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中发出材料总分类核算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用的教材是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中“存货”的第三节的内容。从全书来看,本章是我们学习会计核算方法的起点,为后续章节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从本章来看,先后介绍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三部分,都与实际财务工作紧密联系,其中存货占了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其应用贯穿全书的始末,应该说是全书的“重中之重”。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与实际成本计价法的比较,把握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法的原理(2)能力目标:在领会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材料成本差异、发出领用、结转差异的帐务处理(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既培养学生“增收节支,提高效益”的管理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对比”“举一反三”等良好的学习能力。4、教学重、难点(1)“材料成本差异”帐户性质、结构、内容以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2)发出领用、结转差异的帐务处理。二、教学方法对此段教材的处理,是采用了一个例题来详细讲解,实施的程序和注意点如下:1、前面已经讲了计划成本的概念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直接举例,让同学们自己先尝试着做一下。2、再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并在举例中直观地运用了“T”帐户,数字简明,便于学生理解。3、据实例,鼓励学生大胆地自己尝试去填写“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内容。4、实施过程中,贯穿“创设问题”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心理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以达到师生互动,产生共鸣。三、学法指导1、“对比分析”法因为刚刚学过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法的核算,因此,有了很好的比较素材,从导入新课开始,以实际成本计价法的不足之处引入计划成本计价法的特点,此后,一路对比,一路设疑,整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想、去讨论,、去做,层层深入。给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个宽松地、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2、“讲练一体”法“讲”是精讲,是巧讲,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细讲。比如本节课讲授的重点应当是帐户的核算性质和内容,而不就具体的例题做过多的讲解。“练”是对所讲授知识的有力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听知识的及时理解和消化,可谓“画龙点晴”一笔。四、教学程序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材料在计划成本计价法下需设置哪些帐户进行核算?(2)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法有何优缺点?2、确定目标,讲授新课(1)、精讲计划成本计价法的概念、原理以及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性质、内容、结构(2)、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的手段、引入实例。3、课堂练习如果只讲不练,学生往往停留于浅层次地接受,这是教学中的大忌。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典型的例题,有层次系统地给学生练习,巩固新课知识,以便于对新知识的及时消化与吸收。4、归纳、对比、总结我在课前设计了一张空白的“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与计划成本计价核算对比表”,此时,由教师按表格中所列的不同点向学生提问,通过一问一答,增加了互动交流,也完成了归纳总结的环节。5、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1、复习材料成本差异账户“T”字型账户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的成本差异率3、解题,首先,按计划成本领用原材料,分录如下: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54000——辅助生产成本63000制造费用4000管理费用5500在建工程5000贷:原材料2315004、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1200+1600)/(60000+230000)=0.14%(超支)因此,分录为: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154000*0.14%)215.6——辅助生产成本(63000*0.14%)88.2制造费用(4000*0.14%)5.6管理费用(5500*0.14%)7.7在建工程(5000*0.14%)7贷:原材料324.1按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用的教材是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航星等主编的《成本会计》的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从全书来看,本章是成本计算方法的起点,也为后续成本计算方法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应该说是产品成本计算的“重中之重”。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约当产量比例法的具体含义和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公式能力目标:在领会原理的基础上,理解真正的在产品的含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等良好的学习能力。3、教学重难点分配原材料费用时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分配各项加工费用时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即充分利用学生对社会潜在认知,和对任何事物都想尝试的心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即让学生以企业会计的身份,解决实际业务题,并通过转换角色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使课堂学习气氛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此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2、练习法:主要体现在检测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强化巩固新知识三个环节。以调动学生看听说写思等各种潜在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3、讨论法: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和感受升华环节,为学生营造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4、启发式: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设疑、点拔,完成教学任务。