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1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摘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关键词:农民素质农民收入有效途径一、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农民素质是指最能体现人的体力和脑力状况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它们的综合。生理素质指在一定身体上所具有的负荷力、灵敏度、耐力度,是个体发育到一定生理阶段就具有了的,属于自然力,是人的脑力得及形成、改善和提高的基础;脑力则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是人们掌握、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反映了人的素质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素质的主要内容及判断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富有活力、最富有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简单劳动只能猎取自然界现成的物质或劳动对象进行粗简加工,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除了本人及家庭成员的消费外,难以形成更多的社会积累;脑力劳动即素质高的劳动者的劳动则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和扩大人的器官,把创造社会财富的领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出一个简单劳动无法比拟的社会财富。在当代,劳动已变成一种集合劳动,脑力劳动者是劳动者主体,价值的生产与增值将主要表现为复杂劳动的产物,且复杂劳动也不再只强调劳动者的应用性技能、普通知识和教育,而是强调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复杂劳动已成为知识性劳动,知识性劳动是一种超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因此,当代要推动经济增长,增加人们收入,人的素质处于核心地位。据有关专家关于劳动生产率的调查表明,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计,小学文化程度则为1.43,中学文化程度为2.08,大学文化程度为4。所以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极重要的位置。德国农民大学、中学毕业的占67%,日本农民大学、中学毕业的占59%,英国80%农民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据在湖北省的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纯收入最大影响因素是外出打工人数,而外出打工者中,大专的占2.1%,中专的占7.2%,高中的占14.4%,初中的占58.8%,小学的占16.9%,文盲半文盲仅占0.8%,说明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平均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家庭纯收入可增加3%。而美国一经济学家研究,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最高的人群中,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的收入是文化程度低的8.7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长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时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当代经济现代化的社会报酬递增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积累、经济制度的创新。我国目前的体力型传统农民中受过培训的仅3.4%。农民素质低导致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接受得慢,在理解政策、吸收科技上困难重重。结果我国有2/3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应用,农产品产量、质量均达不到技术要求,或农药残留,或激素超标,或不利环保。农民素质低僵化了其思想,遮蔽了其视野,束缚了其手脚,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不能准确判断市场规律,对种养加的取舍只能盲目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农民素质低还使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和宿命感,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消极无为,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听天由命,社会价值标准低,仅把温饱作为世代追求的目标,使他们不能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认识自身的困难,缺乏向贫困挑战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与行为。总之,农民素质低,使其不去也不可能去实现自身增收。具体来说,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先进技术、先进机械、优良品种层出不穷,了解他们的性能、进行有效的组合,才能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效益。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村才具有这种能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可见高素质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水平也较高。22、农民素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199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农民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和40.8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就可以扩大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3、农民素质影响农民收入结构。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广,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和大专户占农户现金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8%,66.8%,72.5%,73.2%,77.5%和81.5%,证明素质高的农村所获得的收入较多。实证和理论分析说明,实现增收,提价已不可能,增产作用不大,乡企效应减弱,出口竞争加剧,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化又受制于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因此要增收必须提高农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1、注重基础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首先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首要的是政府应承担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并引导农民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其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制定因人而异的教育内容,对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授以市场经济知识、科技应用知识、法律知识、知识经济知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世界科技革命、思想文化、信息产业、传播娱乐产业、咨询、策划、组织管理、智慧智能等产业,以及了解饮食文化、观光农业、持续发展、都市农业、精确农业、土地所有制和农业合作经济等知识,对他们进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各种实用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技术,以增殖为目的的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培训,加快农村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速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次,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服务于城乡建设的各类人才。开展现场教学、跟踪辅导、科技咨询、电化教学、报纸等多种教学形式,树立“科技示范户”,让农民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提倡与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研,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10项科技行动,100项农业关键计划,建立农技推广网络,做到县县有中心,乡乡有农技站,村村有技术员;开展城乡间、地区间、国际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人才流动。2、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农民实际能力的提高。首先,教育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树立科技意识、开放意识。当前,对于广大农民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彻底破除陈旧的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学会跟着市场变化的本领。引导农民着眼于大市场、发展与世界潮流合拍的绿色生态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鼓励他们从小农意识和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树立农民不再是单纯农民的思想意识,敢于大胆地走出去,到城镇发展二、三产业的经营,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其次,坚持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知识、掌握种养殖技术、增强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结合农业重大成果的推广,使农民找到利用科技手段致富的门路。政府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切实送科技下乡,让农民外出参观学习,把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引回来,并在本地办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使农民在看得见中受到教育,在摸得着中学到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到实惠。第三,让农民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市场规则和惯例,提高市场运作能力。政府要多举办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或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或图书等多渠道让农民掌握法律知识,尤其要针对订单农业中经常用到的,如合同等,结合农村中发生的安全,深刻、具体地讲解并教育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在行为前、中、后三环节,怎样来保护自己,尽量避免农民多是在事后运用法律打官司的方式解决问题,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另外学习掌握市场规则与惯例,为WTO体制下参与、利用国际市场做好准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实施,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转变观念,必须树立新的观念。一是新的发展观。把发展同增长区别开来,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必须有竞争力强的产品,有大的市场占有份额;二是新的资源观。不能固守作为物质基础的自然3资源与劳动力资源,要意识到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对前者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三是新的优势观。既要认识传统优势(绝对优势、相对优势、资源秉赋优势),又要确立新的竞争优势意识。四是新的规划观。不以实物、GDP为标准,而以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为目标。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这是农民增收的思想与制度保证。经验表明,凡农民收入增长快的地方,一定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分不开。如华西村,农民虽不是阿Q,但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定位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为灌溉自家田不惜堵住别人田地的事情屡屡发生。因此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占领农村阵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建设活动,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倡文明新风,反封建迷信;加强地方党建,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理论、党性观念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以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干部考核内容,使之切实代表农民利益;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党支部、乡镇党委、基层党组织先进评选活动,以地方组织为核心,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农民生活质量意识,丰富农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保障,加强医疗保险福利事业,控制人口数量,提高消费档次;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切实实行村委会自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合理组织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在流动中接受新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树立理想、增强信心、激活消费需求。非农产业的农民若滞留在农村,其消费观念、习惯、模式不可能发生质变,把本属于城市的消费留在了农村,抑制了消费需求,压制了增收欲望。如靠近县城和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的乡镇农民平均收入比其他偏远地区农民收入高100-300元。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向国外输出,能使之直接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把增收作为内在动力,从而激发亿万农民的创造性与智慧。参考文献:[1]李敏论农民增收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昆明)2001(8)[2]李强何晓斌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状况[J]经济学动态(京)2002(9)[3]王国敏曹萍农民增收:从实证分析到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成都)2002(5)[4]郭正模农民增收问题:理论分析与政策导向[J]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1(5)
本文标题: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9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