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B1.半衰期(T1/2):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衰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2.表面吸附——微量放射性物质吸附在载体沉淀物表面而从液相转移到固相的现象。C1.沉淀分离法:是在待分离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使其中的某一组分以一定组成的固相析出,经过滤而与液相中其他不需要组分分开。2.萃取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水和有机溶剂中分配的不同来达到彼此分离的方法。3.萃取剂:能从水溶液中将被测组分萃取出来的有机溶剂。4.萃取效率/萃取率(E):经萃取而进入有机相的欲萃取物的量占其在两相中总量的百分数。D1.电化学分离技术:电置换法、电解沉积法、电泳法、2.电雷分离法(激光法):是利用同位素质量差引起的激发能差别,根据不同同位素原子在吸收光谱上的微小差别(同位素位移),用线宽极窄即单色性极好的激光,选择性的将某一种原子激发到特定激发态,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之与未激发的原子相分离。F1.反萃取:将被测组分从有机溶剂中重新转移到水溶液中的过程。2.反萃取剂:能将被测核素从有机溶剂中重新转移到水溶液中的试剂。3.反应截面σ: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道概率。4.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能量,通常用Q表示,也称核反应的Q值。5.反载体:为了减少分离过程对杂质核素的载带,在加入被分离核素和载体之外,还必须加入这些杂质核素的稳定同位素或化学类似物,以减少它们对被分离核素和器皿的污染,即起反载带作用,这类稳定同们素或化学类似物就称为反载体。6.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度:指在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中,处于特定化学状态的某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所占的百分比。7.放射化学的特点:1)放射性:在涉及放化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放射性一直存在,放射性核素一直按固有的速率衰变,并释放出带电粒子或射线。这是放射化学最重要的特点。2)不稳定性:由于放射性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衰变,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使研究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相应的快化学研究方法。3)微量性: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都比较小(mg、ng级),低于一般的化学方法的检出限。操作中要注意丢失现象。8.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中某放射性核素的活度。9.放射性核素纯度/放射性纯度:指在含有某种特定放射性核素的物质中,该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物质中总放射性活度的比值。10.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是指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发生自发核跃迁到期望值。11.放射性衰变:原子自发地发射粒子(如α、β、p、14C等)或电磁辐射、俘获核外电子,或自发裂变的现象称为放射性。这种核转变称为放射性衰变或核衰变。具有这种性质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12.放射性衰变类型:α衰变、β衰变、同质异能跃迁、簇放射性13.分离因数/分离系数α:样品中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在分离操作前后相对含量的比值,或分别在两相中的相对含量之比值。14.分配定律:在萃取过程中,被分离核素从水相进入有机相的量和从有机相解离返回到水相的量相等时,即两相中被分离核素的浓度保持不变时,达到萃取平衡,此时两相中被分离核素的浓度比为常数。15.富集因数/富集系数S:样品经过分离后,所需组分和不需要组分的回收率之比。G1.高能核反应类型:散裂反应、高能裂变和碎裂反应、多重碎裂反应、π介子引起的核反应2.共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溶液中某一常量组分(载体)形成沉淀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一或若干微量组分一起沉淀下来的方法。3.过滤式膜分离:将待分离溶液或气体置于固体膜一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部分物质通过膜而成为渗滤液或渗透气,留下部分则为滤余液或滤余气。由于各组分的分子大小和性质有别,它们通过膜的速率有差异,因而透过部分与留下部分的组分不同,从而实现了各组分的分离。H1.核反应:粒子(包括原子核)与原子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的质量、电荷或能量状态改变的现象的统称。2.核反应的分类:1)按入射粒子种类不同,分为:中子核反应、带电粒子核反应、光核反应2)按入射粒子能量高低,分为:低能核反应、中能核反应、高能核反应3.核分析技术:活化分析、离子束分析、核效应分析(超精细相互作用分析)4.