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来自中国深圳的实践中学生作业量干预研究----深圳刘晓晴
来来自自中中国国深深圳圳的的实实践践::中中学学生生作作业业量量干干预预研研究究刘晓晴【摘要】作业量是学生个体对包括作业难度、数量、形式等方面所感受到的总量。以其感受量为标准,管理者以从旁协助的态度,介入教师和学生所维系的作业系统内部,建立包括作业量干预标准、干预时段、干预方式及教师专业支持操作系统,实施中学生作业量干预。该实验于2005年9月起在中国深圳市某中学高中部实施三年,研究结果显示:在私密条件下被干预教师转变的成功率达到89.1%;师生间关于作业量“平和、稳定的相互作用”可以较为便捷地实现。教师自主的行为变化是干预系统的内动力;管理(介入)者对被干预教师的尊重程度直接影响干预效果;高中新生作业适应差异未显示出对干预效果的影响。【关键词】中学生;作业量;干预;作业适应一、问题提出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沉重”、“睡眠严重不足”问题诟病多年。在学校内部,天天承受作业压力的学生一方牢骚满腹,放弃做作业、抄作业、应付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承受着向高考和中考要成绩的教师一方,同样也苦闷难言,一是同一班级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攀比,“谁留得少、逼得不紧谁吃亏”;二是追着学生交作业、批作业、落实作业订正的辛苦劳作;三是付出不被全体学生所理解,有时还会遭到投诉以至被领导粗暴批评。在学校外部,作业问题俨然已经跃出教育系统局限,被全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的热点话题,“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然而,国内外学界对作业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改善作业质量,在作业形式、作业种类、作业内容、作业策略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对于学校层面的作业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颇为少见,多见于各国政府部门的法规文件。如美国国家教育法规委员会曾把家庭作业列为1960年十大争议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署曾规定作业量“七、八年级二小时以内,九至十一年级二个半小时以内”;英国政府规定“14-16岁儿童的家庭作业每天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在我国,国家教委早在1993年3号文件《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量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中就指出: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得以多留作业本文系中国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刘晓晴工作室项目成果;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学教师实践智慧凝练表达训练研究”阶段性成果。2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应负责控制、调节学生每日课外作业的总量”。客观的作业时间标准,是否适宜评价充满个体差异、学科差异、类型等诸多差异的作业系统?怎样界定“作业量”,使其发挥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指引和调控作用?持续、有效、经济地控制“作业量”,中小学是否可能担当?在其作业管理系统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各自应该有怎样的主体角色?怎样的微观设计可以促成其作用的发挥?怎样在控制“作业量”的同时,尊重和保护“积极布置且批改作业”的勤勉教师?……本文针对作业管理的现实问题,探讨中学生作业量干预,形成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系统。二、方法与过程(一)研究对象选取中国深圳市某区属重点学校高中部作为被试学校。该校系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首批样本学校,高中部共计65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研究被试包括该校的学生、教师及管理干部。学生被试:2004届、2005届、2006届、2007届四个起始年级的全体学生,共计3994名。跟踪研究时限分别为1/2学年、3学年、2学年和1学年。教师被试:2005年9月在任高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下简称高考科目)的教师;2006年9月在任高一和高二年级高考科目教师;2007年9月在任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高考科目教师。共计144名。在上述年级任课的学校中层干部和高中部直属领导,纳入本研究的自然观察对象,共计11人。针对性调研的被试包括:2009年9月在校的高一新生867名;2012年3月在校的高二年级师生,学生被试1157名,教师被试79名。(二)研究设计与程序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分解式结合”1方式进行。在研究设计上采用“半自然主义”风格,研究人员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以公开身份参与到学校日常活动中,对作业量干预情境下的师生情况进行持续三年跟踪。在测量与分析上,一是采用量的测量和统计分析,对被试年级全体学生的作业适应情况进行研究,包括形成作业量干预标准、对同一被试群体的高中三年跟踪和三个不同被试群体的起始学年跟踪;二是采用质的测量和内容分析,对被试年级全体教师进行作业量干预及其专业发展支持的研究。作业量干预研究具体操作如下:1.以客观量“作业时间”为中介,通过对“中学生作业主观感受与作业时间情况”问卷的量化统计和教师的深度访谈,研制以高中生主观感受为判据的作业量干预标准。2.在干预时段的介入时间,通过信息采集的网络平台流程或纸质涂卡流程2,在被试年级对全体学生进行“中学生作业量适应情况”问卷及其量化统计。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480;P62;P402。.2前者以校园网为操作平台,以信息技术课时(5-10分钟/月)及其任课教师为信息采集的时间和人员保障;后者以可重复使用的纸质问卷(含填涂卡)为载体,以班会课时(5-10分钟/月)为时间保障,班干部为信息采集人员。问卷必答题共46字。3表1“感觉适中”的总作业时间3.对全体师生发布作业量干预公告。