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思考题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搭便车”的现象在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既有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源,也有他们自身内在的主体根源。不过,我认为下列几个个方面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1.学术制度尚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堵塞失范行为,难以遏制学术不端。2.研究生教育忽视学术道德教育。3.研究生自身缺乏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不是受外力、外在根据的支配和调节,而是出于主体的道德自觉。道德自律的缺乏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根源。对于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不准抄袭、剽窃、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道德规范,他们并非不清楚。然而,这些规范对他们而言仅仅只是外在之法、他律之法。既没有被他们真正内化,也未融于他们的灵魂被立为必遵之法。执法与否完全依赖于外在的强制。一旦外在强制不复存在、条件许可在名与利的诱惑下他们就会将这些外在之法置之脑后。“学术规范失衡”行为首先在于学术道德失衡。学术道德的退化和衰败才会导致“学术规范失衡”现象的产生。“学术规范失衡”正是在一些特定的学术制度环境下,学术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达到不正当目的而制造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的学术不端不道德行为。而这些丑陋行为又直接牵涉到与学术道德有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影响着学术道德的培养和恪守。也可以说这些问题的现实存在可能正是学术道德失守的诱因:社会风气的不纯正、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德育力度的弱化、科学教育的缺失、人文关怀意识的淡薄、自律能力的下滑。1.加强教育引导,激励研究生维护学术道德尊严2.加强制度约束,促进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管理3.加强监督检查,形成良好自查自纠氛围二、谈谈师德方法:慎独君子在深居独处或个人单独行动的时候,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能因为别人不知道而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慎独”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既有相互协作性,又具有相互的独立性。教师的教育活动既有受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客观规定性,同时又具有自己选择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单独从事并完成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许多行为带有“隐蔽”的特点。例如,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是否认真负责,对待学生是否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考评是否公正,与学生及家长交往能否严于律己。教师能否“慎独”,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和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慎独”境界,很容易做出违反师德的事情。1.“慎独”境界,内省是基础和前提内省是个体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明确前进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认真向仁人志士、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2.“慎独”境界,需要永保平静的心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面对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拥有一颗“平常心”。不管地位怎样变化,待遇怎样增减,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心态不能变。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宁静以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慎独”境界,需要在“隐”“微”“恒”上下工夫从“隐”处着眼,是基于人的内心世界深处具有强烈的自尊感。如果把着眼点放在思想深处,去挖寻隐蔽在角落里的不良杂念,一旦觉察有违师德形象的苗头,就自控、制止、抛弃,即使在无人知晓的独处时也决不姑息。从“微”处入手,抓住细微处不放松。时时处处都不放过有损师表形象的缺点,有了错误就需要自我反省及时纠正。恒,就是矢志不渝,就是坚持到底。师德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持之以恒,做到终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养不止。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是一种自我挑战与监督。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师德修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师表和楷模。三、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对于教师“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一“蜡烛”精神,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便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然而,可以明确的是,这一道德准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因此,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2、教师职业虽因其所担负的特殊职能而有其特殊之处,但作为社会众多不同职业中的一种,归根结底仍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既为谋生之道,必有利益之需。因此,教师的工作并非纯粹的、如“红烛”般的无私奉献。教师工作虽包含公益的成分,但其本质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非高尚、无私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换言之,以“蜡烛”精神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不合理地抬高了教师职业的精神地位,过高地设立了教师职业的道德义务。3、“蜡烛”意味着“牺牲”、“无我”,是传统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设定的最高道德标准。社会用底线道德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对于教师,也应由基本的教师道德准则来要求。因此,“蜡烛”只应是道德的推崇,而不应是道德的要求。4.“蜡烛”只强调了输出,以燃烧自己为代价去“照亮别人”,但忽略了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取有用的东西(包括思维、启示等等),因而使教学过程变为单程流向,没有真正体现出是一种教学互动的特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完全可以理解为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在爱学生的同时,突出人格教育的魅力和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的是燃烧的希望,是“凤凰涅盘”,而不是燃烧的晦涩。总之,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育创新。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意义不是无私和牺牲,而是生命力量和精神体系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忘我相比,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四、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幸福吗?可从“福德一致”角度讨论现实中的美德是可以与幸福统一的,幸福的概念逐渐被精神化了,不是外在的幸福或好运,而是内在的幸福精神的和平安宁,或者作为它必然的结果相随。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五、高等教育面临着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和冲击……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最突出的感受?如何调整教学理念?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使教师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环境来看,改革使高校成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压力也迅速增加。以往高校是一个安稳的象牙塔,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一朝加冕,荣耀终身,因此,压力相对较小。改革后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收入也拉开了档次,例如改革试点高校清华大学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5—6倍以上,上百名教职工失去了原有的岗位;上海交大最高年薪20万……在这种环境中,不管是有岗的,还有没岗的,不管是收入高的还是收入低的,都会有巨大的压力。从工作性质来看,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使他们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改革进程中尤其如此。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创造性很强,造成了脑力上的高消耗;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高校教师在学校要充当多种角色,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等等。“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与宗旨得到广泛认同,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的独特性得到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积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可。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得以改进。“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的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性也逐步得到重视。
本文标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5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