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机械设计及理论培养方案(7月19日修订)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名称、代码学科名称: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代码:080203二、专业简介“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近3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80%以上指导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科研实力较强,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检索20余篇。本专业科研设施充足,设计、分析和测试手段完善,可以满足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要求,其中大型设备有:LMS机械性能综合测试与分析平台、快速成型机、逆向工程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轴承转子试验台等,此外还拥有若干大型的工程应用软件如ADAMS、MSC.PATRAN/NASTRAN等。三、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基本要求是:1.认真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谐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2.掌握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地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3.具有健康的体格。四、修业年限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年。硕士生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规定学分并符合郑州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的规定条件,经本人申请、导师和所在学科、学院同意、报请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申请学位。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延期1年毕业。对硕士生实行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培养原则,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五、专业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是联系机器需求和技术实现的纽带,创新的设计是推动机械工程发展的动力,是决定机器产品功能、质量、价格、交货期的先决条件。本专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工程意义以及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国家极力提倡的新兴学科专业。本专业的突出特点是: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理论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因此专业本着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的原则设置其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突出本专业的优势和特点,紧密结合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及重大问题,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及领域前沿;本着突出“厚基础、强能力”、强化“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原则,优化其专业知识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部分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体方向如下:01现代旋转机械核心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及动力学仿真主要进行润滑理论及轴承技术、转子-轴承系统、动静压轴承及主轴系统、润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02机械强度与结构优化设计主要进行大型复杂机械零部件和金属结构的结构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形状与拓扑优化设计、多学科多物理特性优化设计、不确定性优化设计、多学科多物理特性优化设计和机械优化设计应用等研究。03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数字化样机技术主要进行机械CAD、CAD/CAPP/CAM/PDM/ERP系统集成、复杂形面成形与特性控制、远程设计、逆向工程及新型机电产品虚拟样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04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主要进行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算法与实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数字视频和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研究。05数字化设计理论与应用主要进行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虚拟样机技术、机械系统的多领域多学科多物理特性统一建模、CAD/CAE/CAM系统集成、机械系统与结构性能的仿真与测试等方面的研究。06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主要针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强度分析与计算、断裂性能分析、冲击性能分析、失效与安全性评估、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六、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是硕士生掌握宽厚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环节,其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知识结构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等组成。体现硕士生的知识结构的课程主要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其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本身的特征及知识结构总体优化的需要;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发展的前沿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反映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的特征和需要。知识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理基础、数值算法及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结合我院实际,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开设具有本专业共性的课程,突出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专业选修课程:结合不同方向或课题的开展,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等,选修课中有体现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具体课程分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等组成。由导师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在上述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确定7-8门课程作为其学位课程。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要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英文译名、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实验及实践性环节、参考书目等。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研究生与专业有关的学位课程原则上应在院定24门公共基础课程(编号为205500102-205502402)中选择,其它专业课程既可以在上述24门课程中选择,也可以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择。表1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9951002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1995100104英语(硕士)8042公共基础课995300103数学物理方程6032995300303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8031995300403数值分析6031995300203矩阵分析引论6031995300503C++、Java程序设计6031995300602信息资源检索4021专业基础课205500102工程材料及加工工艺(全英语)3621205500202现代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3621205500302传感检测技术及应用3621205500402机电控制技术3621205500502先进制造技术3621205500602机械CAD3622205500702控制系统仿真技术3621205500802流体动压润滑理论3622205500902机械精度与CAT3622205501002数控加工理论3622205501102转子动力学与可靠性分析3621205501202车辆现代设计方法3621205501302车辆系统动力学3621205501402液压控制系统3621205501502汽车车身结构分析3622205501602现代汽车电子技术3622205501702疲劳强度学3622205501802虚拟样机技术与多体系统动力学3621205501902抗疲劳制造技术3621205502002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方法3621205502102车辆工程导论3621205502202数据结构3622205502302高等机构学3622205502402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及应用3622学术活动995400201学术活动(硕士)1实践环节995400101实践环节(硕士)1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205603501振动理论1812205602801摩擦学1811205604401设计方法学与创新设计1811205603701机器人技术基础1812205603801网络技术及应用1811205603901机械可靠性工程1812205604101CAD/CAM技术1812205604201数字图形图像处理1812205604301滑动轴承设计1812205602701计算机图形学181220560260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812205603201机械结构优化设计1812205605001复合材料力学1812205605701MATLAB语言工程应用1812补修课程205700401机械原理5612205700501机械设计5611205700601机械制造工艺学561120570070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4812公共选修课995200101自然辨证法概论1811七、攻读学位的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按要求修满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50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应按培养方案要求补修上一层次专业主干课程,补修学分不少于4学分(每门课1学分,不包括在硕士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之内)。其分配大致如下: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3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123456※1234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学术活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补修学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论文学分6≥162≥71≥422212★含7-8门学位课学分学位课程: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导师应在上述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确定7-8门课程作为其学位课程。学位课程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基础课主要指(本专业所属二级或三级学科)在加强研究生“三基”训练上的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一般应安排5-6门;学位基础课面要宽,以便为研究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位专业课程主要指研究方向上的课程,以及本专业有关的其他课程,一般应安排2-3门。课程学习按课时计算学分,严格控制教学学时,原则上18学时为1学分,通过考试取得成绩≥60分或考查合格(学位课除外),才能给予规定的学分。学位课程必须考试,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成绩≥75分方可获得相应学位课程的学分。硕士生如需补修本科有关课程,可通过自学或听课的方式完成,经考试合格可取得学分,但补修学分应单独计算,不列入硕士课程总学分内。鼓励硕士生跨学科选修有关课程,但其学分以不超过选修课总学分1/3为宜。硕士生如免修培养计划中的某门课程,须事先办理免修手续,但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通过考试,成绩按实际得分记载,并注明其为免修考试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环节不属于免修范围。培养计划:按照上述规范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培养方向、要求及研究生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制订每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应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学术活动、论文研究等做出合理安排。在研究生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学位基础课与学位专业课、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培养自学能力与课程讲授之间关系。硕士生的课程要与大学本科和博士生的课程分清层次,使整个课程设置结构科学合理。由导师负责完成的硕士生培养计划经所在院、系、所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校研究生处备案,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并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开题、中检、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做出严格要求,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按照国家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时间≥1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并对所研究的内容应有新见解。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按照《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执行。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阅读文献和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做出文献综述和选题论证报告,经导师和教研室审核同意,在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题目、通过开题论证。学位论文要进行中期考核,要求在第四学期结束之前完成,中期考核的标准和办法按学校或学院规定执行。学位论文应做到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和程序按照《郑州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规定进行。学位论文按12学分计。九、培养方式与方法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对硕士生培养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导
本文标题:机械设计及理论培养方案(7月19日修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0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