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本题有两种可供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方案1不用导线短接而直接测量
1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活学活用动手动脑南师大附属中学杨树崤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就应当了解高考的新变化。现在的高考除了题量减少、题型变化之之外,重要的就是注重能力的考查。什么是能力?站在考试学的角度看,能力是指学习者独立运用学过的知识,在解决其所遇到新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因素。因为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要强调夯实基础;又因为要去解决的问题是新问题,因此光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未必奏效,因此关键是在复习中培养起物理学科所必需的各方面的能力要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会理解理解能力:《考试说明》规定,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是否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是否能在简单情况下灵活地应用它们;能否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否鉴别关手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能否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好物理,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每年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着重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常用题型是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选择题。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学会理解,培养理解能力。(1)学会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很多同学片面理解概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而在解题时出现谬误。如能通过比较,对一些相似的概念同中求异,而对一些不同的概念异中求同,就会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假如一个人……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者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例1(200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下列是一些说法:①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②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③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正负号一定相反④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正负号也不一定相反以上说法正确的是(D)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本题考查对功概念的全面理解,考生最容易想到的是一对摩擦力所做的功正负号相反,于是选③而不选④,其实只要举个反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一对库仑力做功的正负号相同,问题就解决了。本题江苏省的答对率只有32%,握醒读者应当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例如应分析重力、弹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安培力以及洛仑兹力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样时间内所做功的情况,以完善对功的概念的理解。(2)学会在变化中理解概念许多人习惯于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喜欢把获得的结论背下来然后去生搬硬套。但是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在变化中比较概念,在变化中理解概念,发现变化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概念。2例2(2001年高考理综上海卷)法拉第首先提出用电场线形象生动地描绘电场,图1为点电荷a、b所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图,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B)A.a、b为异种电荷,a带电量大于b带电量B.a、b为异种电荷,a带电量小于b带电量C.a、b为同种电荷,a带电量大于b带电量D.a、b为同种电荷,a带电量小于b带电量教材只画出两个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它是以两电荷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的;考题给出的是两个不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它对于两电荷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不对称的,情境的变化考查了考生对电场线和场强叠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的程度,体现了考生解决新问题时的能力。(3)学会利用图像理解概念]理解概念是有法可循的,常用的就是借用形象的方法,譬如画出示意图、图像对概念和规律进行描述。(例略)综上所述,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不能仅仅记住定义、公式或者文字表述(图像表述),而应该把它们与实际的物理过程结合起来,在变化的情境中反复地思考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深化理解,也才能培养起理解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同学常常出现审题错误,并且用粗心来原谅自己,读者不妨想一想,有没有理解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快地理解题意的因素呢?2、学会推理推理能力:根据已知的规律或理论经过推导论证,作出判断或得到结论;或应用必要的数学知识,对具体问题经过一定的推导,得出新的结论或公式,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考试说明》规定要考查推理能力,即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和具体问题所给出的物理事实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每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的,而且考查往往渗透在各种不同的题型中。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同学缺乏推理意识,该推理时不知道要推理,甚至不会推理。实际上推理是有规律的,是可以学会的。(1)应用物理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常用来进行推理的物理思维方法有假设法、等效法、隔离法、对称法、替代法、叠加法和图像法等。例4(2002年高考广东卷)图2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答案]:A、D任何一根弹簧都可能处于三种状态:拉伸、压缩或不伸不缩,究竟是哪一种呢?例如我们假设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分别对a、b、c三个物块受力分析,就会发现这时物块a、c可能平衡而物块b不能平衡,所以假设不成立。依此类推可以得出答案A、D正确。必须注意当物理现象(状态、过程)同时存在几种可能性的时候,往往采用假设法。例如MNaRcb图2ab3被动力有与无、方向向左还是向右,电路故障出在哪个元件上,以及电容器中带电粒子是静止还是运动等情况。