主要问题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一是医疗机构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级医院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边缘地带没有三级综合医院。二是局部地区缺乏综合医院,居民享受优势医疗资源不均衡。三是康复医疗机构、护理院等中间性医疗服务资源发展不足。结合朝阳区人口数量分布来看,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大致划分为四个区域。(见附件图1:朝阳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示意图)2.人均卫生资源相对缺少从人均卫生资源拥有量来看,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数、卫生床位在6个中心城区中分别排倒数第2和第3位,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每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士数在6个中心城区中排在中等偏下水平。3.卫生人才队伍相对薄弱随着城市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现有公共卫生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监测、检测服务的巨大需求,卫生监督执法人力资源不足,卫生监督服务质量、监督覆盖率以及日常监督工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不断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人才政策已成为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业务骨干等急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复合型管理人才等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严重制约了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建立“人才强卫”政策机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高更快发展的关键。(三)“十二五”时期卫生需求分析1.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对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2010年底朝阳区户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16.24%,已远远超过老年化社会人口比例的国际标准(10%)。伴随老年人口的大量增长,老年疾病医疗需求相应增加。人口增长和老年化趋势的加剧对朝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2.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对卫生发展提出新要求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更为关注,医疗保健意识增强,对卫生服务提出更高需求。另一方面,朝阳区功能定位于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同时要兼顾不同人群,逐步满足多层次卫生需求,这对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3.疾病谱的改变要求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生活工作节奏提高,环境、行为、精神等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疾病谱发生进一步变化。传染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急、慢性传染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老年病、慢性病、功能障碍性疾病日渐增多,其治疗、护理、康复等问题日渐突出。职业危害、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现有的医学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4.城市功能定位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我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担负着重要的医疗保障职能。朝阳区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朝阳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开拓创新,适度超前,这是在制定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二、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再创朝阳卫生新优势”的目标,坚持科教兴卫,实施人才战略,立足“保基本、强基层,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实现卫生服务均等化”与“重需求、分层次,引导现有资源、引进优势资源,实现医疗服务多元化、国际化”两个关键点,优化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设符合朝阳区未来发展和世界发达地区卫生标准的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卫生监督服务体系。以全模式社会事业管理体系为模板,建立网络健全、功能完善、责任落实、保障有力、资源共享的区域卫生协同管理体系,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卫生,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二)基本原则1.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2.坚持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出发,按照“优化存量,适度增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配置。3.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制定符合朝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世界城市功能定位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切实促进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4.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大力扶持和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产业发展,实现中西医协调发展。5.坚持多元化办医院原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建设“新四区”和落实医改各项举措为目标,结合我区卫生事业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实施公共卫生优先、医疗服务转型、卫生资源优化、卫生监督全覆盖四大战略,建立起人民健康需求与我区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让居民看病舒心、放心、安心,对健康充满信心。2.具体目标(1)探索和建立朝阳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一体化服务体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保基本,强基层,坚持完善网络和能力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以“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为导向,探索和构建符合世界城市标准的公共卫生安全城区管理体系。建立公共卫生安全城区指标体系、运行模式、评价机制,建设具有世界城市标准的公共卫生安全城区数字化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和完善具有朝阳特色的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4)坚持统筹调整和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以大民生为平台
本文标题:朝阳区十二五规划时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6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