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①公共生活的领域:城邦②政治: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活动。③政治的目标:追求善,实现一种道德的生活。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①公共生活的领域:共和国。②对政治的理解:人民参与共和国内部事务的活动。③政治的目的:追求统治的正义性。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①经济与社会基础:封建庄园经济(采邑制)和教会的统治。②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封建割据君主制(君主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政治不再追求善和道德,成为了一种利益关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③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国家角色一降再降;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政治理论的荒原。4、近现代政治的内涵:①随着近代工业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近代国家形态。②政治的变化:从独立意义上的活动变成社会的功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③政治的核心发生变化:为了权力而展开斗争。5、现代政治的概念:为了获得、保持和巩固政治权力而展开斗争的活动。(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古代政治的内涵一定朝代的制度与秩序;施政的手段之一;统治者的修养和教化;君主和大臣的统治和管理活动。2.现代政治的内涵①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②中共在建国后的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形式的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③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思想。当代中国政治意味着对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把握和战略选择。(三)当代不同社会科学对政治的理解1、经济学领域:政治是市场缺陷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是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2、社会学领域: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看作一种社会分工活动,其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的正常协调运转。3、法学领域:将政治看作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变成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国家就是一个法人组织。4、人类学领域:政治是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5、总体上:狭义上的政治指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广义的政治指围绕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形式和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活动的学科。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权力关系二、政治学的两大前提:1、政治资源(权力和利益)是稀缺的;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稀缺的政治资源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就是政治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三、政治学的两大范畴1、政治哲学(politicalphilosophy)(“终极关怀”)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2、政治科学(politicalscience)(对现象的解释)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四、政治学研究的两大类别1、理论研究其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它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2、应用研究其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它包括政治制度研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等。五、政治学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如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理性选择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如政治心理研究)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如输入—输出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政治沟通分析方法(如政治控制论);3、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第三节政治学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变迁(一)古希腊、罗马时期1、研究核心:城邦政治2、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里比阿、西塞罗3、柏拉图在早年所写的《理想国》中提出了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的理论:贵族政体(aristocracy或王制kingship)斯巴达-克里特政体(timocracy,或译作勋阀政体或权门政体)寡头政体(oligarchy)平民政体(democracy)僭主政体(tyranny)4、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社会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①政体: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祈求的目的。②政体的划分标准:政治统治的宗旨;掌权者人数多少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混合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5、斯多葛学派(画廊学派)芝诺(前336-264):自然法是宇宙的理性;人在精神上的自由与平等;人类一体、人类一家的世界主义观念6、波利比阿(前208-前126)希腊人,出身名门,行政长官,后客居罗马,思考罗马政治,著作《历史》①将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融合②政体循环思想③混合政体主张④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7、西塞罗(前106-前43)出身骑士,任执政官,捍卫共和传统。传承斯多葛派思想,总结罗马共和国制度。