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习题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对第(3)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的知识分子,因不满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明主。B、后来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明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为,闻一多越讲越越兴奋,慷慨激昂,声调自然越来越高。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向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转变的过程。2、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A、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将个痛快!B、另函寄上油印物两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C、你们展出开!你们站出来!D、我们准备想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在跨进大门。3、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结全文B深化主题C、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4、下列事例不能充分证明“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言’与‘行’高度一致”一句的2是()A、起草政治传单B、群众大会演说C、参加游行示威D、研究古代典籍5、下列说法有误是一项是()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D、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诗一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力量。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1、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主要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以及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就做”的特点。B、“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的两个“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C、“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中的“说”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D、“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特点。2、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的研究状态。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略写了比较C、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D、“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去了第一步。3、下面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的说法。就是说写诗的兴趣更浓厚了。20年代,闻一多对我国古代典籍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20年代末起,转入写爱国诗篇。B、“文章最后两段,没有必要独立成段,完全可以合为一段,这样更简练。C、“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是一处肖像描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D“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了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的不易。4、从全文看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治学严谨、成绩卓越的学者。B、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C、做学问是埋头苦干、潜心研究;作为民主战士,不怕牺牲,大无畏。D、潜心钻研学问,不修边幅,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的人。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A、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B、“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C、“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是的说法,是指闻一多给我们生病的民族打针施药,尽显神奇疗效。。D、作者以议论来结构文章,夹叙夹议。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精选: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拗.过去(ào)和蔼.(ăi)渊.博(yuān)腊.梅(là)B.锡箔.(báo)后窍.(qiòo)缠络.(luò)覆.盆子(fù)C.绅.士(shēn)戒.尺(jiè)收敛.(liăn)鸣蝉.(chán)D.白颊.(xiá)蜈蚣.(gōng)闰.土(rùn)宿.儒(sù)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骨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B、徜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C、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5、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班蝥消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秕谷罕见C、书塾臃肿觅食恭敬D、质朴缠络绣象和蔼6、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确凿(záo)间壁(jiān)蝉蜕(tuì)攒电脑(cuán)B、白颊(jiá)啄食(zhuó)宿儒(sù)潜龙勿用(qián)C、脊梁(jí)倜傥(tǎng)锡箔(bó)荆川纸(jīng)D、菜畦(qí)缘由(yuán)脑髓(suí)金叵罗(pǒ)4语段阅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A.由园内到园外B.由整体到局部C.由分到总D.由略写到详写2、选出修辞手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C.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D.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3、.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4、选出默写正确的一项。()A.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股烟雾。B.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互相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样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C.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穷的趣味。D.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5、选出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充分体现了百草园之乐。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5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6、作者把百草园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A、园中悦耳的蜂鸣,美丽的桑葚引起儿童的好奇心理。B、这里的自然环境给人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可爱的形象,因而激起了“我”热爱自然的美感。C、因为小时候你坐着贪玩,这里的景物又那么有趣。D、百草园的确美丽。7、关于第一段中“确凿”与“似乎”这对词语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A矛盾,但当时说法不规范,可以原谅。B不矛盾,因为鲁迅小时候天天在那里玩,对那里印象深刻,所以用“确凿”。但后来鲁迅的那个房子卖掉四十年间再也没有去过那里,也不知道那里还有没有长着,所以用“似乎”。C矛盾,既然如此肯定,就不该有记忆中的模糊。D不矛盾,“似乎”是因为隔了七八年,因记不清而犹豫,“确凿”是因为儿童时的游戏彷佛历历在目而肯定。8、在众多的植物中,作者偏偏着重写何首乌,其原因是()A何首乌根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典型代表,它代表了作者年少时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心。B为了反衬封建教育体制对儿童兴趣的扼杀。C体现出他小时候那个年代的人还是迷信的,作者年少无知也做过许多傻事,充满童趣。D为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突出说明是我的乐园。9、在第二段的描写中,作者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了泥墙根一带的诸多事物,有动有静,有详有略,写得恰到好处。B本段描写是先详后略地进行的,也可以说是从具体到概括。C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非常新奇。D作者描写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10、作者如此有兴致地描写“乐园”,有什么用意()A表达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B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以及对封建教育进行批判。C和文章的结尾相照应。11、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搬全景到突出局部。B、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详写。C、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的。D、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二)“我不
本文标题:期中复习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7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