内容包括:对作业总量、各科作业量的总体评价;“突出问题”所涉及的人次、学科和相应干预级别;全级学生对作业总量和各学科作业量统计数据(“非常多”、“偏多”、“适中”、“偏少”人数比例)。4.依照三级干预方式指向3,对有关教师进行“私密性”或其他级别的干预;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发展指引。收集被干预教师等被试自发性的邮件、电话和交谈信息;记录研究人员对干预过程的观察,对相关质性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三)效度评估干预效果的混合评估包括统计检验和质性研究的“效度威胁”检验。1.以干预时段(高一前3/4学年)中干预介入的初、末时间为问卷时间,对学生被试进行前、后测,进行“作业适中”评价的比例数统计检验。2.将对被干预教师、干预级别和频度的量化统计,与教师自发的私密性邮件内容分析相结合;将来自学生被试的量化统计结果,与教师、行政干部的深度访谈质性分析相结合。以质性研究的“相关检验”和“参与者检验”方法,检验和排除本研究的“效度威胁”。三、结果与分析(一)关于中学生作业量干预标准1.中学生“感觉适中”的作业时间以量化方式进行的“中学生作业适应情况”问卷分别于2005年4月和5月进行,后一次问卷中增加了“数学、英语等单科作业量主观感受及作业时间”的内容。问卷对象为经过一个半学期作业适应的04届高一学生。两次问卷均发放690,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71和603份。统计数据分析显示:(1)高中生对每天全部科目总作业“感觉适中”的时间上线为3小时。45.3%的学生认为1-2小时内完成“感觉适中”,37.8%的学生认为在2-3小时内完成“感觉适中”(见表1);学生“感觉作业偏多”的人数峰值为38.8%,所对应的作业时间为3-4小时(见表2);做作业超过3小时,“感觉作业偏多”的学生由37%增至75.5%。此时,持有“作业太多”负面感觉的学生由15.4%增至42.3%(见表3)。如果做作业时间超过4小时,持有“作业太多”负面感觉的学生升至73%。低于1小时的作业,76.7%的学生感觉偏少(见表4)。3第一级干预:向全校师生发布“作业量干预公告”,对年级和备课组实施总体干预;向达到作业量干预标准的教师个人,发送私密性“温馨提示”,提供学生作业感受统计数据。鼓励中青年教师关注“怎样的作业更有效”(含附件)。第二级干预:对于连续三次或断续四次出现“作业适应”困难的教师,通过其所在年级组向本人发出提示,集纳年级组、备课组优势力量,共谋作业布置的调整对策。第三级干预:针对问卷反馈中的特殊信息和第二级干预无效情况,通知教学管理部门或校级领导,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落实整改结果。总作业时间“感觉适中”人数(%)0.5-1小时6.61-2小时45.32-3小时37.83-4小时8.94-5小时0.25-6小时0.1更多0.54图1“感觉适中”的数学作业时间图2“感觉适中”的英语作业时间“感觉适中”的英语作业时间(%)2448.621.241.720分钟30分钟40分钟50分钟更多“感觉适中”的英语作业时间(分钟)30405060更多“感觉适中”的数学作业时间(%)43.837.911.55.4130分钟40分钟50分钟60分钟更多“感觉适中”的数学作业时间(分钟)30405060更多(2)高中生对每天的数学作业“感觉适中”的时间量为30-40分钟;对每天的英语作业“感觉适中”的时间量趋向于30分钟;对其他各个科目“感觉适中”的周作业平均时间远低于这个时间值。81.7%的学生认为每天30-40分钟内完成数学作业“感觉适中”(见表5、图1);学生完成每天英语作业“感觉适中”的人数峰值为48.6%,对应的作业时间量为30分钟(见表6、图2)。对语文、物理、化学、历史等科目“感觉适中”的周作业平均时间远低于30分钟。总作业时间“感觉偏多”人数(%)0.5-1小时2.5/2.51-2小时5.7/8.22-3小时28.8/37.03-4小时38.5/75.54-5小时18.9/94.45-6小时3.9/98.36小时以上1.4/100总作业时间“感觉太多”人数(%)0.5-1小时3.0/3.01-2小时2.3/5.32-3小时10.1/15.43-4小时26.9/42.34-5小时30.7/73.05-6小时21.6/94.66小时以上4.9/100总作业时间“感觉偏少”人数(%)6小时以上0.4/0.45-6小时0.1/0.54-5小时0.2/0.73-4小时0.1/0.82-3小时2.4/3.21-2小时19.3/22.50.5-1小时76.7/100数学作业时间感觉适中人数(%)30分钟43.840分钟37.950分钟11.560分钟5.4更多1英语作业时间感觉适中人数(%)20分钟2430分钟48.640分钟21.250分钟4更多1.7表6“感觉适中”的英语作业时间表5“感觉适中”的数学作业时间表4“感觉偏少”的总作业时间表2“感觉偏多”的总作业时间表3“感觉太多”的总作业时间52.教师对学生作业感受量的认同情况关于学生们“感觉适中”的作业时间的合理性研究,以质性方式进行。研究人员对包括全部高考科目的学科组长、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代表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以“你认为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多少比较适宜?”“你认为每天数学作业时间多少好?”“英语、语文、物理……政治作业多长时间比较好?”为提纲进行。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合理的数学、英语等科目作业时间和每天总作业时间,与学生们“感觉适中”的作业时间高度吻合。研究提示:难以准确记录和追踪的作业时间信息,可以由便于获取的学生作业感受量信息替代。以学生作业感受统计信息为基础,对教师的作业布置进行干预,具有合理性。3.对教师作业布置的干预标准及浮动细则基于被试学校的作业文化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水平等情况,经过一年作业量干预实践的调整完善,形成对教师作业布置的干预标准和浮动细则。(1)干预标准的确定在各年级学生学习的一般时段里,各学科作业量、全天作业总量的干预标准为30%、40%或50%中的某个值。如选取40%,即:当一个班级中有40%的学生感觉该科目作业量“偏多”和“很多”时启动对相应任课教师的干预程序;当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中有40%的学生感觉每天作业总量“偏多”和“很多”,启动对相应班级或年级的干预程序。各学科作业量及总作业量干预标准理论上应选定同一数值(如40%),以杜绝学科偏见。但我们在实验学校所进行的学科组长访谈、管理者代表访谈和教师代表访谈却均得到反对意见,且来自不同学科的意见几乎一致:按高中新课程各学科认知要求程度和难度差异区别确定,即学科有别。本着对实验学校重点学科
本文标题:来自中国深圳的实践中学生作业量干预研究----深圳刘晓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3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