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改革开放实录-----辉煌的历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示
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1-页共13页辉煌的历程——临汾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及启示2016年3月18日(讨论稿)任建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余年间,是临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单一到系统、从零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细,从片面追求效益到综合考虑环境、效率、节能的过程。30余年来,临汾市政公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步步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硬模式,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的城市建设新思路、新机制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临汾市情发展的新路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镇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临汾有史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城市集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一、辉煌成就30余年来,全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翻天覆地巨变。城镇建制镇由由1978年的14个增至2015年72个,城镇人口由30.7万增至215.6万,城镇化率由不足13%增加至48.62%,临汾市区由建成区面积由不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2-页共13页足20平方公里增至55平方公里。临汾市区基本形成“六纵七横四环”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六纵”为滨河东路、滨河西路、鼓楼南北大街、平阳南北大街、迎春南北街、尧贤街。“七横”为115医院—华康路、向阳东西路、解放东西路、鼓楼东西路、贡院东西路、五一东西路、南外环—迎宾大道。四环为内、中、外环和环城高速。内环路以平阳街、鼓楼东街、鼓楼北街、向阳路为环线,全长约5.2公里。中环路北为北外环、河汾路沿线,东为东外环,西为滨河西路,南为迎宾大道、南外环,全长27.84公里。外环路为环城一级公路,由北环、东环、南环、西环四路段连接组成,全长52.6公里,一级公路标准。环城高速由祁临高速临汾市北环、京昆与青兰高速临汾联络线、长临高速、大运高速组成,全长90公里。市内交通与已建成的临汾市内环一级公路、在建的大西高铁、临汾民航机场共同组成临汾市“公铁空”立体交通网络。城市桥梁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公济桥、西关浮桥、东关砖桥等几座老旧桥梁全部改造成立交和高架桥梁,通行能力和过载能力成几何数提高,桥梁数量增至10余座,建筑材质由原来的砖桥、石桥、木桥、浮桥全部改造成钢筋混凝土桥梁,鼓楼西汾河大桥为全国最大预应力系杆拱桥,西南环汾河大桥是山西省内首座矮塔斜拉式桥梁,锣鼓大桥是全省第一座雕塑桥梁和全国第一座锣鼓文化艺术桥梁,2009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雕有石鼓最多的桥梁”基尼斯纪录,脸谱大桥也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临汾重要的地标性建筑。2015年,市区启动实施15项城市建设改造重点项目,总投资达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3-页共13页103亿元,涉及景观大道和滨河西路立交桥、彩虹桥和滨河西路立交桥、鼓楼西街横跨中大街立交桥、迎宾大道至滨河东路立交桥、108国道和临汾机场快速通道立交桥、滨河东路和南环路立交桥、屯里桥加宽和滨河东西路互通7个快速路项目。全部建成后,市区通行压力将明显缓解,城市交通环境将明显改善。城市广场由平阳广场一座发展至平阳广场、车站广场、尧都广场、华门广场、鼓楼广场、锣鼓广场、九州广场、廉政文化广场和东辰广场等9座广场,广场功能由原来以集会为主的“大杂烩”,变成今天以人为本、按级定位、突出特色、互为补充的广场建设管理模式。其中尧都广场定位为旅游观光和行政集会性质、平阳广场以大型集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健身为主,九州广场以文艺演出、集会休闲为主,廉政广场以爱国教育为主,其余多为休闲广场。广场面积达到21.4万平方米。城市照明从1980年在平阳广场安装6盏“十三火棉花桃灯”开始,到目前,城市照明灯发展到30516盏,总负荷5731KW,53条街道、62条胡同。4个广场、3处绿地完成照明改造;亮化街道7条,景观照明达到108处,专业变压器达到54台,控制柜54台,公共变压器74台,供电线路达到310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3.58万吨增加到12.5万吨,同比增加了3.58倍,年供水量2729.7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区域达到5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0万,城市DN100MM以上的输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4-页共13页配水管道总长度达到276公里,水源地增加到3处,水净化处理、加压厂站4座。城市排水管网由1978年的18710米发展到2012年的114.5公里,年排水量3360万吨,市区形成9大主排水系统,分别是南环排水、尧都区党校排水、师大排水、鼓楼西排水、后楼底排水、河汾路排水、上康东排水、上康西排水、下康排水。城市节水事业从无到有,城市计划用水管理率达到9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万元产值取水量由2000年的80立方米下降到58立方米,年节水20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从无到有,2015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一污8万吨/日,二污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78%,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中水回用能力3万吨,中水回用率15%。临汾市污水处理厂2015年污水处理量达到2039.3675万吨,运行负荷率111.75%,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量3523389吨,日处理污水9916吨,运行负荷率为24.8%。城市供气事业从无到有,气源由最初的液化厂油气、焦炉煤气变成更环保、更高效的天然气。1991年,市区第一家液化气公司成立,1992年,市区第一座焦炉煤气建成投入使用,2014年,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面启动,天然气居民用户达10.4万户,营福用户953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9.5%。城市集中供热由无到有,供热总面积达3000万平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约2500万平米,供热覆盖率达到87%,热用户15万余户。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5-页共13页热源企业两家,分别是:山西临汾热电有限公司和大唐临汾热电有限公司。另有临汾海姿供热有限公司一座2×100MW的供热锅炉为东城区供热。供热运营由临汾市热力供应有限公司、临汾市河西热电有限公司、临汾海姿供气供热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分区负责。