假设法的程式是:假设其中的一种状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原理推导出结论,再与题设条件相对照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如果假设不正确还要重新假设直到获得结果。各种物理思维方法一般都有适用的范围和进行推理的基本程式,平时注意搜集和总结,就会逐步形成推理意识,学会推理。(2)应用逻辑法进行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应紧扣逻辑顺序、因果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例5(2002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U。当R5的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D)A.I变大,U变小B.I变大,U变大C.I变小,U变大D.I变小,U变小正确的解法是:当R5的滑动触点向a端移动时,R5减小R5、.2、4减小(∵R5与R2、R4并联),R总减小(R总=R5、.2、4+R3+R1+r),I干变大(I干=E/R总),UV减小(UV=E-I干r)U5、.2、4减小[U5、.2、4=E-I干(R2+R4+r)],IA减小[IA=U5、.2、4/(R2+R4)]应选答案D。箭头推理,表达准确,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读者应当掌握。(3)应用数学思想进行推理当变量中有不定因素时,必须对变量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讨论,这是数学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许多考生缺乏这个煮识,没有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研究,就会造成错误小。例6(200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如图4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ABC,两者的AC面是平行放置的,在它们之间是均匀的未知透明介质。一单色细光束O垂直于AB面入射,在图示的出射光束中(B)A.1、2、3(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B.4、5、6(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C.7、8、9(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D.只能是4、6中的某一条实际上有许多数学思维方法在物理推理中有重要应用,例如化归、变化中求不变、微元、极值、极限等,问题在于要有用数学推理的意识,读者是否有所体会?(4)应用物理图景和模型进行推理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状态)的形象化描述,我们常见的图景有力学图景(如受力图景、运动图景、能量转化图景和空间几何图景)、电学图景(电荷的正负、电场线和磁感线的分布以及电路图)等,常见的物理模型有质点与刚体、弹簧振子与单摆等研究对象的理想模型,有以轻绳、轻杆与轻弹簧为代表的具有连接作用的中介模型,还有诸如光滑、空气阻力不计的条件模型,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及碰撞等过程模型。熟练掌握这些图景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理。r,VbaR1R2R4R3R5A图3图44例7(200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如图5所示,DO是水平面,AB是斜面。初速为v。的物体从D点出发沿DCA滑动到顶点A时速度刚好为零。如果斜面改为AC,让该物体从D点出发沿DCA滑动到A点且速度刚好为零,则物体具有的初速度(已知物体与路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且不为零)是(B)A.大于v。B.等干v。C.小于v。D.取决于斜面的倾角本题不仅涉及到物体受力图景与运动图景的分析和判断,还要对整体过程应用能量转化图景进行推理,能力要求较高。3.学会分析与综合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是运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灵活处理问题的前提,不但复杂问题要这样做,简单问题也应该这样做。《考试说明》要求考查分析综台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有时还包括其它学科的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每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有不少道试题是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的题型也比较广泛,只是难度较大。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尽早进行,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般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1)学会分析物体的运动图景物体运动情况是由物体所受合外力与物体所处的初始条件共同决定的,所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图景,就是要把物理事件所经历的过程、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导致物体状态的变化情况,例如速度、加速度、动量、能量的变化理清楚,弄明白。例8.如图6所示,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使滑块紧靠弹簧将其压缩,松手后滑块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当弹簧恢复原长时,滑块的加速度达最大值B.当弹簧恢复原长时,滑块的速度达最大值C.滑块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然后保持不变D.滑块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然后保持不变水平弹簧振子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当高考题把它变化到水平有摩擦的情况,振子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平衡位置有什么变化?振子的能量转化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说到底还是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问题。(2)学会将复杂的运动过程分段研究复杂的运动过程往往是分阶段的,或者说由一系列不同的子过程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分段进行研究,即通过分析区分过程中不同的子过程,确定每个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每个子F过程的初态和末态。分段研究的关键是能否发现并找出这些过程。例9(2002年高考广东卷)如图7所示,A、B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板间距离为d(d远小于板的长和宽)。在两板之间有一带负电的质点P。已知若在A、B间加电压U0,则质点P可以静止平衡。现在A、B间加上如图8所示的随时间t变化的电压U,在t=0时质点P位于A、B间的中点处且初速为0。已知质点P能在A、B之间以最大的幅度上下运动而不与两板相碰,求图2中U改变的各时刻t1、t2、t3及tn的表达式。(质点开始从中点上升到最高点,及以后每次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或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电压只改变一次。)图5AAOCBD图65限于篇幅解题过程不再赘述,读者不妨从两个角度研究它:①分阶段用解析法求解;②画出整个运动过程的速度一时间图像;用图像法所包围的面职在数值上等于位移大小求解。本题答案是:t1=22gd;t2=(2+1)gdt3=(2+3)gdtn=(2+2n-3)gd(n≥2)对物理
本文标题:本题有两种可供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方案1不用导线短接而直接测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8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