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第七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第七章学校德育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本质、功能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定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和保证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品德方面所要达到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教育观(政治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功能:(1)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生存——经济原则、德福一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体发展——个体主体性、德才兼备;个体享受——奉献、助人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2)正向、负向功能(3)显性、隐性功能(4)教育性功能:价值教育、对智、体、美等作用,动机、方向、习惯方法上的支持三大系统:受教育者的品德系统、德育内容、德育环境系统道德:(1)公德如相互尊重体谅关心、诚实上慈下孝、忠诚(2)公德(3)职业道德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定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结构: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矛盾:教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影响,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反复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学生品德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很不稳定)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形成基础基本因素:知、情、意、行。知:即道德认识,是基础;情:即道德情感,动力;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是关键。影响:个人特质、家庭影响、教育惩罚与奖励、校风、大众传媒与舆论形成的基础:活动和交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实质: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知、情、意、行关系及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导之以行或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4、德育原则概念、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思想性现实性结合),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提出,除此还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3)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知行统一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影响”)(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的途径(组织形式):定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途径:(1)各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学生会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活动方式的总和,是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常用的德育方法有:(1)说理(服)教育法:最基本的。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语言文字事实)(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班主任)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6)品德评价法:教师根据具体教育目标,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优点或缺点,给予肯定或否定,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一种方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新方法:利益调节法、情感激励法、无意识教育法、登门槛技术法5、德育的目标确定依据、我国初级阶段中学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初级阶段中学的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6、德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学生会及其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教学:(前述)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内容和形式课外、校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特点:自愿性、灵活性与实践性内容: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等。组织形式: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勤工俭学活动;三是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团队、学生会及其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内容:共青团——教育类活动、生产类活动、科技类活动、公益类活动、组织类活动、文娱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学生会——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共青团——团日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其中团日活动是最有团味的活动。德育工作新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教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7、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科尔伯格)(2)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教师要对学生“多关心,少评价”确定了学校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8、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智育,轻德育‘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标题: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第七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5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