二、发展历程70年代未期,受“十年动乱”破坏冲击,临汾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全国一样,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城市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市政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城市管理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市区人口仅有11.2万,建成区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不到10公里,且道路红线宽度大多在6米以内。市区仅仅拥有鼓楼东西街、鼓楼南北街、向阳路和解放路等几条城市主干道。整个市区只有400盏白炽路灯,日供水量3.58万吨,下水道总长18710米,全市唯一的一座广场——平阳广场也破烂不堪。城市集中供热、城市供气、节水工作、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回顾30余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致可分为恢复起步、稳步提高、多元化发展和和谐全面发展四个阶段:1、恢复起步阶段(1978——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城市建设步入建国以来的第二轮发展高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79—1981年,完成五一西路建设工程。1982—1984年,先后拓宽改造鼓楼东大街、向阳路、平阳北街、迎春中街等市区主干道,老城区道路框架基本成形;1985年—1987年,先后建成解放路立交桥、东关立交桥,打破市区向东发展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6-页共13页的瓶颈;1986年5月,总投资达3700万元的龙祠引水工程开工建设,至1988年5月,开始向市区供水,市区供水困难得到根本缓解;1980年,在平阳广场安装6盏“十三火棉花桃灯”,结束临汾无路灯历史。截止1988年年底,全市建制镇由1978年的4个增加到72个,并设立13个街道办事处,城镇化率达到14.68%。市区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8万人,人均用地面积149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9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4.8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5.3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72.2升,自来水普及率94.2%,城市下水道47公里,桥梁8座,下水道普及率47.4%,城市路灯发展到106盏。市区老城区“两纵三横”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稳步提高阶段(1989——2000年)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临汾市迎来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本阶段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从供热、煤气到城建投融资等创造性引深改革,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1990年,临汾市煤炭气化公司开始筹建,91年正式挂牌成立。1995年9月,临汾市煤炭气化公司与香港采辉国际有限投资公司签订合作经营合同,为本市公用事业引入第一笔外资580万美元,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市煤炭气化公司与尧都区果树场合并重组,成立临汾市同世达实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由成立之初的1.5亿元发展到9.2亿元,煤气用户发展到5万余户(2005年数据)。1996年,拓宽改造向阳路,并完善了供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7-页共13页排水设施,成为市区东西主干道。1997年,高标准规划、配套设施齐全的鼓楼南北街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成为我市纵贯南北的一条交通大动脉。1999年9月,贡院街拓宽改造工程通过“自筹资金、自我运转、以房养路、就近还迁、保证质量、按期完工”的办法,在政府没有投入1分钱的情况下,吸引社会投资1.5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改造任务,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旧城改造的新路子。同年11月,省政府在临汾市召开城市建设现场会,在全省推广贡院街“以路带房、以房养路”的旧城改造经验。到2000年底,市区日供水量8.64万吨,煤气用户发展到5118户,安装各类路灯3582盏。市区人口增加到35万人,建成区成积达到23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由单一发展迈入全面发展阶段。3、多元化发展阶段(2001——2006年)这一时期,随着我市撤地建市的顺利完成,临汾市步入科学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空前活跃。2001年,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总体发展目标的市城建十大重点工程全面启动。通过采取“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进行资本运作和社会融资,政府只拿出1.2亿元,就撬动实施了22.3亿的工程。到2003年,市区共新建或拓宽改造了滨河路、五一西路、鼓楼西街、向阳西路贡院东街、煤化巷等七条街道,新增道路面积45万平方米,新增日供水能力4万吨,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4万吨,市区“四纵五横”的道路疏通格局基本形成。2004年后,我市城市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传统临汾改革开放实录第-8-页共13页工业城向生态化、和谐宜居城市转变。2005年至2006年,按照“规划先行、拉大框架、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市区先后启动实施了鼓楼西汾河大桥、迎滨大道及平阳大桥、滨河西路(南段)、中大街、平阳南街、鼓楼东街、南外环、临浮路、铸钢路、集中供热、环城绿化等一大批改善民生环境、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性精品工程。各县市区也相继实施了市政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市政建设工程。城市建设出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大好局面。我市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区西扩、东改、北引、南优道路骨架初见雏形。这一时期,实现了临汾城建事业多元化发展,我城建系统还在投融资体制创新、城建管理体制理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在投融资体制方面,2001年11月16日,我市第一条完全由市场化运作的城市主干道——建设路全面完工,为全市旧城改造走市场化新路积累了成功经验;2003年9月9日,临汾市首次举行街路冠名权拍卖仪式,临汾市尧都区信用联社以120万元竞买到五一路20年冠名权;2006年,政府采取“以地生财,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的办法,对收储的毛地,实施政府与企业联合一级开发,1200多亩土地提前拿回了6.7亿元建设资金;城北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模式,引入民间资本2亿多元;金达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实录-----辉煌的历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2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