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政治作业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历史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形成了与时俱进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经过90年来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不断进步,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实现了从革命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关键词: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引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十分重视的。思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中对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作出评估,字数虽不多,但却做了十分中肯、突出的评价,其中就包括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巨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忠心喜悦。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我们党对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当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后,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则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华,结合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进行了新的总结,并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表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创造性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回答了科学的基本属性问题,他说,“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2】,它本身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自然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3】恩格斯也指出,科学“在希腊人那是天才的直觉,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4】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5】它本身只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同时,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进步只是由于世世代代的经验的大量积累,”【6】它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没有科学这个基础,技术只是“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已经认识到“技艺之母是科学,而不是实行者的劳动”【7】。贝尔纳指出,“马克思比当代科学家更清楚地看清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8】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应用。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技术与哲学具有一定关系,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普遍和一般规律的系统性认识,它的研究对象中涵盖了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由于哲学把全部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它概括出的规律具有普适性,是对宇宙物质运动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的概括和升华,层次最高,适用范围最广。而自然科学仅仅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步,几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哲学世界观的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推动哲学进步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强大而日益迅猛进步”。反过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只有借助于抽象的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提出科学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揭示了科学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这是马克思对科学作出的更一般、更抽象、更普遍的哲学概括。此外,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将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的范畴,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效应,并将其看做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是具有一定知识和劳动经验的人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引起外部对象的改变并创造出物质资料的能力。由于科学技术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所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通过分析和研究大量的工艺史和技术史,得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自此得到了确立。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动因。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具有首要地位,这种首要性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而是一个事实存在。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生产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可供观察和实验的手段。生产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所创造的的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地增大,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随着新机器、新手段、新材料的运用,人类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扩展,马克思不得不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代高科技时代,生产力发展同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关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起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这个奇迹的创造应当归功于生产。人类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归根到底都需要借助实践的手段才能得到解决,实践不但为人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同时也为人的认识的发展创造出各种必要物质手段。如果离开了现代工业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工具和手段,现代“高、精、尖”科学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恩格斯对生产动因展开了具体的分析:首先,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对科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天文望远镜、牛顿力学、流体力学、电磁学的产生都有其生产动因,是工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的产物。近代科学中最古老的三门学科天文学、数学和学都是古老民族为解决生产实践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恩格斯由此得出结论:生产实践不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科学认识前进的主要动力。其次,生产的发展为科学提供新的实验材料和物质手段。自十字军东征以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可供观察的材料,如眼镜、冶金、酿酒、纺织品、磨坊等等,同时它还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实验手段,使制造新的工具由可能变成现实。“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新兴科学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的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建立并开始走向成熟。最后,近代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对科学精确度的要求,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使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形式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自从有了科学实验的独立,自然科学才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它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个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当然科技的不当使用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等问题第一,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风起云涌、急剧变革的时期,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调整,这场调整打碎了人们之间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而代之以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不断涌现出的新发明、新技术取代了工人的肌肉力,打破了传统的、僵化的思想观念和关系,科技给社会带来了激情和活力,使人们沉浸在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与喜悦之中。马克思敏锐地感受到科技给时代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将科技看作是推动一切历史进步的重要杠杆,他在评价1848年革命时,强调“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一方面为我们提供满足物质需求的各种产品和手段,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享受,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向更高的阶段迈进。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在生产规模、生产基础、协作方式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协作模式被集中的、大规模的工人相互协作的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这就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和科学力量的结合成为大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取代了工人在生产中的调控和主导地位,人类的劳动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体力劳动向体脑相结合的新的劳动形式过渡,这就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对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分上,“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第二,科学技术推动资本主义竞争方式和剥削方式的改变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一些企业由于善于经营管理,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无论是生产规模、效益都在同行中遥遥领先,于是它不断地吞并、改组一些中小企业,使自身的实力不断地膨胀,于是就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社会也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在垄断利润的诱惑下企业争先恐后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排挤和淘汰落后企业,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先地位。恩格斯指出,垄断组织能够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垄断集团仗着自己雄厚的资金实力,更有可能将社会力量组织起来对科学技术展幵大规模开发和研究,取得科学成果并投入于生产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资产阶级改变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方式,他们不再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榨取绝对剩余价值,而是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式不易察觉,更具有隐蔽性。而且随着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工厂主靠对工人进行琐细偷窃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为了使工人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其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去改善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提高其收入,并在工人阶级当中培养和物色工人贵族,让工人持有少许企业股票,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力。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些在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的局部改良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第三,科学技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商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成为不费资本家分文的生产力。出于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主义社会开始重视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鼓励科研人员发明研制新的机器和生产线,以保持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由此也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学校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结合生产实践传授技能和经验,提倡一种体力、智力和综合技能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马克思认为:“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大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第四,科学技术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
本文标题:政治作业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3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