七、学法指导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教材内容2、通过例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深对本节重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3、通过案例演示,示范——模仿,更进一步理解重点,突破难点4、通过探究式教学,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原来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我们也可以参与其中5、通过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更加深对本节知识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认识并肯定自己的进步,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等6、通过学生主动提问,锻炼学生的口才、思辨能力7、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节教学内容,并为下次上课做好准备八、教学程序为了更好的理解约当产量比例法,采用了一个例题来详细讲解,实施的程序和注意点如下:①首先讲解约当产量比例法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计算公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分配率(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产成品成本=分配率×产成品产量月末在产品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由于,本题特指了在产品所处工序的完工程度时,又一次性投入原料,则:某道工序完工程度=(前面各道工序工时定额之和+本道工序工时定额×本道工序平均完工程度)/产品工时定额×100%②再详细讲解解题思路,便于学生理解,让同学们自己试着解决一下这道例题。③抽同学起来说说他们解题过程和思路,并让他们说说遇到的问题④结合同学们的问题,自己再来详细讲解各工序的完工率: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第一工序:(4*50%)/20*100%=10%20*10%=2第二工序:(4+8*50%)/20*100%=40%40*40%=16第三工序:(4+8+8*50%)/20*100%=80%60*80%=48合计66完工产品200件,因此,原材料的分配率=16000/(200+66)=60完工产品的费用=200*60=12000月末在产品原材料费用=66*60=3960工资费用及福利分配率=7980/(200+66)=30完工产品的费用=200*30=6000月末在产品工资及福利费用=66*30=1980制造费用分配率8512/(200+66)=32完工产品的费用=200*32=6400月末在产品制造费用=66*32=2112⑤留给同学提问题时间,并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⑥布置作业九、板书设计首先板书,原材料发出领用按计划成本需要用到的账户,然后用“T”字型账户来说明材料成本差异,以及结转材料材料成本时,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然后,书写例题计算过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固定资产是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其折旧直接计入成本费用,既影响当期利润,也关系到固定资产将来的更新及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日益严重,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中必将更受重视。2、学情分析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少整体上的认识,无法融会贯通,归纳总结能力一般;虽然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并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知识,但社会经验少,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概念理解不深,但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启发。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理解掌握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两种加速折旧法的原理和计算公式。(2)技能目标:能运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两种加速折旧法准确、熟练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3)情感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经营理念,以适应市场竞争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化。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两种加速折旧的意义及所依据的会计原则(2)理解和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三、教学方法(一)总体策略:配合教学思想。(二)具体教法1.情感交流法——课堂既是传授知识,也是师生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场所。2.问题法与提问法——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演示法与练习法——完整演示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过程,明确解题步骤.并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构建自已的认知结构,完成知识的学习。4.启发诱导法。诱导同学发现并推算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简明的表达式。即:本年固定资产年折旧额=上年固定资产年折旧额X(1—双倍直线年折旧率)此外还可采用分析法、归纳法等。总之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并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相配套。四、学法培养1.联想学习法:要求同学将固定资产折旧与自家的车、房子等生活中接触到的固定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联系起来分析。2.预习法与复习法结合运用:对于基础会计学得不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做好课前课后复习。就本课而言,课前应先温习会计原则、固定资产计价、折旧的含义、平均年限法等,为学习本课做充分的准备。而对基础会计学得扎实的学生,则要求复习与预习相结合,偏重预习新课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3.模仿学习法与发现学习法结合运用:对文化基础差,接受新知识感到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采用模仿学习法,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及步骤尝试着完成课堂课后练习。要求他们在模仿过程中多分析,多思考,以提高自已的学习能力。对于基础扎实,层次较高的学生,指导他们用发现学习法学习,敢于质疑课本和老师,尝试着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五、教学流程(一)复习前课内容,导入新课,重点讲解加速折旧法1.请同学做习题一,复习前课内容。例:七匹狼有限公司2002年初购入一台笔记本电脑,原值188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800元,请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其年折旧额及2004年初的账面折余价值。2.请同学将计算出的账面折余价值与市场重置净值相比,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思考,否定原有图式:即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适宜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提取折旧。3.分析失败原因(以讨论方式进行,老师下到同学中间,与同学一道讨论)平均年限法及工作量法较少反映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而电子计算机正是无形磨损较为严重的高科技设备,故不宜采用平均年限法,而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二)传授新课内容,建构新图式1.创设问题:加速折旧法特点是什么?(可采用比较法,与平均年限法进行比较)早期计提较多的折旧,然后逐期递减,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大部份在使用早期摊入产品成本或企业费用。2.创设问题:面对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折旧有何意义?(讨论、举例)a: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b: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及企业的长远发展c:有利于面对市场挑战,参与国际竞争。3.创设问题:加速折旧依据的会计原则?(提问—答对的给予鼓励;答错的给予安慰。)a: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会计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6099 .html