核化学:是用化学方法或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原子核及核反应的学科。5.核力:在原子核中的质子—质子、质子—中子和中子—中子间存在强度相同的强相互作用。6.核燃料:含有易裂变核素,能够在反应堆里实现自持裂变链式反应的材料。7.核燃料循环:核燃料进入反应堆前的制备和在反应堆中燃烧及以后的处理的整个过程。8.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量状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9.核物质: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10.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11.回收率R:样品经过分离后,回收某一组分的量与样品中该组分的总量之比。12.活化分析:是用一定能量和流强大中子、带电粒子或高能γ光子轰击待测样品,然后测定核反应中生成的放射性核衰变时放出的缓发辐射或直接测定核反应中放出的瞬发辐射,从而实现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分为中子活化分析、带电粒子活化分析、光子活化分析J1.镜像素:若两个核素的Z、N和A之间存在关系:Z1=N2,Z2=N1,A1=A2,称这两个核素为镜像素。K1.库伦势垒:入射粒子电荷与靶核核电荷间,或出射粒子电荷与剩余核核电荷间的库伦相互作用,对带电粒子进入或飞出原子核起阻挡作用。L1.离子缔合萃取(盐萃取):使用中性含氧萃取剂(酮类、醚类、醇类等)具有一定极性的含氧有机化合物,在酸的作用下萃取剂先与水生成离子,再与欲萃取物发生离子缔合反应2.离子交换剂:一种能与水溶液中的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的不溶性固体物质。P1.平均寿命(τ):放射性原子核的平均生存时间。也指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衰减到初始数目1/e所需的时间。Q1.气体扩散法:基本原理是基于两种不同分子量的气体混合物(235UF6和238UF6)在热运动平衡时,两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平均动能和不同的运动速度。显然,较轻分子(235UF6)的平均速度大,较重分子(238UF6)的平均速度小,因此较轻分子同容器壁扩散膜的碰撞次数,相对于它的丰度来说,要比较重分子多些。扩散膜含有容许分子通过的无数微孔。因此,两种组分就以不同速率通过多孔膜而扩散。2.气体离心法:是当前最常用的铀同位素分离方法,当不同质量分子组成的混合气体在高速离心机中转动时,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造成同位素间的分离。在气体离心机中轻分子的气体在近轴处富集,而重分子在近壁处得到富集,气体离心法所需的电能消耗比气体扩散法要小很多,其比能耗是扩散法的几十分之一。3.去污因数/净化系数DF:表示分离过程对某放射性杂质的去污程度。R1.热原子标记法:利用核反应生成的放射性核,具有一定的反冲能,足够使其脱离原来的分子。随后它能以多种方式和周围的分子作用,形成标记化合物。S1.渗析式膜分离:将待分离溶液置于固体膜的一侧,膜另一侧为接受液。待分液中某些溶质或离子在浓度差、电位差的推动下,透过膜进入接受液,从而被分离。2.生成化合物:利用有机沉淀剂,使微量放射性物质形成螯合物或离子缔合物,与有机试剂沉淀共同析出。3.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利用动植物、藻类、微生物或菌类的生理代谢过程,将示踪原子引入需标记的化合物分子中。4.衰变常数(λ):单位时间内一个放射性核发生衰变的概率。T1.添加剂:用于消除某些萃取过程中形成的第三相,抑制乳化现象的有机溶剂。2.同量异位素/同质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4.同位素标记化合物:指同位素未变化合物与一种或多种同位素取代的相同化合物的化合物。5.同位素分离方法:电磁分离法、气体扩散法、气体离心法6.同位素交换法:利用两种不同分子中同一元素的同位素交换过程,把示踪原于引入欲标记的化合物分子上,是同位素交换法制备标记化合物的基本原理。7.同位素取代化合物:指化合物所有分子在分子中特定位置上只有指定的核素,而分子的其它位置上的同位素组成与天然组成相同。其分子式特定位置上需写出核素的质量数,其余位置按照通常方式写,如14CH4、CH3—CH2H—OH等。8.同位素稀释法:其原理是将放射性示踪剂与待测物均匀混合后,根据混合前后放射性比活度的变化来计算所测物质的含量。由于放射性示踪剂在分析过程中受到稳定同位素的稀释,其比活度减小,故称为同位素稀释法。9.同质异能素:属同一种原子核但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两个或多个核素。10.同中子异位素/同中子异荷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X1.稀释剂:为了改善萃取剂的某些物理性能而加入的有机溶剂。2.洗涤:萃取后,将已与水相分开的有机相用一定的水溶液洗涤,以除去与被测组分一起进入有机相的其它少量不需要的溶质3.形成混晶:微量放射性物质的分子、离子或小的晶格单位取代沉淀物晶格上的常量物质进入载体沉淀物晶格内部而(从液相转移到固相)产生的共沉淀。Y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原理:共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色谱法等。Z载体:在化学性质上与被分离的放射性核素相同或相似,且能从溶液中载带下微量元素的常量稳定核素。
本文标题:放化名词检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2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