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仁大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中期试题(卷)命题组:七年级审题组长:(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50分)(选择题每题3分,填空题每题2分)1、仔细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6分)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jí)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zàng)____。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ì)尽心血。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污秽崎岖迥乎不同五彩斑谰B、祈祷狂澜自为其名妇儒皆知C、哽住亘古鞠躬尽瘁人迹罕至D、骊歌宿儒锋芒必露锲而不舍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邀请了英雄王爷爷为我们讲述了马革裹尸....的战争年代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B、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于2011年1月11日出版发行,其中有一些很少有人知道的鲜为人知....的革命图片首次在书中公布C、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的开阔。D、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4、选出依次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2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A、撑洒拴看拽B、顶撒拉望C、架洒裹拉拽D、支撒系牵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他是法国著名作家。C、《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D、《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D、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7、诗文填空。(1)《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极其艰辛的诗句,(2)我们要表现“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之意的时候,可以用来源于《木兰诗》的一个成语来表达。(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笛声,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两句,(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诗句是:,(5)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人会怨天尤人。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诗人却以饱满的乐观情绪鼓舞我们:(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母亲河,她用丰足甘美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哺育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3有关黄河的诗词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两联:8、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5分)书名:作者:该作品中影响最深刻的人物:与该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名称:9、仿写句子。(4分)以“时间”开头,仿写两个句子(陈述对象不做要求)例句: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伤的血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10、综合性学习。(8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多少代表升降幅度):监测项目升降幅度监测项目升降幅度身高↑肺活量↓体重↑视力↓胸围↑男1000米,女子800米↓材料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材料三据《湖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4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将它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二、阅读理解(50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1——15题。(20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5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1、(1)选文【甲】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请写出“唐宋八大家”其余的七位:。(2)选文【乙】中,鲁肃的话里包含的一个成语是:。(6分)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但.当涉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并自为其.名;如此其.贤也C、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D、见.往事耳;于舅家见.之13、翻译下列句子。(4分)(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蒙辞以军中多务。14、说说选文【乙】中描写的三个人各自的性格特点。(3分)(1)孙权:(2)吕蒙:(3)鲁肃:15、试比较方仲永和吕蒙在学习方面的差别,并谈谈这两则故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⑴儿子比我高了。6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⑶“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⑼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7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⑾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⑿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⒀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⒁“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⒂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⒃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作者:毕淑敏选文有删改)16.联系语境,解释第⑽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按图索骥:17.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3分)818.揣摩第⑻段画线句中“咬着牙”这个短语,分析它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B.第⑹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⑻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C.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D.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20.(1)第⒂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3分)(2)你怎样理解第⒃段画线句?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曾从长辈口授的“路线图”中获得过什么益处?(4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窗前的母亲——肖复兴(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9(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
本文标题:期中试卷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6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