著《论共和国》《论法律》①国家是人民的事业,突破城邦界限公共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公正行使并以谋求公益为目的;②强调法律作用③混合政体8、综观西方古典时代,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着两大主题展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组织形式?应当采用何种标准对政体做出评判?(二)中世纪时期(5-15世纪)(三)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1、15-16世纪,近代政治学形成时期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莫尔、康帕内拉①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提出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②布丹的政治思想:“率先提出国家主权概念”;《共和六书》;《认识国家的简明方法》2、17-18世纪,近代政治学繁荣时期代表人物:(荷)格劳秀斯、斯宾诺莎;(英)霍布斯、洛克;(法)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杰斐逊、潘恩、汉密尔顿他们根据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和贯穿于这些思想原则中的自由、平等等近代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不仅为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和建立政治制度的根据,同时也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四)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1、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2、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3、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征的语汇系统。二、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一)先秦时代的政治研究1、儒家学派主要内容:一是坚持“为国以礼”,即为“礼治”;二是提出“为政以德”,即为“德治”。(“以德行仁”的“王道”)2、法家学派“霸道”,“以法治国”3、道家学派“消极无为”,“无为而治”(二)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解决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理之道”。(三)近代中国的政治研究试图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权力第一节权力的定义一、权利的界定1、词源学考察英语中power一词来自拉丁语potestsa或potentia,引申自拉丁语动词potere,意指能够做某事,所以权力往往是指贯彻某种意志以达成一定目标的能力。2、学者的观点①权力是有预期地努力的结果。——伯特兰·罗素②“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若干人在社会活动中即使遇到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意愿”——马克斯·韦伯③权力是通过消极制裁进行控制的能力,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彼得·布劳④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拉斯维尔、卡普兰⑤权力是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李景鹏3、权力的内涵二、权力、权威与暴力1、概念辨析:权力与权威权威的涵义:(1)权威是合法化或正当化的权力(2)权威是排除了强制和交易成份的权力(3)权威是一种反对者也内在服从和同意的权力与权力的区别体现在:(1)权力主要体现在影响或控制他人的能力上,而权威则主要体现在影响或感化他人的能力上。(2)权力主要体现为奖惩能力,它来自于某种强力或操纵,具有强制的性质,而权威则主要来自理性的说服力或情感的感染力。(3)从被影响的对象的行为动机和后果来看,权力具有强制性,而权威对象的行为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服从。2、概念辨析:权力与暴力(1)暴力构成权力的来源之一,但是并不是权力的全部来源;(2)权力的行使并不涉及到暴力的直接使用,而是以暴力为后盾;(3)权力致力于维持一种恒久的社会关系,暴力的使用是一种暂时的现象;(4)暴力虽然可以为权力提供必要的基础,但是常常用于权力无效之时,且暴力的增多可能意味着总体权力的减少。三、谁得到权力?1、柏拉图:哲学王2、马基雅维利:爱国者3、霍布斯:丛林法则4、权力取决于两个要素:动机、能力5、个性论权力的获取与个性有关6、资源论权力的大小与所占有的资源是成正比的。资源包括:武力、财力、人力、象征和组织、个性、知识。第二节政治权力一、政治权力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广义上讲:是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狭义上讲,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体、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2、特征:支配性、公共性、垄断性、强制性、扩张性、排他性二、政治权力的构成1、意识形态权力它垄断了意义、规范和礼仪习俗,即垄断了政治共同体成员对生命意义和政治价值的理解,它可以巩固被统治者对于政治共同体的信念,以及对统治者的服从。意识形态是争夺市民社会领导权的工具。2、军事权力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克劳塞维茨3、法律权力立法权;司法权4、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借助于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管制和治理,控制、开发、提取和分配社会资源。三、政治权力观1、大众主义(Populism民粹主义)主权在民政治冷漠与多数原则(多数暴政)2、精英主义现代民主的背后本质仍然是精英民主。(寡头统治铁律)代表人物:熊彼特、莫斯卡、米切尔斯、萨托利、加尔布雷斯、丹尼尔·贝尔3、多元主义前提是人民民主。但实现民主的途径,或曰对政治权力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途径,则是多元主义的。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一、合法性的涵义合法性是指统治的正当性,或正统性。它既是统治者阐述其统治权力来源正当的理由,也是被统治者自愿接受其统治的价值依据。1、概念辨析:“合法性”与“合法律性”政治学的“合法性”(legitimacy)概念,与“合法律性”(legality)概念有区别。合法律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法律的制定符合程序;二是公民对法律持服从态度。而“合法性”中的“法”,有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还可以是传统习惯或者神圣信仰。对这个“法”是否符合正义的追问,是它的关键所在。2、政治合法性的意义首先,它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的问题: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政局的稳定性、政权的稳定性。其次,政治合法性意味着政权或制度的合理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非常重要。它意味着立足长治久安,构建政府制度的权威,而不是某一届政府或者是某一个执
本文标题:政治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3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